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即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建立合适的师生组,通过导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本模式的建立,能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制弥补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管理体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关键词:自主研究型 本科生培养 模式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者和高校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由于高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本科生培养模式不同,最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对于普通二本院校的来说,教学重心基本都放在课堂讲授上,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的研究的机会少,致使本科生的实验技能水平低、创新性思维缺乏,课题的设计、实验的实施缺少条理性。然而,自从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教育教学改革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国内很多的二本院校考研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因此针对如何提高致力于考研,选择深造的这部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持续地培养出符合二本院校定位的人才类型,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针对一些二本院校的现实情况:老师的研究课题较多,而研究生数量不足,目前能够解决这样的矛盾,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这不仅解决了科研团队的人才危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自主研究能力、积极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学生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确定培养对象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后,已进人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迈进的发展新阶段。作为省属二批本科扩大招生的新形势下,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做为自己的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是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科研素质的科研思维的培养,这无疑会耽误那些想从事科研的学生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培养对象定位在那些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具有自主性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且未来毕业目标规划以研究生为目的的本科生(包含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
二、明确培养目标
在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导师主要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进行創新思维、如何做人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本模式通过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的熏陶和逻辑推理的训练,能较早完成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培养的准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
三、确定培养方法和措施
首先,选择称职的导师,要求导师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尤其要具备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用为人师表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导师必须能够胜任创新教育。导师自己本身应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了解专业前沿信息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要求,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重视过程学习。
其次,建立集中的导师资源档案并公开化,让学生切实了解被选导师的教学水平、品德修养、学术水平、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等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比较选择。同时也要让导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成绩、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等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兴趣、学习能力和导师的不同的教学能力、专业研究领域,组合成理想的导师和学生组。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在认真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学习状况、能力与特长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针对某一学术问题,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要求总结分析,定期针对专业热点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学术报告,每年至少提交1篇学术论文,等等。
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成效,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围绕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定期考核,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同时还要指定对导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资助一定的论文版面费,对培养成绩合格或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等诸多方面给予优先,同时对考核合格的导师在工作量、酬金、评优等方面加以鼓励。
关键词:自主研究型 本科生培养 模式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者和高校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由于高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本科生培养模式不同,最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对于普通二本院校的来说,教学重心基本都放在课堂讲授上,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的研究的机会少,致使本科生的实验技能水平低、创新性思维缺乏,课题的设计、实验的实施缺少条理性。然而,自从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教育教学改革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国内很多的二本院校考研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因此针对如何提高致力于考研,选择深造的这部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持续地培养出符合二本院校定位的人才类型,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针对一些二本院校的现实情况:老师的研究课题较多,而研究生数量不足,目前能够解决这样的矛盾,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这不仅解决了科研团队的人才危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自主研究能力、积极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学生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确定培养对象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后,已进人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迈进的发展新阶段。作为省属二批本科扩大招生的新形势下,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做为自己的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是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科研素质的科研思维的培养,这无疑会耽误那些想从事科研的学生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培养对象定位在那些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具有自主性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且未来毕业目标规划以研究生为目的的本科生(包含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
二、明确培养目标
在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导师主要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进行創新思维、如何做人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本模式通过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的熏陶和逻辑推理的训练,能较早完成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培养的准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
三、确定培养方法和措施
首先,选择称职的导师,要求导师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尤其要具备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用为人师表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导师必须能够胜任创新教育。导师自己本身应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了解专业前沿信息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要求,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重视过程学习。
其次,建立集中的导师资源档案并公开化,让学生切实了解被选导师的教学水平、品德修养、学术水平、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等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比较选择。同时也要让导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成绩、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等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兴趣、学习能力和导师的不同的教学能力、专业研究领域,组合成理想的导师和学生组。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在认真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学习状况、能力与特长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针对某一学术问题,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要求总结分析,定期针对专业热点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学术报告,每年至少提交1篇学术论文,等等。
自主研究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成效,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围绕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定期考核,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同时还要指定对导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资助一定的论文版面费,对培养成绩合格或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等诸多方面给予优先,同时对考核合格的导师在工作量、酬金、评优等方面加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