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格化环境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部署。江苏省某地区推行的环境管理网格化全覆盖责任体系经试运行发现,虽然网格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未来的实际需求。文章分析江苏省某地区环境管理网格化实施情况,借鉴社会治理网格化典型地区的实践经验,提出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措施路径。
[关键词] 江苏;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79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23- 0190- 02
0 前 言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提出了网格化环境监管的要求[1]。江苏省某地区于2016年发布环境管理网格化的实施意见。经过2017年的试运行,该地区网格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基层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实际工作中网格化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现有制度需要实施机制调整来满足实际需求。本研究首先介绍社会治理网格化典型示范地区的实践经验,然后在回顾江苏省某地区环境管理网格化实施情况,深入分析该地区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措施路径。
1 网格化管理发展历程及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网格化一词最早应用于水、电、煤等领域,起初与城市社区治理并无直接联系,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治理领域[2]。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举措[3]。随后,网格化管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各试点地区探索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1 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化管理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于2004年首开网格化国内探索的先河,该模式创立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建立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既分离又协同的“双轴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全新的发现、指挥、处理和反馈的城市管理流程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4]。
1.2 上海市长宁区: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上海市长宁区是国家住建部推广网格化管理的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长宁区网格化管理在大框架上效仿北京市东城区的模式,在硬件上完成了“双轴 平台”的体系建立[5]。除此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依靠社区党建来推进社区网格化[6],其总体思路是在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体制中做到优化第三级和创新做实第四级。
1.3 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2008年,舟山市在全市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7]。2009年,浙江省调研舟山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认为其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决定在全省推行。舟山市网格化管理从“事”的管理上升为对“人”的服务,重点围绕社会服务开展[8]。
1.4 湖北省宜昌市:专职化网格员管理模式
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开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宜昌市网格员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予以聘任的,宜昌市政府通过调整各部门基层协管力量和向社会招录的方式,组建了1110人的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9]。
2 江苏省某地区环境管理网格化实施情况回顾
2.1 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建设情况
江苏省某地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三级环境管理网格。其中,一级网格按照各功能园区街道进行划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二级网格按照一级网格内各功能区进行划分,包括生活区、工业区和农业区;三级网格在二级网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划分,以重点工业企业、市政单元(最大不超过500米×500米)、居民社区、村委为单个网格划分。该地区共划分二级网格134个、三级网格858个。
2.2 问题与挑战
经过一年试运行,该地区网格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如下:
一是基层环保人员数量难以满足网格员数量需求。该地区二级网格共计134个、三级网格共计858个,而基层环保人员共计三十余人,距网格员数量需求差距较大,因此需从其他途径充实。大量的网格员不具备环保专业知识背景和环保工作经验,无法满足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要求。
二是兼职身份导致工作时间投入无法满足网格化工作要求。基层环保人员和其他途径充实的网格员仅是身兼网格员一职,除网格化监管职责外,还承载了来自上级各条线上的各类任务,在此情况下,网格员只能将有限精力放在优先级更高的本职工作事务中,导致网格化管理实际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是多部门“多网并存”,资源配置效率仍可提高。在网格化管理上,当前该地区是“多网并存”,即除环保部门网格化外,还有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其他部门的网格化,该管理模式难以解决需多部门综合协调的事件,而且工作效率相对较低,易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4 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完善措施
为优化该地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可利用重构扁平化网格体系,建设智慧化管理模式,配置专职化监管人员的思路来实现。
4.1 搭建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
利用该地区雄厚的物联网技术资源,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搭建环境管理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环境管理网格化综合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板块,即巡查和采集、监测和分析、指挥和调度。
巡查和采集模块主要包括支撑平台软件、环境部件和事件管理、信息终端采集器、环境管理数据库。在环境管理网格化巡查和采集系统建设基础上,建设监测及态势分析模块,依托物联网技术汇聚物联感知大数据,支撑区域各项环境决策。在环境管理网格化巡查和采集、监测和分析模块基础上,构建运行指挥系统,并进一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环境管理及执法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勤务部署。 4.2 完善网格化管理组织构架
将该地区划分为基礎网格和由基础网格组成的环境管理网格。基础网格化划分采用单元网格化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基础网格状单元。环境管理网格划分遵循工业企业数和行政区划两个基本标准。即辖区内工业企业不多的,每个城市社区、行政村为一个环境管理网格;辖区内工业企业较多的城市社区、行政村,视企业规模,每40~60家企业为一个环境管理网格,环境管理网格最大边界为社区边界。
建立环境管理网格员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由网格管理中心牵头下达工作指令,后期拟新纳入环境管理网格的工作事项,由各部门和各街道提出申请,经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地区层面设立网格化管理中心,建立数字化指挥平台,实现对网格管理员上报信息的受理和网格员及环境执法力量的统一协调指挥,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下一级层面设立网格化管理站,同样建立数字化平台。在各级管理中心或管理站内,建立“双轴化”管理体制,将工作流程划分为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部分。建立两级工作流程循环模式,即“街道小循环”和“地区大循环”业务工作流程,两个循环内部均为上述七步闭环流程。
4.3 优化网格员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网格划分结果,每个环境管理网格设置一名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即要求网格员工作由网格管理中心统筹安排管理,仅服务于网格化管理。建立长期培训与事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网格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
网格员的配置可由政府统一面向社会招聘,由区网格管理中心组织招聘并与招录对象签订劳务合同,并由区级财政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网格员工资,同时,网格员接受区级网格管理中心的监督和考核。另外一种配置方式为政府向第三方统一购买服务,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对象由社会个体转变为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社会组织。
4.4 加强网格化落实保障措施
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科学监督评价系统。考核评价可设定客观量化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量化指标评价利用网格化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监督评价程序进行,主观评价指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评价时以“季度”为单位计算得分,网格员的考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网格工作人员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瑾,程亮,马欢欢,等.环境监管执法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z1):509-512.
[2]张仲涛,周倩.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 (12): 73-78.
[3]孙彩红.网格化社会管理转向合作式社会治理的现实与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 8-14.
[4]罗康,张驰月.基于GIS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1(25): 44-45.
[5]刘琪.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拓展应用研究——以长宁区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6]满丰韬.城市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7]吴刚.舟山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进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1(9): 95-95.
[8]杨海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吉林:吉林大学,2014.
[9]汪豪杰.宜昌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江苏;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79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23- 0190- 02
0 前 言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提出了网格化环境监管的要求[1]。江苏省某地区于2016年发布环境管理网格化的实施意见。经过2017年的试运行,该地区网格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基层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实际工作中网格化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现有制度需要实施机制调整来满足实际需求。本研究首先介绍社会治理网格化典型示范地区的实践经验,然后在回顾江苏省某地区环境管理网格化实施情况,深入分析该地区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措施路径。
1 网格化管理发展历程及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网格化一词最早应用于水、电、煤等领域,起初与城市社区治理并无直接联系,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治理领域[2]。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举措[3]。随后,网格化管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各试点地区探索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1 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化管理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于2004年首开网格化国内探索的先河,该模式创立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建立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既分离又协同的“双轴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全新的发现、指挥、处理和反馈的城市管理流程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4]。
1.2 上海市长宁区: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上海市长宁区是国家住建部推广网格化管理的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长宁区网格化管理在大框架上效仿北京市东城区的模式,在硬件上完成了“双轴 平台”的体系建立[5]。除此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依靠社区党建来推进社区网格化[6],其总体思路是在完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体制中做到优化第三级和创新做实第四级。
1.3 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2008年,舟山市在全市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7]。2009年,浙江省调研舟山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认为其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决定在全省推行。舟山市网格化管理从“事”的管理上升为对“人”的服务,重点围绕社会服务开展[8]。
1.4 湖北省宜昌市:专职化网格员管理模式
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开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宜昌市网格员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予以聘任的,宜昌市政府通过调整各部门基层协管力量和向社会招录的方式,组建了1110人的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9]。
2 江苏省某地区环境管理网格化实施情况回顾
2.1 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建设情况
江苏省某地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三级环境管理网格。其中,一级网格按照各功能园区街道进行划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二级网格按照一级网格内各功能区进行划分,包括生活区、工业区和农业区;三级网格在二级网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划分,以重点工业企业、市政单元(最大不超过500米×500米)、居民社区、村委为单个网格划分。该地区共划分二级网格134个、三级网格858个。
2.2 问题与挑战
经过一年试运行,该地区网格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如下:
一是基层环保人员数量难以满足网格员数量需求。该地区二级网格共计134个、三级网格共计858个,而基层环保人员共计三十余人,距网格员数量需求差距较大,因此需从其他途径充实。大量的网格员不具备环保专业知识背景和环保工作经验,无法满足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要求。
二是兼职身份导致工作时间投入无法满足网格化工作要求。基层环保人员和其他途径充实的网格员仅是身兼网格员一职,除网格化监管职责外,还承载了来自上级各条线上的各类任务,在此情况下,网格员只能将有限精力放在优先级更高的本职工作事务中,导致网格化管理实际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是多部门“多网并存”,资源配置效率仍可提高。在网格化管理上,当前该地区是“多网并存”,即除环保部门网格化外,还有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其他部门的网格化,该管理模式难以解决需多部门综合协调的事件,而且工作效率相对较低,易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4 环境管理网格化机制完善措施
为优化该地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可利用重构扁平化网格体系,建设智慧化管理模式,配置专职化监管人员的思路来实现。
4.1 搭建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
利用该地区雄厚的物联网技术资源,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搭建环境管理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环境管理网格化综合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板块,即巡查和采集、监测和分析、指挥和调度。
巡查和采集模块主要包括支撑平台软件、环境部件和事件管理、信息终端采集器、环境管理数据库。在环境管理网格化巡查和采集系统建设基础上,建设监测及态势分析模块,依托物联网技术汇聚物联感知大数据,支撑区域各项环境决策。在环境管理网格化巡查和采集、监测和分析模块基础上,构建运行指挥系统,并进一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环境管理及执法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勤务部署。 4.2 完善网格化管理组织构架
将该地区划分为基礎网格和由基础网格组成的环境管理网格。基础网格化划分采用单元网格化法,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基础网格状单元。环境管理网格划分遵循工业企业数和行政区划两个基本标准。即辖区内工业企业不多的,每个城市社区、行政村为一个环境管理网格;辖区内工业企业较多的城市社区、行政村,视企业规模,每40~60家企业为一个环境管理网格,环境管理网格最大边界为社区边界。
建立环境管理网格员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由网格管理中心牵头下达工作指令,后期拟新纳入环境管理网格的工作事项,由各部门和各街道提出申请,经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地区层面设立网格化管理中心,建立数字化指挥平台,实现对网格管理员上报信息的受理和网格员及环境执法力量的统一协调指挥,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下一级层面设立网格化管理站,同样建立数字化平台。在各级管理中心或管理站内,建立“双轴化”管理体制,将工作流程划分为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部分。建立两级工作流程循环模式,即“街道小循环”和“地区大循环”业务工作流程,两个循环内部均为上述七步闭环流程。
4.3 优化网格员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网格划分结果,每个环境管理网格设置一名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即要求网格员工作由网格管理中心统筹安排管理,仅服务于网格化管理。建立长期培训与事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网格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
网格员的配置可由政府统一面向社会招聘,由区网格管理中心组织招聘并与招录对象签订劳务合同,并由区级财政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网格员工资,同时,网格员接受区级网格管理中心的监督和考核。另外一种配置方式为政府向第三方统一购买服务,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对象由社会个体转变为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社会组织。
4.4 加强网格化落实保障措施
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科学监督评价系统。考核评价可设定客观量化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量化指标评价利用网格化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监督评价程序进行,主观评价指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评价时以“季度”为单位计算得分,网格员的考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网格工作人员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瑾,程亮,马欢欢,等.环境监管执法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z1):509-512.
[2]张仲涛,周倩.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 (12): 73-78.
[3]孙彩红.网格化社会管理转向合作式社会治理的现实与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 8-14.
[4]罗康,张驰月.基于GIS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1(25): 44-45.
[5]刘琪.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拓展应用研究——以长宁区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6]满丰韬.城市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7]吴刚.舟山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进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1(9): 95-95.
[8]杨海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吉林:吉林大学,2014.
[9]汪豪杰.宜昌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