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我国大学的几位名师,他们对无厘头问题的巧妙回答,都闪现出睿智的灵光。
多年任“山大”校长的陆侃如教授,年轻时留学法国,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因学识渊博、思维敏捷颇受众考官的赞许。答辩会快结束时,看着侃侃而谈、时有惊人之语的华人青年学者,一位法国考官突然发问:“‘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往西北飞?”这一问好不雷人,众人都惊愕了。“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的起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从学理上让人如何回答?可我们这位研究乐府著作的学生,应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与“孔雀东南飞”是时间差不多的另一首古诗。你问得不伦不类,我也只好“脑筋急转弯”——让高楼挡住了!这毫不迟疑、应声而出的回答,实在是绝妙,顿时引爆了满堂喝彩。什么叫文学博士?陆侃如,他配!
诗人、教授陈梦家讲《论语》时,经常“入境”,每到诵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便身不由己地挥动双臂,长袍宽袖,飘飘欲仙起来。有一次,他刚入境,突然有个学生发出一声怪叫:“老师,请问‘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有几人结了婚?几人没结婚?’”这无厘头的问题,顿时引得满场哄堂大笑,众学生都为陈老师捏了把汗。
陈梦家停下手脚,灵机一动,就诗中数字“戏”解道:“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贤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对陈老师的赞赏、钦佩!
这一番妙对,没有机敏的头脑,没有对数字的敏感,断难“戏”得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先生是文科教授,理科也不含糊。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他给学生上课,追求学术性强、内容新、语言独特。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没有渊博的学识底气,谁敢说这话?那年代的学生,那年代的大学课堂,开放得很。你敢发大话,我就要探虚实。
有一次,学生大声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刘文典应声道:“问得好!”随即朗声念出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无不愕然——这是哪跟哪呀!接下去,刘老师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果然非同凡响,令众学子闻所未闻,细细想来,真是“高见”,把写文章的学问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这些经典对话,是名师们学识渊博、积淀深厚的灵光“一闪”,因为读书破万卷,达到了“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语自华”的境地,再加上年年演讲于象牙塔,面对万千思维活跃学子磨炼得语言睿智、反应机敏。在欣赏、羡慕之余,大家一定也很想能像他们那样应答如流、语出惊人吧?那就请各位多多读书,多多参加演讲、论辩活动——口才是练出来的!
编辑 张金余
多年任“山大”校长的陆侃如教授,年轻时留学法国,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因学识渊博、思维敏捷颇受众考官的赞许。答辩会快结束时,看着侃侃而谈、时有惊人之语的华人青年学者,一位法国考官突然发问:“‘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往西北飞?”这一问好不雷人,众人都惊愕了。“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的起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从学理上让人如何回答?可我们这位研究乐府著作的学生,应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与“孔雀东南飞”是时间差不多的另一首古诗。你问得不伦不类,我也只好“脑筋急转弯”——让高楼挡住了!这毫不迟疑、应声而出的回答,实在是绝妙,顿时引爆了满堂喝彩。什么叫文学博士?陆侃如,他配!
诗人、教授陈梦家讲《论语》时,经常“入境”,每到诵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便身不由己地挥动双臂,长袍宽袖,飘飘欲仙起来。有一次,他刚入境,突然有个学生发出一声怪叫:“老师,请问‘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有几人结了婚?几人没结婚?’”这无厘头的问题,顿时引得满场哄堂大笑,众学生都为陈老师捏了把汗。
陈梦家停下手脚,灵机一动,就诗中数字“戏”解道:“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贤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对陈老师的赞赏、钦佩!
这一番妙对,没有机敏的头脑,没有对数字的敏感,断难“戏”得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先生是文科教授,理科也不含糊。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他给学生上课,追求学术性强、内容新、语言独特。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没有渊博的学识底气,谁敢说这话?那年代的学生,那年代的大学课堂,开放得很。你敢发大话,我就要探虚实。
有一次,学生大声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刘文典应声道:“问得好!”随即朗声念出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无不愕然——这是哪跟哪呀!接下去,刘老师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果然非同凡响,令众学子闻所未闻,细细想来,真是“高见”,把写文章的学问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这些经典对话,是名师们学识渊博、积淀深厚的灵光“一闪”,因为读书破万卷,达到了“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语自华”的境地,再加上年年演讲于象牙塔,面对万千思维活跃学子磨炼得语言睿智、反应机敏。在欣赏、羡慕之余,大家一定也很想能像他们那样应答如流、语出惊人吧?那就请各位多多读书,多多参加演讲、论辩活动——口才是练出来的!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