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明显的冷淡趋势。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甚至产生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写作时为文生情,为文编事的现象相当普遍。写出的文章或虚假或空洞或雷同或陈旧或平庸,令人读之味同嚼蜡,兴味索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过高,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书面表达能力。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而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及其普遍。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受到挫伤,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封闭式教学,造成学生作文空洞、千篇一律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固守旧的教学理念,仿袭旧有的封闭教学模式,侧重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定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从而,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
三、不做及时鼓励,学生对习作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习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产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但有些教师总拿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用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理解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心存畏惧,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只会是雪上加霜,使之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四、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會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习作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反思,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在教学中做好:
1.以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为主,制定适当的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2.大胆开放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是语文存在的特性,作文教学也应该向开放迈进。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记叙文即可。因此,一个模式化的记叙文由始而终,显得单调乏味。一篇作文我们不需要对学生灌输太多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要求过多,限制过多,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抑制学生自由表达。要想作文真正成为一种表达的需要,一种情感的倾吐,必须开方放作文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用自己喜欢的独特表达方式布局谋篇。学生由于不受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容易写出构思新颖、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3.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提高习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数予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多鼓励,努力为学生创作成功机会,比如在班里展示、校刊上刊登、推荐发表等,从而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4.采用多元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老师们往往重视指导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在“批改”这一环节改革创新。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生写教师批。其实,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指导写作的同时进行多元批改,不但老师可以减负,学生的作文也会因此而精彩。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比如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养成勤动手、勤练笔、勤修改的习惯等,都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的点滴入手,在教学改革中勤于探索,不断创新,使学生写出大量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
一、目标过高,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书面表达能力。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而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及其普遍。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受到挫伤,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封闭式教学,造成学生作文空洞、千篇一律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固守旧的教学理念,仿袭旧有的封闭教学模式,侧重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定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从而,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
三、不做及时鼓励,学生对习作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习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产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但有些教师总拿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用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理解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心存畏惧,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只会是雪上加霜,使之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四、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會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习作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反思,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在教学中做好:
1.以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为主,制定适当的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2.大胆开放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是语文存在的特性,作文教学也应该向开放迈进。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记叙文即可。因此,一个模式化的记叙文由始而终,显得单调乏味。一篇作文我们不需要对学生灌输太多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要求过多,限制过多,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抑制学生自由表达。要想作文真正成为一种表达的需要,一种情感的倾吐,必须开方放作文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用自己喜欢的独特表达方式布局谋篇。学生由于不受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容易写出构思新颖、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3.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提高习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数予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多鼓励,努力为学生创作成功机会,比如在班里展示、校刊上刊登、推荐发表等,从而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4.采用多元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老师们往往重视指导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在“批改”这一环节改革创新。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生写教师批。其实,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指导写作的同时进行多元批改,不但老师可以减负,学生的作文也会因此而精彩。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比如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养成勤动手、勤练笔、勤修改的习惯等,都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的点滴入手,在教学改革中勤于探索,不断创新,使学生写出大量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