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厂里的同事为她捐了四万块钱,她拿出两万给了比她更穷的人。
33岁,一个叫马吉英的女人开始独自抚养六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她明白,如果她放弃了,这四个家庭就都垮了。
一开始,故事的调子是沉重的,但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都获得了饱满的幸福,包括这个叫做马吉英的女人。
这多么让人欣慰。
公公婆婆,养父养母,还有生身父母——都靠她了。
谈起丈夫的故去,马吉英言语中充满了悔意。她说,如果早知道丈夫得的是心肌炎,早对症治疗,他肯定不会走得那么突然。
2000年12月7日,一直发烧但又要强的丈夫还在班上工作,领导听说他的病情,就撵他去医院打针,并准假让同在纯梁采油厂首站工作的马吉英陪伴。
入院第二天的下午,丈夫去世了。
医生对马吉英说:你丈夫得的是心肌炎,你们却一直当感冒发烧来治,给耽误了……
马吉英大脑一片空白。丈夫很宠马吉英,他虽然比她小一岁,但无论是家里的事还是外面的事,都是他独挡一面。马吉英什么事都不操心,是有名的甩手掌柜,就连她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还是丈夫提醒她要买礼物……
人们说,人生大不幸之一就是“中年丧偶”。人到中年如负重爬坡的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诸多责任,诸多义务,每一脚都承载千斤,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两个人一起承担都有些吃力,何况一个人突然撒手走了……
那时的马吉英,刚刚33岁,上有老,而且是六位60多岁的老人;下有小,一个才6岁的孩子。
六位老人,分别是马吉英的生身父母,养父养母,公公婆婆。
马吉英1967年出生。当时,惠民老家的生身父母,为了让马吉英将来能进城当工人端个“铁饭碗”,就把她过继给马吉英的姨妈姨夫,他们当时在东营胜利油田工作。
马吉英没有因为是被收养的孩子,有过什么尴尬,反而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得到了双倍的爱。在家里,她是惟一每一季都有新衣服穿的孩子,就是家里蒸馒头出锅时,大人一定把那个最漂亮的给她。奶奶也非常疼她,3岁时,她去了养父母身边,偶尔回惠民探亲,奶奶会把藏起来的煮鸡蛋悄悄塞到她手里。
马吉英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衣食无忧,没有什么心事。初中毕业,她去油田的技校上学,19岁参加了工作,分配在纯梁采油厂。
在采油厂,恋爱,结婚,日子安宁而幸福……但谁会想到,这样的生活会因丈夫去世被打得粉碎。
和马吉英一样痛苦的是家里的老人。就在丈夫去世时,她的养父因脑血栓在东营住院,一听到女婿去世的消息,怕马吉英还要跑来照顾,就出院了;公公婆婆自不必说,老年丧子的悲痛让他们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老家的生身父母疼惜自己的女儿,拖着病体,从惠民坐车到纯梁安慰她……
马吉英很绝望,觉得日子这就过不去了,整天闷闷的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心情不好,老是生病,生活秩序一团糟。有一天,6岁的女儿哭着说:“妈妈,你别这样啊,如果你死了,爷爷奶奶,两个姥姥姥爷,还有我,都会死的。”
孩子的一句话,刺醒了马吉英麻木的心。丈夫走了,家里的老人病的病,垮的垮,还有这个才6岁的孩子……如果她放弃了,这四个家就完了。
她强打精神,开始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
最难过的是感情关。婆媳关系这个槛儿,一过过了四年。
马吉英的婆媳关系原先并不好,丈夫在的时候,她不怎么和公婆来往。一是因为不住在一起,二是因为马吉英性格内向,婆婆对她有点成见。马吉英从小被宠爱,不善于与人沟通,大男子主义的公公要求她干这干那,让她很烦……所以,虽然她从不阻止丈夫对公婆尽孝,但她本人最多礼节性地半年去公婆那里一趟,平时连电话也很少打。
对于公婆来说,马吉英就是一个外人。
丈夫去世后,公公的耳朵一夜间失聪,三叉神经疼得要命,巨大的悲痛使他百病缠身;婆婆精神几乎崩溃。
但婆婆从不跟马吉英说一个字,每天,她掐算着马吉英上班的点,只要她一离开家,就打电话给孙女,从家庭琐事到邻里关系,包括她今天吃的什么饭,做了什么梦,心情怎么样,统统说给孩子。
到了马吉英下班的点儿,电话才被扣掉。马吉英上一天班休息一天,她在家休息的那一天,婆婆的电话从没有来过一次。
孩子很懂事,很少把奶奶打电话的事告诉马吉英,但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能承担如此重的心事?偶尔她对要好的小伙伴透露一点。马吉英是从她小伙伴的嘴里知道婆婆哪天睡不着觉,公公哪天去打针的……
她很心疼女儿。本来,丈夫去世对孩子的伤害就很深,奶奶这样,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吗?因为这不是一个6岁的孩子能承受的啊!
她回家就把电话线给拔了,过了半个月再接通。可是,一接通仍是没完没了的电话。她要求婆婆有什么事给她说,可婆婆一个劲说什么事都没有。但只要她去上班,电话就又开始响。
那一年,很多次考试女儿都是零分,因为她根本就拒绝答题。
马吉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拔电话线不是解决办法,她也开始意识到这样做还伤害了老人的感情。她开始主动给婆婆打电话,虽然婆婆依旧对她很提防,但却试探着给她“接受考验”的机会。
后来马吉英想通了,当小辈的,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只有在老人需要你时,你第一时间能够出现在他们跟前,才能赢得他们的心。因此,只要从女儿那里听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她立刻就去探望。只要回去,夜里失眠的婆婆能从躺下一直唠叨到天亮,马吉英就一直听她说,虽然她很困很想睡觉……
公公买房需要一万块钱定金,但他不想取定期存款,就去朋友、同事那里借,可是他没借到一分钱。老人哭着给马吉英打电话说:“你看,我没儿子了,别人都以为我没指望,还不起钱!要在以前,怎么会这样啊!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马吉英二话没说,拿上自己的钱去了公公那里,并且告诉公公,就是需要借钱,也是她去借,让公公别出面。
公公婆婆所在的临盘在德州,距离纯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但只要婆婆那边一有什么事,她马上跟单位请假,拜托同事照看女儿,匆匆踏上路途。她已经记不清到底去公婆那里跑了多少趟,时常,在路上她累得迷迷糊糊。但她的辛苦,换来了公公婆婆彻底的信任。
经过4年的努力,婆媳关系这层窗户纸被捅开了,公公婆婆也开始关心马吉英了。马吉英说,两位老人每天必看的就是东营的天气预报,天气冷了热了,都会给她打电话,提醒她注意身体。马吉英工作忙了,他们还会从临盘过来照顾一下孩子;马吉英遇到什么难题,只愿意跟公公商量,因为她觉得公公见多识广,能给她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马吉英和公公婆婆相处得非常好。她说:“我们现在都很开心。”
她通常坐在长途车的最后一排,因为流泪时没人看见。
虽然马吉英尽量顾着公婆这边,但对于养育她成人的养父养母和生身父母,她也不能不管啊。养父养母只有她一个孩子;生身父母那里,虽然还有一个妹妹,但在当地,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加之妹妹生活拮据,父母基本上还是靠马吉英一个人照顾。
对马吉英来说,最难的事,是分身无术。老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病,有好几次,几个老人一起病了。2000年到2004年,她根本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临盘、惠民、纯梁、东营,这四点,是马吉英的奔波路线。最奢侈的休息,是在长途车上打个盹。
生身父母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发了工资,马吉英常常是只留下她和女儿的基本生活费,把所有的钱都带回去给父母看病。不过,这得瞒着她的养父母,因为养父母有时会接济她的生活,马吉英担心如果他们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马吉英说,这些年来,她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是“换位思考”。她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亲人,所以,做事的时候,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尽量把事情做得周全。
2003年,由于生母病重,马吉英请假回了惠民。在家照料了母亲几天,见她病情有所好转,就回了纯梁。可是,就在她回家的第二天,母亲去世了,她又坐上了前往惠民的汽车……旅途的劳累加上失去母亲的悲痛,她病倒了,持续高烧好几天。
东营的养父生病的那些日子,马吉英每天都是下班之后伴着夕阳赶到东营(东营到纯梁坐车需要45分钟),第二天早晨又披着朝阳从东营赶回来上班。
马吉英通常坐在车子的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因为在那个角落,她默默地流泪没有人能看见。她非常担心女儿,顾了老的,就顾不了小的,尽管女儿非常懂事,从来不要求妈妈陪着她,但马吉英的内心很愧疚,她觉得孩子失去了父爱,又得不到母爱,这太残忍了。可她没有别的办法,她尽力了,她只有流泪。
她给予女儿的,只是牵挂和内疚,她本想和女儿说些抱歉的话,但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一开口就泪流满面。
那次,公公住院,马吉英赶紧到了临盘。这时同事打电话说女儿生病了,高烧不退,在医院打吊瓶。她想立刻回去,但看到婆婆无力到连公公都搀不起来,又不忍心走了,她又留下来照料了公公几天。第七天回到纯梁,去医院时,女儿一下子抱住了她,久久不肯松开。她的心撕裂了一样的疼痛。
女儿太懂事了,很想为妈妈分担些什么。有一天,她照葫芦画瓢,切了萝卜丁,火腿丁,黄瓜丁,在锅里撒了一碗生米。她想给妈妈做一顿炒米饭吃。
马吉英看到女儿做的这顿“炒米饭”,泪如雨下。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也都好起来了。
马吉英的心里埋了很多心事,但那几年,她跟谁都不说,一说就会流泪。但现在,她谈起那些艰难,已经很平静了。因为,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就像她希望的,一切都好起来了。
现在,老人们的心情好了,身体也没那么多病了。这样,她不必再四处奔波。
女儿已经上初三了,学习挺好,还在全国画画比赛中得奖。她很欣慰。
她家的电话费,是全家属区最高的,因为打电话问候老人已经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每当变天的时候,她家的电话铃此起彼伏,五个老人抢着告诉她注意增减衣服。
老人们现在特别体谅她,公公婆婆,养父养母,经常来帮她照看孩子,陪她,怕她寂寞。
马吉英最怕过年。七年了,她从来没和女儿一起在自己家过一个年。过年的时候,女儿去爷爷家。马吉英谁家都不去,就在自己家呆着。而那时,外面的鞭炮声喧天震地,她就那么睁着眼睛听着。她知道,家里电话,此刻不会响,她也不会给老人打电话拜年。因为,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的日子,对于这四个家庭的每个人来说,都有无法言说的苦楚。
公公劝她趁年轻再找个对象,马吉英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她说,哪个男人愿意与她分担这些啊!她还担心如果有人介入进来,可能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谐。她不敢也不愿意再找了,还不如就一直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用心血建立起来的亲情。
亲情,这是马吉英最亲的感情。
现在,马吉英的生活又回到了两点一线:家——单位,单位——家。每天,她骑着自行车,只用20分钟就能到班上。
她说,这样的日子真踏实。
(就在这篇文章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好消息:马吉英荣获2007年山东省“敬老爱亲模范”。我们祝福她,也祝福她的老人和孩子。)
幸福感悟
整个下午,马吉英大姐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那些苦难,那些艰难,比起她从它们当中获得的成长来说,后者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
四十岁的马吉英,长得很普通。不普通的是,她眉宇间透出的那股淡淡的气息,双颊上泛起的淡淡的光晕,过去的苦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像一尊圣洁的白瓷像,让人想屏住呼吸伸手触摸。
时不时,她在诉说的时候,对她所在纯梁采油厂的领导和同事,流露出深深地谢意。她感谢他们对她的理解,对她的照顾。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报答他们。
纯梁采油厂工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厂里组织职工给马吉英捐款4万多元,但她拿出了2万,捐助给比她还困难的其他家庭。
sdznxf@126.com
(编辑:张文静)
33岁,一个叫马吉英的女人开始独自抚养六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她明白,如果她放弃了,这四个家庭就都垮了。
一开始,故事的调子是沉重的,但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都获得了饱满的幸福,包括这个叫做马吉英的女人。
这多么让人欣慰。
公公婆婆,养父养母,还有生身父母——都靠她了。
谈起丈夫的故去,马吉英言语中充满了悔意。她说,如果早知道丈夫得的是心肌炎,早对症治疗,他肯定不会走得那么突然。
2000年12月7日,一直发烧但又要强的丈夫还在班上工作,领导听说他的病情,就撵他去医院打针,并准假让同在纯梁采油厂首站工作的马吉英陪伴。
入院第二天的下午,丈夫去世了。
医生对马吉英说:你丈夫得的是心肌炎,你们却一直当感冒发烧来治,给耽误了……
马吉英大脑一片空白。丈夫很宠马吉英,他虽然比她小一岁,但无论是家里的事还是外面的事,都是他独挡一面。马吉英什么事都不操心,是有名的甩手掌柜,就连她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还是丈夫提醒她要买礼物……
人们说,人生大不幸之一就是“中年丧偶”。人到中年如负重爬坡的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诸多责任,诸多义务,每一脚都承载千斤,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两个人一起承担都有些吃力,何况一个人突然撒手走了……
那时的马吉英,刚刚33岁,上有老,而且是六位60多岁的老人;下有小,一个才6岁的孩子。
六位老人,分别是马吉英的生身父母,养父养母,公公婆婆。
马吉英1967年出生。当时,惠民老家的生身父母,为了让马吉英将来能进城当工人端个“铁饭碗”,就把她过继给马吉英的姨妈姨夫,他们当时在东营胜利油田工作。
马吉英没有因为是被收养的孩子,有过什么尴尬,反而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得到了双倍的爱。在家里,她是惟一每一季都有新衣服穿的孩子,就是家里蒸馒头出锅时,大人一定把那个最漂亮的给她。奶奶也非常疼她,3岁时,她去了养父母身边,偶尔回惠民探亲,奶奶会把藏起来的煮鸡蛋悄悄塞到她手里。
马吉英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衣食无忧,没有什么心事。初中毕业,她去油田的技校上学,19岁参加了工作,分配在纯梁采油厂。
在采油厂,恋爱,结婚,日子安宁而幸福……但谁会想到,这样的生活会因丈夫去世被打得粉碎。
和马吉英一样痛苦的是家里的老人。就在丈夫去世时,她的养父因脑血栓在东营住院,一听到女婿去世的消息,怕马吉英还要跑来照顾,就出院了;公公婆婆自不必说,老年丧子的悲痛让他们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老家的生身父母疼惜自己的女儿,拖着病体,从惠民坐车到纯梁安慰她……
马吉英很绝望,觉得日子这就过不去了,整天闷闷的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心情不好,老是生病,生活秩序一团糟。有一天,6岁的女儿哭着说:“妈妈,你别这样啊,如果你死了,爷爷奶奶,两个姥姥姥爷,还有我,都会死的。”
孩子的一句话,刺醒了马吉英麻木的心。丈夫走了,家里的老人病的病,垮的垮,还有这个才6岁的孩子……如果她放弃了,这四个家就完了。
她强打精神,开始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
最难过的是感情关。婆媳关系这个槛儿,一过过了四年。
马吉英的婆媳关系原先并不好,丈夫在的时候,她不怎么和公婆来往。一是因为不住在一起,二是因为马吉英性格内向,婆婆对她有点成见。马吉英从小被宠爱,不善于与人沟通,大男子主义的公公要求她干这干那,让她很烦……所以,虽然她从不阻止丈夫对公婆尽孝,但她本人最多礼节性地半年去公婆那里一趟,平时连电话也很少打。
对于公婆来说,马吉英就是一个外人。
丈夫去世后,公公的耳朵一夜间失聪,三叉神经疼得要命,巨大的悲痛使他百病缠身;婆婆精神几乎崩溃。
但婆婆从不跟马吉英说一个字,每天,她掐算着马吉英上班的点,只要她一离开家,就打电话给孙女,从家庭琐事到邻里关系,包括她今天吃的什么饭,做了什么梦,心情怎么样,统统说给孩子。
到了马吉英下班的点儿,电话才被扣掉。马吉英上一天班休息一天,她在家休息的那一天,婆婆的电话从没有来过一次。
孩子很懂事,很少把奶奶打电话的事告诉马吉英,但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能承担如此重的心事?偶尔她对要好的小伙伴透露一点。马吉英是从她小伙伴的嘴里知道婆婆哪天睡不着觉,公公哪天去打针的……
她很心疼女儿。本来,丈夫去世对孩子的伤害就很深,奶奶这样,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吗?因为这不是一个6岁的孩子能承受的啊!
她回家就把电话线给拔了,过了半个月再接通。可是,一接通仍是没完没了的电话。她要求婆婆有什么事给她说,可婆婆一个劲说什么事都没有。但只要她去上班,电话就又开始响。
那一年,很多次考试女儿都是零分,因为她根本就拒绝答题。
马吉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拔电话线不是解决办法,她也开始意识到这样做还伤害了老人的感情。她开始主动给婆婆打电话,虽然婆婆依旧对她很提防,但却试探着给她“接受考验”的机会。
后来马吉英想通了,当小辈的,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只有在老人需要你时,你第一时间能够出现在他们跟前,才能赢得他们的心。因此,只要从女儿那里听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她立刻就去探望。只要回去,夜里失眠的婆婆能从躺下一直唠叨到天亮,马吉英就一直听她说,虽然她很困很想睡觉……
公公买房需要一万块钱定金,但他不想取定期存款,就去朋友、同事那里借,可是他没借到一分钱。老人哭着给马吉英打电话说:“你看,我没儿子了,别人都以为我没指望,还不起钱!要在以前,怎么会这样啊!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马吉英二话没说,拿上自己的钱去了公公那里,并且告诉公公,就是需要借钱,也是她去借,让公公别出面。
公公婆婆所在的临盘在德州,距离纯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但只要婆婆那边一有什么事,她马上跟单位请假,拜托同事照看女儿,匆匆踏上路途。她已经记不清到底去公婆那里跑了多少趟,时常,在路上她累得迷迷糊糊。但她的辛苦,换来了公公婆婆彻底的信任。
经过4年的努力,婆媳关系这层窗户纸被捅开了,公公婆婆也开始关心马吉英了。马吉英说,两位老人每天必看的就是东营的天气预报,天气冷了热了,都会给她打电话,提醒她注意身体。马吉英工作忙了,他们还会从临盘过来照顾一下孩子;马吉英遇到什么难题,只愿意跟公公商量,因为她觉得公公见多识广,能给她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马吉英和公公婆婆相处得非常好。她说:“我们现在都很开心。”
她通常坐在长途车的最后一排,因为流泪时没人看见。
虽然马吉英尽量顾着公婆这边,但对于养育她成人的养父养母和生身父母,她也不能不管啊。养父养母只有她一个孩子;生身父母那里,虽然还有一个妹妹,但在当地,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加之妹妹生活拮据,父母基本上还是靠马吉英一个人照顾。
对马吉英来说,最难的事,是分身无术。老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病,有好几次,几个老人一起病了。2000年到2004年,她根本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临盘、惠民、纯梁、东营,这四点,是马吉英的奔波路线。最奢侈的休息,是在长途车上打个盹。
生身父母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发了工资,马吉英常常是只留下她和女儿的基本生活费,把所有的钱都带回去给父母看病。不过,这得瞒着她的养父母,因为养父母有时会接济她的生活,马吉英担心如果他们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马吉英说,这些年来,她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是“换位思考”。她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亲人,所以,做事的时候,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尽量把事情做得周全。
2003年,由于生母病重,马吉英请假回了惠民。在家照料了母亲几天,见她病情有所好转,就回了纯梁。可是,就在她回家的第二天,母亲去世了,她又坐上了前往惠民的汽车……旅途的劳累加上失去母亲的悲痛,她病倒了,持续高烧好几天。
东营的养父生病的那些日子,马吉英每天都是下班之后伴着夕阳赶到东营(东营到纯梁坐车需要45分钟),第二天早晨又披着朝阳从东营赶回来上班。
马吉英通常坐在车子的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因为在那个角落,她默默地流泪没有人能看见。她非常担心女儿,顾了老的,就顾不了小的,尽管女儿非常懂事,从来不要求妈妈陪着她,但马吉英的内心很愧疚,她觉得孩子失去了父爱,又得不到母爱,这太残忍了。可她没有别的办法,她尽力了,她只有流泪。
她给予女儿的,只是牵挂和内疚,她本想和女儿说些抱歉的话,但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一开口就泪流满面。
那次,公公住院,马吉英赶紧到了临盘。这时同事打电话说女儿生病了,高烧不退,在医院打吊瓶。她想立刻回去,但看到婆婆无力到连公公都搀不起来,又不忍心走了,她又留下来照料了公公几天。第七天回到纯梁,去医院时,女儿一下子抱住了她,久久不肯松开。她的心撕裂了一样的疼痛。
女儿太懂事了,很想为妈妈分担些什么。有一天,她照葫芦画瓢,切了萝卜丁,火腿丁,黄瓜丁,在锅里撒了一碗生米。她想给妈妈做一顿炒米饭吃。
马吉英看到女儿做的这顿“炒米饭”,泪如雨下。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也都好起来了。
马吉英的心里埋了很多心事,但那几年,她跟谁都不说,一说就会流泪。但现在,她谈起那些艰难,已经很平静了。因为,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就像她希望的,一切都好起来了。
现在,老人们的心情好了,身体也没那么多病了。这样,她不必再四处奔波。
女儿已经上初三了,学习挺好,还在全国画画比赛中得奖。她很欣慰。
她家的电话费,是全家属区最高的,因为打电话问候老人已经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每当变天的时候,她家的电话铃此起彼伏,五个老人抢着告诉她注意增减衣服。
老人们现在特别体谅她,公公婆婆,养父养母,经常来帮她照看孩子,陪她,怕她寂寞。
马吉英最怕过年。七年了,她从来没和女儿一起在自己家过一个年。过年的时候,女儿去爷爷家。马吉英谁家都不去,就在自己家呆着。而那时,外面的鞭炮声喧天震地,她就那么睁着眼睛听着。她知道,家里电话,此刻不会响,她也不会给老人打电话拜年。因为,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的日子,对于这四个家庭的每个人来说,都有无法言说的苦楚。
公公劝她趁年轻再找个对象,马吉英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她说,哪个男人愿意与她分担这些啊!她还担心如果有人介入进来,可能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谐。她不敢也不愿意再找了,还不如就一直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用心血建立起来的亲情。
亲情,这是马吉英最亲的感情。
现在,马吉英的生活又回到了两点一线:家——单位,单位——家。每天,她骑着自行车,只用20分钟就能到班上。
她说,这样的日子真踏实。
(就在这篇文章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好消息:马吉英荣获2007年山东省“敬老爱亲模范”。我们祝福她,也祝福她的老人和孩子。)
幸福感悟
整个下午,马吉英大姐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那些苦难,那些艰难,比起她从它们当中获得的成长来说,后者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
四十岁的马吉英,长得很普通。不普通的是,她眉宇间透出的那股淡淡的气息,双颊上泛起的淡淡的光晕,过去的苦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像一尊圣洁的白瓷像,让人想屏住呼吸伸手触摸。
时不时,她在诉说的时候,对她所在纯梁采油厂的领导和同事,流露出深深地谢意。她感谢他们对她的理解,对她的照顾。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报答他们。
纯梁采油厂工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厂里组织职工给马吉英捐款4万多元,但她拿出了2万,捐助给比她还困难的其他家庭。
sdznxf@126.com
(编辑: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