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扑朔迷离的“汉芯”涉嫌造假事件终于在上海交大5月中旬发布的一份学校通告中真相大白了。媒体高涨了数月的好奇心也因之而很快消退。如果这个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令国人倍感“芯”痛的项目来不及深刻的反思就这样渐行渐远,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漢芯”造假事件应该引发人们多层次的思考,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规则的缺失。
张贴在学校网站上的《上海交大关于“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的通报》通报了专家调查组的调查结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
从汉芯1号到汉芯4号均存在严重的造假或者欺骗行为,可谓是无假不成芯。但是这些假冒的芯片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内堂而皇之地为项目负责人陈进带来了众多的名利,如果不是神秘的举报人出于至今依旧神秘的目的揭穿了皇帝的“芯”衣,不知道这位“汉芯之父”在造假的道路上还要走多远。
在现实社会中,大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小至个体的为人处事,规则无处不在,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然而,在汉芯造假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多项规则的缺失。
科研在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我们以拥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忠报国的科研人员为豪。想当年,邓稼先负笈求学,在美国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便拿到了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即刻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那是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比他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为了国家利益,邓稼先隐姓埋名。他为我国的两弹工程、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鞠躬尽瘁。
同样是留美博士,同样选择了回国,同样地功成名就——陈进被誉为“汉芯之父”,邓稼先则是在他去世很久后,国家容许他的名字公之于众,人们才尊称他为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但两位留美博士的最终社会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位徒有虚名,而另一位却名副其实。
我们无意也无法质疑陈进回国的初衷,不愿也不可能探究是什么原因使得陈进在汉芯1号发布时用别人较为先进的芯片替代自己的芯片做演示。但是我们却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陈进能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汉芯1号发布时不做假演示,虽说汉芯1号性能不高,但毕竟是自己做出来的;如果专家鉴定委员会能够坚持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毕竟通过鉴定的芯片和现场演示系统所用芯片的性能存在明显的差距,即便是外行人对演示芯片的144只管脚与汉芯1号的208只管脚之差也能数得清楚;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的监管机制,那么,陈进还会像今天这样令人失望吗?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这些假设条件也是不成立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假设条件实际上就是规则,假设条件的不存在,意味着规则的缺失。
通告对陈进的处理是严厉的。上海交大撤销了陈进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了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了其教授聘用合同。有关部门也做出了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有关部门不仅追缴相关的经费和拨款,而且予以彻底“封杀”——取消其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资格。
这样严厉的处理无疑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净化当前的科研学术环境也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我们希望这样的处理不仅能亡羊补牢,还应该未雨绸缪。亡羊补牢毕竟是就事论事,未雨绸缪则直接惠及到整个科研领域。
而未雨绸缪与我们对“汉芯”造假事件的反思深度不无关系。
“漢芯”造假事件应该引发人们多层次的思考,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规则的缺失。
张贴在学校网站上的《上海交大关于“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的通报》通报了专家调查组的调查结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
从汉芯1号到汉芯4号均存在严重的造假或者欺骗行为,可谓是无假不成芯。但是这些假冒的芯片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内堂而皇之地为项目负责人陈进带来了众多的名利,如果不是神秘的举报人出于至今依旧神秘的目的揭穿了皇帝的“芯”衣,不知道这位“汉芯之父”在造假的道路上还要走多远。
在现实社会中,大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小至个体的为人处事,规则无处不在,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然而,在汉芯造假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多项规则的缺失。
科研在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我们以拥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忠报国的科研人员为豪。想当年,邓稼先负笈求学,在美国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便拿到了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即刻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那是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比他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为了国家利益,邓稼先隐姓埋名。他为我国的两弹工程、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鞠躬尽瘁。
同样是留美博士,同样选择了回国,同样地功成名就——陈进被誉为“汉芯之父”,邓稼先则是在他去世很久后,国家容许他的名字公之于众,人们才尊称他为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但两位留美博士的最终社会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位徒有虚名,而另一位却名副其实。
我们无意也无法质疑陈进回国的初衷,不愿也不可能探究是什么原因使得陈进在汉芯1号发布时用别人较为先进的芯片替代自己的芯片做演示。但是我们却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陈进能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汉芯1号发布时不做假演示,虽说汉芯1号性能不高,但毕竟是自己做出来的;如果专家鉴定委员会能够坚持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毕竟通过鉴定的芯片和现场演示系统所用芯片的性能存在明显的差距,即便是外行人对演示芯片的144只管脚与汉芯1号的208只管脚之差也能数得清楚;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的监管机制,那么,陈进还会像今天这样令人失望吗?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这些假设条件也是不成立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假设条件实际上就是规则,假设条件的不存在,意味着规则的缺失。
通告对陈进的处理是严厉的。上海交大撤销了陈进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了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了其教授聘用合同。有关部门也做出了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有关部门不仅追缴相关的经费和拨款,而且予以彻底“封杀”——取消其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资格。
这样严厉的处理无疑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净化当前的科研学术环境也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我们希望这样的处理不仅能亡羊补牢,还应该未雨绸缪。亡羊补牢毕竟是就事论事,未雨绸缪则直接惠及到整个科研领域。
而未雨绸缪与我们对“汉芯”造假事件的反思深度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