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小学语文学习应该走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教材学语文
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学实属世界奇迹!我们在对教材指手画脚的同时,恐怕也难拿出一套最佳方案。再说,“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惟一凭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教材编得怎样,因为再好的教材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几十篇课文)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我们历来只把教材看成教本,其实教材更是学本。学生对教材才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我们应把课本彻底地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1、“我热爱,我喜欢”。每期开学第一周,我让每位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读、或背、或讲、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同学帮助。当我问起一位一向讨厌背书的学生为什么也背得这样投入时,他的回答是:“我热爱,我喜欢!”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看他们学习的情绪那样高昂,学得那样投入,我也常常沉浸在激动与幸福之中。
2、给教材提意见。每次拿到教材后,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编写说明。在编写说明后面,总能看到这样的谦词:“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在书的封底,还会有:“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等字样。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的问题当然也应当由小学生来发现、来提出,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每学期学生都会发现一些编写或印刷方面的错误。
3.我也当一回教材的主编。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商定删除文质不美的课文,引导他们自编教材。首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装订成册。然后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最后把自编的教材与全班同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二、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课堂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引向图书室、阅览室、展览馆、博物馆及各种纪念馆,引向大型工厂、桥梁工地、饲养厂及农家小院,引向著名的大学校园、研究室、实验室……有时讲课的不是任课教师,而是学生自己,是科学家、各方面专家,是工人,是农民……应时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激发情感;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陶冶情感;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
三、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学科学语文
新的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学科间的综合问题,而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责任,理应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主动综合,使各科教学与语文学习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其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性。
以下仅以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综合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瑞士数学家欧拉、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等,他们不仅研究数学,写了许多数学方面的文章,还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和诗歌,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写数学方面的文章,不仅可以把数学学得更好,还能把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写数学作文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讨论:数学作文该怎样写?有的建议写写数学日记;有的认为可以写一写某道题的巧妙解法;有的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数学的经验;还有的想写一写自己的数学发现……从此,学生的日记中、习作中出现了不少有关数学方面的东西。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记道:“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数除以5的简便算法。
一个数除以5,先把这个数乘以2,再把所得的积去掉未尾的一个‘0’,或者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得出了结果。
例如:65÷5先把65乘以2,为65×2=130,再把130去掉末尾的“0”,得13,即65÷5=13。
又如:17÷5 先把17乘以2,为17×2=34,再把3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3.4,即17÷5=3.4。明天我要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同学和老师。我真为我的发现而高兴!”
一个学期后,那些原来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并喜欢上作文。数学老师告诉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原本讨厌数学的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妙处,喜欢上了数学。学生在解答题目上,变得更有序,思考问题更严密,而且改掉了粗心马虎的缺点。有的迷上了写数学作文,真的成了“爱写作的数学家”。
此外,社会课、自然课、艺术课都可以找到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只要确立“时时可以学语文,处处都要用语文”的理念,语文这潭活水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科的“农田”。
一、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教材学语文
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学实属世界奇迹!我们在对教材指手画脚的同时,恐怕也难拿出一套最佳方案。再说,“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惟一凭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教材编得怎样,因为再好的教材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几十篇课文)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我们历来只把教材看成教本,其实教材更是学本。学生对教材才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我们应把课本彻底地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1、“我热爱,我喜欢”。每期开学第一周,我让每位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读、或背、或讲、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同学帮助。当我问起一位一向讨厌背书的学生为什么也背得这样投入时,他的回答是:“我热爱,我喜欢!”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看他们学习的情绪那样高昂,学得那样投入,我也常常沉浸在激动与幸福之中。
2、给教材提意见。每次拿到教材后,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编写说明。在编写说明后面,总能看到这样的谦词:“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在书的封底,还会有:“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等字样。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的问题当然也应当由小学生来发现、来提出,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每学期学生都会发现一些编写或印刷方面的错误。
3.我也当一回教材的主编。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商定删除文质不美的课文,引导他们自编教材。首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装订成册。然后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最后把自编的教材与全班同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二、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课堂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引向图书室、阅览室、展览馆、博物馆及各种纪念馆,引向大型工厂、桥梁工地、饲养厂及农家小院,引向著名的大学校园、研究室、实验室……有时讲课的不是任课教师,而是学生自己,是科学家、各方面专家,是工人,是农民……应时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激发情感;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陶冶情感;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
三、小学语文应走出语文学科学语文
新的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学科间的综合问题,而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责任,理应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主动综合,使各科教学与语文学习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其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性。
以下仅以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综合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瑞士数学家欧拉、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等,他们不仅研究数学,写了许多数学方面的文章,还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和诗歌,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写数学方面的文章,不仅可以把数学学得更好,还能把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写数学作文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讨论:数学作文该怎样写?有的建议写写数学日记;有的认为可以写一写某道题的巧妙解法;有的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数学的经验;还有的想写一写自己的数学发现……从此,学生的日记中、习作中出现了不少有关数学方面的东西。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记道:“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数除以5的简便算法。
一个数除以5,先把这个数乘以2,再把所得的积去掉未尾的一个‘0’,或者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得出了结果。
例如:65÷5先把65乘以2,为65×2=130,再把130去掉末尾的“0”,得13,即65÷5=13。
又如:17÷5 先把17乘以2,为17×2=34,再把3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3.4,即17÷5=3.4。明天我要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同学和老师。我真为我的发现而高兴!”
一个学期后,那些原来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并喜欢上作文。数学老师告诉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原本讨厌数学的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妙处,喜欢上了数学。学生在解答题目上,变得更有序,思考问题更严密,而且改掉了粗心马虎的缺点。有的迷上了写数学作文,真的成了“爱写作的数学家”。
此外,社会课、自然课、艺术课都可以找到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只要确立“时时可以学语文,处处都要用语文”的理念,语文这潭活水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科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