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的一点杂谈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她有着经验性、差异性、主观性和规律性等特点。
  关键词:美学;经验;差异;主观;规律
  关于“美学”。从何说起呢?笔者以为要先理一下相关概念。
  首先,关于艺术。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現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方式。人的生存行为通常分为三层:一是生活资料的追求,这是物质层面的,二是社会行为:如洗衣做饭、生育后代、遵守社会秩序等,三是为了消耗人体自身多余的体能和精力,所产生的娱乐、运动、健身、写诗、画画等行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画画开始是作为一个娱乐,每个人拿起笔画即可,那么怎么才能上升到艺术呢?猩猩也可以画,猪叼起笔也可以画,很显然这不能成为艺术,小时候的涂鸦也不能称为艺术,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理论上区分艺术和非艺术,那么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想这就涉及到美学的范畴了,翻了一些资料,认为有的说法不错:美学叫“美的艺术的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所以笔者认为美学的规律,首先出自一种艺术的标准,然后才是审美意思识,美感经验,最后是创造。打个比方,我们随手画一根线,有人画的线条很直,有人画的弯弯曲曲,这时你就不能说谁画的好坏,对这个线的评判就是你的主观审美经验和感知,也就是你的美学标准。直线和曲线给人的感觉经验不同,情感指向认知也不同,直线给人平静的、硬朗的感觉,而曲线起伏的,又是多变的、柔软的。一幅作品能否打动你,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艺术家可能只画一条普通的线,艺术素养匮乏的人看来毫无美感,但有经验的欣赏者可以从这根线中看到干与湿、粗与细、疏与密、浓与淡的差异,这条线可能会让他想起慈母的手中线,可能让他想起月老的那根红线,这都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而正因为每个人的哲学观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所以美学是有着经验性这一特点的。
  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人类活动的三种层次(类型),也使我想起前两天在某地参观,一位同事当地好友陪同,我们要去美术馆时,他直呼“看不懂”排斥进美术馆。他作为一个当地有影响力的单位的高级领导,想必也有过人之处,学历也很高,至少他在某一层面很出色,物质的或者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但上面提到的第三层面,他没有进步。这时美学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虚拟的、不存在的。他说,看不懂艺术,实际上他没有找到自己所认同的美学标准。如果让他评判一位美女,我想他肯定会有自己的标准,因为多年下来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这方面的标准认知经验,但唯独对艺术馆中的艺术品,缺乏认知。所以笔者以为第二个观点:每种社会门类、物种都有其美学标准,它是有差异性的,不仅仅是在绘画,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或其他领域都有其个性美学特点。
  下面我结合笔者从事的领域谈谈绘画关系绘画美学。就像上面那个那根线糊,画完用画框一装艺术品就出现了。抛开内容,我们发现这件作品其实有很强的形式感。一根线,他会引发观众怎样的思考呢?会不会引倒观众去思考?我想只要有审美感知和意识的人肯定会去思考。画家是谁?为什么就画了一根线?他想表达什么?这时我觉得美学就发挥作用了。所以笔者以为美学是和个人主观情感和思维能力有关的,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你不去思考,一看而过,那肯定和美学无关,所以第三个观点:美学出自主观性,出自主观经验认知,别人的标准无法复制到你头上。就像你看一本书,有人觉得非趁看耐读有吸引力,但你不认同,因为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艺术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究竟是一项娱乐活动,还是一项审美活动,取决于鉴赏者个体。
  那么人与人之间有没有一些通用的美学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有人觉得很美,有人觉得很丑,似乎不统一。那为什么几百年来大家对这幅作品推崇备至呢?说明他有着通用的美的形式和标准在里面。所以笔者以为美学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它有很强的规律性。
  我们看待一个美术作品。首先要看到他的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光影、体积、肌理、质感等等,其次要分析它的形式原理,这些元素在画面中或者造型中如何运用的?如何组合、遮挡?如何处理虚实、大小、高低、疏密?如何实现均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这件作品的作者意图是什么?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分析艺术品的方法及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美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我们通各语言、元素和形式原理来分析,它就是运用艺术的方法去研究艺术规律、现象,从而形成培养自己的美感经验,从而生成自我的美学体验。
  参考文献
  [1]《美学》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著
  [2]《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宪著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前提,通过对地域性及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发展概况及其相关应用的理解,并结合对张家口蔚县的民俗文化的剖析,论证了民俗文化是当代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代景观设计应该突出景观设计中对民俗文化的整体把握,产生强烈的民俗特色,使其融入到整个区域文化当中,体现了“越是民族的、地域的,就越是世界的”设计理念
期刊
摘 要:表面贴装技术 就是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的缩写),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本文对这一技术的特点和工艺流程加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表面贴装技术;工业特点;工艺流程  表面贴装技术无需对印制板钻插装孔,直接将表面组装元器件贴、焊到印制板表面规定位置上的装联技术。通常表面组装技术中使用的电路基板并不限于印制板。本文中所述的“焊”或“焊接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家居设计中对于自然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本文中,将对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自然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深度的解析,追随环保时代的脚步,建设美丽家园共创绿色中国。  关键词:家居设计;自然材料;绿色环保;科技进步  一、为什么要使用自然材料  1、主观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前提到家居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天然的原始树
期刊
摘 要:在现如今的工业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流动着大量的信息,也充盈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有的产品中的色彩搭配优雅漂亮,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有的混乱嘈杂,让人避之不及。在本文中,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阐明在产品设计中,什么是好的色彩搭配什么是不好的,从而提升对色彩的敏感度,做出更好地产品设计。  关键词:产品设计;色彩搭配;色彩心理学;平面构成  一、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搭配赏析  1、麦当劳  一个大大
期刊
摘 要:在目前趋势下,全球化正在致力于全面深入,而与之有关的茶文化也逐渐受到了各地民众的更多关注。从文学创作视角来看,如果能够将茶文化适当引入当前的英美文学,那么将会突显全方位的文化交融优势,针对英美文学现有的完善性以及文学成熟度都能够显著进行提升。因此针对英美文学而言,应当能够从源头入手来实现茶文化的顺利引入,进而给出了可行性的文学创作路径。  关键词:英美文学;引入茶文化;具体思考  茶文化本
期刊
摘 要:中國古典园林的对联之隽永,书法之美妙,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现虽无荷风,人临其境,仍觉得风在其中,发人暇思。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将分析其建园手法,并阐述如何将其运用在城市绿地的设计之中。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美;城市绿地  “上有天堂,下
期刊
摘 要:国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集大成的艺术形式。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成熟,同时对幼儿国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国画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笔者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新时期幼儿国画教育开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旨在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幼儿国画艺术教育新路径,真正实现国画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幼儿国画;教育实践;开放式教学  幼儿
期刊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精致”理念也就是将常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向最优状态;语文教师要善于筛选精心合理的内容、活用精巧有效的策略、提炼精确深刻的主题、把握精当适宜的拓展,实现学生自我活动的精致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精致化;筛选;提炼;拓展  精致,用现代汉语来释义就是“精巧、周密、细致”,它既有科学思想里需要的理性周密,又有生命教育里讲求的感性细致,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极致就能抵达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景观设计受到重视,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自然备受关注,优秀的景观设计通常会融入当地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而使人们过目不忘。张家口作为集六区十县多种民俗文化交融的城市更应体现这一特色。本文以大清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家口滨河带状地块景观现状,探索城市滨河改造整体思路,尊重其场地与文化,对其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如何在大清河滨河公园设计中得到体现及
期刊
摘 要:好的课堂结尾,常常渠道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以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为例,论述了思品课堂总结归纳,巧设悬念、首尾呼应、引申提高等四种常见的“收尾”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品课堂;收尾;总结;悬念  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好的课堂结尾,是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