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艺术具有传播正能量的审美功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也成为群众喜闻可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声乐艺术也成为值得当今文化工作者研究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声乐艺术;人民群众;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要求,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如今,我国群众文化艺术不断深入推进,群众对基层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群众对于声乐艺术的热爱也成为近年来仅次于广场舞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声乐艺术普及工作,成为基层业务骨干值得思考的命题。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就如何开展基层群众声乐艺术普及工作进行浅析。
一、声乐艺术备受喜爱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声乐、器乐、舞蹈三大类受众较广,而在这三类中喜爱唱歌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声乐艺术可以为大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享受,演唱者可以借歌唱抒发自我情感,而欣赏者也可以通过聆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享受。同时,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合唱、齐唱这些形式也为很多不具备独唱能力的群众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声乐艺术门槛不高,只要歌唱者拥有正常的发声机能、良好的乐感即可参与学习或演唱,相对于器乐、舞蹈来说,可以免去群众购买乐器、服装的顾虑。
二、群众文化生活中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活动中,教学对象形形色色,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截然不同。这不仅造成了他们对声乐学习方法和作品理解的不同,也造成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一般情况下,很多地区群众声乐艺术工作是以文管部门的业务骨干予以指导,往往采用统一曲目的方式对声乐艺术进行普及。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和专业化的提升,一些基层业务骨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仅仅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或行话,就会影响群众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从而造成群众听不懂、老师教不会的“两张皮”。
三、关于群众文化生活中普及声乐艺术的几点思考
在进行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过程中,面对学习对象的差异化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局限性,基层业务骨干在普及时选用一首歌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声乐艺术的普及,但为了避免“短平快”的现象,在开展普及工作的初期,有必要将声乐艺术基本的发声方法及原理普及给群众,比如发音器官、呼吸方法、运腔咬字,及歌曲创作背景、所表达情感等内容进行概括说明。以便于群众在学会一首歌的同时,对声乐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识积累,也更有利于声乐艺术的长期推广和深度普及。
(一)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
声乐教学中最基础的训练是呼吸练习,歌唱中的发声讲究气息的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保证演唱者获得美好音质、良好音准、适当力度、准确节奏和多彩音色的前提。因此做好呼吸练习可以为声乐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普及对象中中老年人居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以慢呼慢吸为主,引导歌唱者找到舒适、均匀的呼吸频率。同时引导歌唱者寻找呼吸器官之间的互相配合,感受腰腹力量对气息的控制。
在良好的呼吸练习基础上进行发声练习,练习时应适当关注歌唱者的身体是否保持舒适放松。在以往的经验中,一些群众在接受声音训练初期会出现肢体僵硬、面部肌肉过度紧张的情况,导致声音的不自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歌唱者身心放松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始发声练习时,要多提醒歌唱者以追求舒适轻松的声音为主,规避不正确的发声方法。
在基层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是歌唱者声音的“捏”“挤”“卡”等现象,导致歌唱者常有声带疲劳、“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不良体验,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哼鸣练习来对歌唱者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哼鸣”练习时,应引导歌唱者不要过度关注音量的大小,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更大的学习障碍。
(二)探索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新模式
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除了通过进行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解决歌唱者演唱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让群众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过程中,不妨把声乐艺术的鉴赏作为一个普及课题,对群众进行声乐鉴赏的引导。歌唱者既可以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声乐鉴赏的能力,也可以在声乐鉴赏的过程中理解发声训练的意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声带及音色。这就要求基层业务骨干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群体的差异化。针对大面积的声乐普及,应选用适合大多数群众的练声歌曲,这样更有利于群众掌握基本发声方法。同时,针对一些嗓音条件类似、演唱程度类似的歌唱者,可以分组进行区别化训练,以更好的发挥歌唱者本身的特色。
(三)如何在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中做到“春风化雨”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如工农革命歌曲《杀敌歌》、《胜利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和平建设时期《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等,这些歌曲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歌曲都可以作为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参考曲目。
在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过程中,应尽量选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的歌曲进行推广,在让群众体验声乐艺术带来的美好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精神的洗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过程中,作为一名声乐工作者,应基于声乐艺术的普及,大力弘扬正能量,维护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以达到人人传唱正能量歌曲,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普及不仅能给群众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和审美上的愉悦,而且有利于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基层业务骨干在开展工作时应将娱乐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让群众在追求精神食粮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曲演唱喜爱的歌曲,从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光辉,对群众文化活动中老年合唱辅导的探讨[J].文化纵横,2013(09)
[2]吴勇,红色歌曲及其价值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11)
作者简介:韩娇艳, 1988年2月, 女, 汉族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巩义市文化馆)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声乐艺术;人民群众;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要求,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如今,我国群众文化艺术不断深入推进,群众对基层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群众对于声乐艺术的热爱也成为近年来仅次于广场舞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声乐艺术普及工作,成为基层业务骨干值得思考的命题。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就如何开展基层群众声乐艺术普及工作进行浅析。
一、声乐艺术备受喜爱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声乐、器乐、舞蹈三大类受众较广,而在这三类中喜爱唱歌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声乐艺术可以为大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享受,演唱者可以借歌唱抒发自我情感,而欣赏者也可以通过聆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享受。同时,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合唱、齐唱这些形式也为很多不具备独唱能力的群众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声乐艺术门槛不高,只要歌唱者拥有正常的发声机能、良好的乐感即可参与学习或演唱,相对于器乐、舞蹈来说,可以免去群众购买乐器、服装的顾虑。
二、群众文化生活中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活动中,教学对象形形色色,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截然不同。这不仅造成了他们对声乐学习方法和作品理解的不同,也造成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一般情况下,很多地区群众声乐艺术工作是以文管部门的业务骨干予以指导,往往采用统一曲目的方式对声乐艺术进行普及。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和专业化的提升,一些基层业务骨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仅仅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或行话,就会影响群众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从而造成群众听不懂、老师教不会的“两张皮”。
三、关于群众文化生活中普及声乐艺术的几点思考
在进行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过程中,面对学习对象的差异化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局限性,基层业务骨干在普及时选用一首歌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声乐艺术的普及,但为了避免“短平快”的现象,在开展普及工作的初期,有必要将声乐艺术基本的发声方法及原理普及给群众,比如发音器官、呼吸方法、运腔咬字,及歌曲创作背景、所表达情感等内容进行概括说明。以便于群众在学会一首歌的同时,对声乐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识积累,也更有利于声乐艺术的长期推广和深度普及。
(一)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
声乐教学中最基础的训练是呼吸练习,歌唱中的发声讲究气息的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保证演唱者获得美好音质、良好音准、适当力度、准确节奏和多彩音色的前提。因此做好呼吸练习可以为声乐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普及对象中中老年人居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以慢呼慢吸为主,引导歌唱者找到舒适、均匀的呼吸频率。同时引导歌唱者寻找呼吸器官之间的互相配合,感受腰腹力量对气息的控制。
在良好的呼吸练习基础上进行发声练习,练习时应适当关注歌唱者的身体是否保持舒适放松。在以往的经验中,一些群众在接受声音训练初期会出现肢体僵硬、面部肌肉过度紧张的情况,导致声音的不自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歌唱者身心放松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开始发声练习时,要多提醒歌唱者以追求舒适轻松的声音为主,规避不正确的发声方法。
在基层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是歌唱者声音的“捏”“挤”“卡”等现象,导致歌唱者常有声带疲劳、“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不良体验,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哼鸣练习来对歌唱者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哼鸣”练习时,应引导歌唱者不要过度关注音量的大小,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更大的学习障碍。
(二)探索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新模式
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除了通过进行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解决歌唱者演唱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让群众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过程中,不妨把声乐艺术的鉴赏作为一个普及课题,对群众进行声乐鉴赏的引导。歌唱者既可以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声乐鉴赏的能力,也可以在声乐鉴赏的过程中理解发声训练的意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声带及音色。这就要求基层业务骨干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群体的差异化。针对大面积的声乐普及,应选用适合大多数群众的练声歌曲,这样更有利于群众掌握基本发声方法。同时,针对一些嗓音条件类似、演唱程度类似的歌唱者,可以分组进行区别化训练,以更好的发挥歌唱者本身的特色。
(三)如何在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中做到“春风化雨”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如工农革命歌曲《杀敌歌》、《胜利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和平建设时期《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等,这些歌曲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歌曲都可以作为群众声乐艺术普及的参考曲目。
在群众声乐艺术的普及过程中,应尽量选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的歌曲进行推广,在让群众体验声乐艺术带来的美好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精神的洗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群众声乐艺术普及过程中,作为一名声乐工作者,应基于声乐艺术的普及,大力弘扬正能量,维护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以达到人人传唱正能量歌曲,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普及不仅能给群众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和审美上的愉悦,而且有利于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基层业务骨干在开展工作时应将娱乐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让群众在追求精神食粮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曲演唱喜爱的歌曲,从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光辉,对群众文化活动中老年合唱辅导的探讨[J].文化纵横,2013(09)
[2]吴勇,红色歌曲及其价值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11)
作者简介:韩娇艳, 1988年2月, 女, 汉族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巩义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