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1.教师必须全方位的学习思考,全面、深入的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
1.1 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得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1.2 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
1.3 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
1.4 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2.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3.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3.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3 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4.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5.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
总之,我们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适应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1.教师必须全方位的学习思考,全面、深入的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
1.1 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得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1.2 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
1.3 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
1.4 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2.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3.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3.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3 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4.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5.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
总之,我们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适应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