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境,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进而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因而,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朗读训练。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汉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朗读训练。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汉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