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的确,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它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企业的法规、管理制度等,它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群体行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就是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环境、设施等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四者的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其主体内容大致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即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企改革与其他国家国企改革中面临背景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大的国情,因此,要研究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企业文化,更应该关注企业文化的来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源于美日在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竞争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而在中国明确提出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研究的是台湾。台湾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把企业文化研究的宗旨归结为寻求中国式管理模式,认为“即使在现代世界中,中国社会及中国人仍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则是传统旧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相互调节与整合的结果”,因此,研究的宗旨是“创造与采取崭新的中国式管理”,以便“在崭新的中国社会管理新的中国人”。
熟悉中国企业管理历史的人们都知道,8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津津乐道的企业文化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当欧美企业大力推行泰罗科学管理制度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就发现了它的神妙功能,并在自己的企业内大力塑造企业精神。
范旭东和侯德榜创办的以六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构成的企业集团,1935年正式公布了它的四项基本信念: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团体。
其他如宋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东亚精神”,刘国钧经营的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的“大成精神”,青岛华新纱厂的“华新精神”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留给我们的企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培育、倡导了“以厂为家,埋头苦干”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油田培育、倡导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铁人精神”。8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掀起了塑造企业精神的热潮。许许多多企业都概括、提炼出自己企业的口号和信条。
著名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国内最早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陈清泰厂长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看到“二汽文化”应该成为二汽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乃至生活管理工作的惟一标准。他说:“二汽的企业文化,应是我们待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是二汽家庭中的职工之间、二汽与社会交往的值价观。它代表了我们的信念、精神、行为准则,是我们制订政策的基础。”在整个汽车城,谈论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成立了二汽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企业文化》杂志。二汽党、政领导密切配合,把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和弘扬以“视今天为落后”的二汽哲学为核心,以系统观、发展观、动力观、创造观为基本结构的“二汽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二汽集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上海嘉丰棉纺厂,素以严细成风、质量求新闻名,早在1961年该厂产品即已获得出口免检的殊荣。近几年,该厂继承和发扬了“虚心好学,严细成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嘉丰风格”,同时结合企业的转轨变型,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面向市场,不忘国家,赶超世界”。该厂既具有老企业的成熟,又焕发新时代的朝气,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同步提高,1989年荣获全国“金马奖”和十佳企业的光荣称号。
些五六十年代以培育“企业精神”闻名全国的企业—大庆油田、鞍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长春百货大楼、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等,则趁企业文化的热潮,对本企业的传统进行解剖和升华,在确认本厂优良文化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崭新企业文化,把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论原则和措施
我国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渊源。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多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统一,形成了现在独特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一些传统观点不仅对我国, 而且对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著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1.儒家文化重视人伦的思想有助于我国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
中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历来的统治者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统治思想。而我国兵法里面也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重视人的力量转化到企业里面去就是关心职工的生活,家庭,娱乐等各方面,只有在企业中作到“以人为本”,才有可能凝聚职工工作的热情,发挥其创造力和生产力。
2.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传统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顺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便是说,只是依靠刑罚和制度来约束管理人民,是不能建立起人的羞耻之心,而只有依靠道德的教化,才能让人民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服从于纪律。企业文化的精髓便是要让职工能从思想上接纳其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国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宗旨。
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汤汤大国,礼仪之帮”,其中有敬老爱幼的礼仪,有尊崇师长的礼仪,更有忠君爱国的礼仪
在企业建设中,礼仪的延续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应该的,比如,对领导的尊敬,对年老职工的照顾,特别是对企业的忠诚,这是任何一个团体任何时刻凝聚力量的来源。
而封建社会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会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1.大一统国家崇尚中央权威的思想是对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企业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反常现象,国有企业本身作为一个企业而存在,要满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话,其改革也是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指挥企业运行向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过渡的改革。
2.“均天下,平富贵”在我国传统民众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思想用时髦的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平均主义”,这种思想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却是弊大于利。首先,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崇尚竞争,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生存和发展活力的核心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而平均主义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反对竞争、反对优胜劣汰的。其次,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是一个不断积累资本的过程,而平均主义则要求对企业利益进行平均分配,这对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会有重要影响。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应坚持吸收国外著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但是,任何成功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文化,都不可能靠照抄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获得,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的传统思维方式及管理文化现实,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3.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忧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4.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正因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各方发生广泛联系,各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相互竟争、相互比较的机会,要想在相互竞争和比较中取胜、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这种创新,是立足于本企业特色和特征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后仍然具有自己企业的风格和特色。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经久不衰。
5.要培养企业内部“参与”氛围
正如任何一项工程,如果没有民工的参与,可能就只是一张纸上的草图,任何一项企业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那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构思,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内全体职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经济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取得确认和认同。要实现这个参与原则,就要尊重企业内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业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全体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和心理要求,从而使全体职工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企业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的确立和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全体职工的参与,使企业文化真正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
6.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企业领导人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推进企业文化。其次,要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创新,领导人就应该带头创新,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质量第一,就应该真正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坚决果断地纠正那些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为,宁愿牺牲短期利益,也要确保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
以上6条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企业文化的一些原则性总结,而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应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作到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11月
[2]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3]赫明道等:中国企业文化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
[4]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10月
[5]黄厚载:中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1年5月
[6]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期
[7]李宁:企业文化的价值.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8]姚美琴:浅谈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它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企业的法规、管理制度等,它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群体行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就是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环境、设施等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四者的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其主体内容大致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即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企改革与其他国家国企改革中面临背景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大的国情,因此,要研究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企业文化,更应该关注企业文化的来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源于美日在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竞争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而在中国明确提出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研究的是台湾。台湾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把企业文化研究的宗旨归结为寻求中国式管理模式,认为“即使在现代世界中,中国社会及中国人仍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则是传统旧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相互调节与整合的结果”,因此,研究的宗旨是“创造与采取崭新的中国式管理”,以便“在崭新的中国社会管理新的中国人”。
熟悉中国企业管理历史的人们都知道,8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津津乐道的企业文化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当欧美企业大力推行泰罗科学管理制度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就发现了它的神妙功能,并在自己的企业内大力塑造企业精神。
范旭东和侯德榜创办的以六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构成的企业集团,1935年正式公布了它的四项基本信念: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团体。
其他如宋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东亚精神”,刘国钧经营的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的“大成精神”,青岛华新纱厂的“华新精神”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留给我们的企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培育、倡导了“以厂为家,埋头苦干”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油田培育、倡导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铁人精神”。8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掀起了塑造企业精神的热潮。许许多多企业都概括、提炼出自己企业的口号和信条。
著名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国内最早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陈清泰厂长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看到“二汽文化”应该成为二汽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乃至生活管理工作的惟一标准。他说:“二汽的企业文化,应是我们待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是二汽家庭中的职工之间、二汽与社会交往的值价观。它代表了我们的信念、精神、行为准则,是我们制订政策的基础。”在整个汽车城,谈论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成立了二汽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企业文化》杂志。二汽党、政领导密切配合,把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和弘扬以“视今天为落后”的二汽哲学为核心,以系统观、发展观、动力观、创造观为基本结构的“二汽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二汽集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上海嘉丰棉纺厂,素以严细成风、质量求新闻名,早在1961年该厂产品即已获得出口免检的殊荣。近几年,该厂继承和发扬了“虚心好学,严细成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嘉丰风格”,同时结合企业的转轨变型,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面向市场,不忘国家,赶超世界”。该厂既具有老企业的成熟,又焕发新时代的朝气,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同步提高,1989年荣获全国“金马奖”和十佳企业的光荣称号。
些五六十年代以培育“企业精神”闻名全国的企业—大庆油田、鞍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长春百货大楼、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等,则趁企业文化的热潮,对本企业的传统进行解剖和升华,在确认本厂优良文化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崭新企业文化,把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论原则和措施
我国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渊源。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多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统一,形成了现在独特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一些传统观点不仅对我国, 而且对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著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1.儒家文化重视人伦的思想有助于我国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
中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历来的统治者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统治思想。而我国兵法里面也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重视人的力量转化到企业里面去就是关心职工的生活,家庭,娱乐等各方面,只有在企业中作到“以人为本”,才有可能凝聚职工工作的热情,发挥其创造力和生产力。
2.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传统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顺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便是说,只是依靠刑罚和制度来约束管理人民,是不能建立起人的羞耻之心,而只有依靠道德的教化,才能让人民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服从于纪律。企业文化的精髓便是要让职工能从思想上接纳其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国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宗旨。
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汤汤大国,礼仪之帮”,其中有敬老爱幼的礼仪,有尊崇师长的礼仪,更有忠君爱国的礼仪
在企业建设中,礼仪的延续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应该的,比如,对领导的尊敬,对年老职工的照顾,特别是对企业的忠诚,这是任何一个团体任何时刻凝聚力量的来源。
而封建社会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会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1.大一统国家崇尚中央权威的思想是对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企业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反常现象,国有企业本身作为一个企业而存在,要满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话,其改革也是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指挥企业运行向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过渡的改革。
2.“均天下,平富贵”在我国传统民众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思想用时髦的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平均主义”,这种思想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却是弊大于利。首先,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崇尚竞争,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生存和发展活力的核心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而平均主义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反对竞争、反对优胜劣汰的。其次,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是一个不断积累资本的过程,而平均主义则要求对企业利益进行平均分配,这对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会有重要影响。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应坚持吸收国外著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但是,任何成功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文化,都不可能靠照抄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获得,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的传统思维方式及管理文化现实,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3.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忧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4.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正因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各方发生广泛联系,各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相互竟争、相互比较的机会,要想在相互竞争和比较中取胜、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这种创新,是立足于本企业特色和特征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后仍然具有自己企业的风格和特色。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经久不衰。
5.要培养企业内部“参与”氛围
正如任何一项工程,如果没有民工的参与,可能就只是一张纸上的草图,任何一项企业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那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构思,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内全体职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经济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取得确认和认同。要实现这个参与原则,就要尊重企业内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业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全体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和心理要求,从而使全体职工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企业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的确立和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全体职工的参与,使企业文化真正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
6.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企业领导人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推进企业文化。其次,要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创新,领导人就应该带头创新,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质量第一,就应该真正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坚决果断地纠正那些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为,宁愿牺牲短期利益,也要确保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
以上6条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企业文化的一些原则性总结,而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应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作到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11月
[2]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3]赫明道等:中国企业文化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
[4]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10月
[5]黄厚载:中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1年5月
[6]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期
[7]李宁:企业文化的价值.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8]姚美琴:浅谈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