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政部2008年5月发行了第一期储蓄类国债,本期国债是财政部面向境内中国公民发行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一种不可上市流通的人民币债券。通过阐述储蓄类国债与凭证式国债的区别、自身发行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国外储蓄类国债的经验,给出我国储蓄类国债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储蓄类国债;发行及管理;政策建议
1 储蓄类国债的特点及与凭证式国债的区别
储蓄国债是财政部在个人投资领域推出的新业务品种,与以往发行的凭证式国债相比,该业务在发行品种、变现途径、付息方法和兑付方式上,更加丰富、灵活、多样。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从开始发行之日起计息,付息方式分为利随本清和定期付息;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并扣除一定的利息;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执行;票息的确定较为市场化,利率设计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先行推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变动期限两个品种;方便而多样化的购买机制,逐渐可以在银行、证券乃至网上银行进行购买。
2 储蓄类国债存在的问题
(1)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期限过短。
理论分析和国外实践表明,储蓄类国债期限应该较长。美国和加拿大储蓄国债发行期限最短为10年最长达30年。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期限一般在 1-10年之间,这是因为凭证式国债提前兑取资金要由承销银行自行垫付,较长的发行期限会加大承销机构承担的提前兑取压力。这不仅使储蓄类国债发行期限过短,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储蓄需要。
(2)储蓄类国债的利率设计尚不合理。
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的利率采取固定利率,按照单利计息,通常以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基准。若发行期内遇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那么该国债从调息日起停止发行。①如果期限较长,固定利率债券在利率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严重问题:利率上升导致投资者大量提前兑取,财政部(目前是承销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提前支付大量资金的压力,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规定的利率过低,投资者就不会认购,而利率太高,财政部又承担了不必要的高成本。近些年我国凭证式国债要么热销、要么滞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凭证式国债采用了固定利率。
(3)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都以单利形式计息,到期或提前兑取时根据投资者实际持有时间和相应的利率一次性还本付息,且不能流通转让。
这种付息方式只适合于以长期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投资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例如,一些人为了养老而投资储蓄类国债,希望将来能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投资者对于储蓄债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国目前的储蓄债券品种单一,无法有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3 国外储蓄类债券经验借鉴
(1)销售方式。美国是通过银行、网络、信托公司、个人四种方式“代理发行”这使得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无需面临由于“滞销”和提前兑取而垫付资金的风险,英国则是通过邮局“代理”向社会发行。因为邮局网点遍布全国城乡,能使得全民参与,进而达到投资群体多元化。
(2)购买方式。美国采用多种多样的购买方式来方便于投资者,如在国债销售期内可通过薪金储蓄计划直接从薪金内扣减购买国债,也可通过电话委托、电子网络、个人灵活多性的账户在所有的承销机构随意选择对象购买。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国债零售市场,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络和高效安全的托营结算体系,以零售为主,因为零售成本要低于批发成本。
(3)利率。美国的储蓄国债利率确定较科学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例如其一系列债券紧盯住同期通货膨胀率,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所面临的通货风险;英国的储蓄国债利率按当时市场利率而定。确定时略低于当时市场利率,从而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统一的原则,因为国债是以国家财力和国家信誉作为保证的债券,其信誉高、安全性好、风险性最小。
4 完善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电子式储蓄国债,代替原有的凭证式。
电子式国债是金融电子化的产物,发行费用少、交割方便,发行效率高,符合国债发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如果发行电子式国债,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各承销机构发行量和兑取金额,而且可以对所有的承销机构的储蓄国债进行统一、集中托管。储蓄国债承销机构的唯一职能就是代销,而不会成为储蓄国债的“准发行者”和“债权托管者”。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凭证式储蓄国债中存在“超发风险”问题。
(2)改进储蓄国债的发行方式和提前兑取付款方式。
首先,将现行的承销机构名义上的代销、实际上的报销变为实际上的代销,解决承销机构先交款后发行、承担包销风险的问题。各承销机构代销国债的资金收入由各机构通过电子通讯系统直接划转到财政部指定的账户,并在投资者的储蓄国债账户中进行相应登记,并及时通知托管机构。其次,改变凭证式国债只能到原购买点提前兑取的办法。投资者可以到任何代销机构办理提前兑取手续。储蓄国债的兑付款项逐级划付,最后由财政部直接付款。避免代销机构在办理提前兑取业务时为财政部垫付款项的问题。
(3)合理地设计储蓄国债的品种。
理论分析表明,财政部发行储蓄国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人投资者长期储蓄的需要,同时储蓄国债也是财政部可以灵活设计的融资工具。为此,应该对我国目前的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利率设计以及付息方式进行改进。
①我国今后应该更多地发行长期储蓄国债。按照过去的一般经验来看,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资金有相当部分要转购新的凭证式国债,这说明我国储蓄国债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长期限的储蓄国债,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储蓄国债期限过短。今后,我国应该多发行10—30年期的长期储蓄国债,使储蓄国债真正成为我国居民和家庭投资者的中、长期储蓄的工具。
②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如果发行长期储蓄国债,那么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就是必然选择。因为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就越大,确定准确反映其风险水平的固定利率水平也就越困难。
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储蓄国债的利率可以以某种市场利率为基准定期进行调整。例如:美国EE类储蓄国债的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即每年5月和11月宣布新的利率。利率等于过去的半年内5年期流通国债平均收益率的90%.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同时,银行存款目前仍然是储蓄国债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在确定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时,应该以银行存款利率和可流通国债的收益率的某种加权平均数作为基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逯涛.关于储蓄类国债的发行前景分析[J].理论观察,2006,(2).
[2]李军,龚海峰,刘军.建立我国储蓄类国债发行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5,(11).
[3]魏清兰.储蓄国债是凭证式国债的发展方向[J].黑河学刊,2007,(5).
[4]杨毅.凭证式国债问题研究与储蓄国债制度设计[J].经济问题,2006,(3).
关键词:储蓄类国债;发行及管理;政策建议
1 储蓄类国债的特点及与凭证式国债的区别
储蓄国债是财政部在个人投资领域推出的新业务品种,与以往发行的凭证式国债相比,该业务在发行品种、变现途径、付息方法和兑付方式上,更加丰富、灵活、多样。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从开始发行之日起计息,付息方式分为利随本清和定期付息;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并扣除一定的利息;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执行;票息的确定较为市场化,利率设计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先行推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变动期限两个品种;方便而多样化的购买机制,逐渐可以在银行、证券乃至网上银行进行购买。
2 储蓄类国债存在的问题
(1)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期限过短。
理论分析和国外实践表明,储蓄类国债期限应该较长。美国和加拿大储蓄国债发行期限最短为10年最长达30年。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期限一般在 1-10年之间,这是因为凭证式国债提前兑取资金要由承销银行自行垫付,较长的发行期限会加大承销机构承担的提前兑取压力。这不仅使储蓄类国债发行期限过短,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储蓄需要。
(2)储蓄类国债的利率设计尚不合理。
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的利率采取固定利率,按照单利计息,通常以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基准。若发行期内遇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那么该国债从调息日起停止发行。①如果期限较长,固定利率债券在利率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严重问题:利率上升导致投资者大量提前兑取,财政部(目前是承销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提前支付大量资金的压力,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规定的利率过低,投资者就不会认购,而利率太高,财政部又承担了不必要的高成本。近些年我国凭证式国债要么热销、要么滞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凭证式国债采用了固定利率。
(3)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都以单利形式计息,到期或提前兑取时根据投资者实际持有时间和相应的利率一次性还本付息,且不能流通转让。
这种付息方式只适合于以长期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投资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例如,一些人为了养老而投资储蓄类国债,希望将来能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投资者对于储蓄债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国目前的储蓄债券品种单一,无法有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3 国外储蓄类债券经验借鉴
(1)销售方式。美国是通过银行、网络、信托公司、个人四种方式“代理发行”这使得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无需面临由于“滞销”和提前兑取而垫付资金的风险,英国则是通过邮局“代理”向社会发行。因为邮局网点遍布全国城乡,能使得全民参与,进而达到投资群体多元化。
(2)购买方式。美国采用多种多样的购买方式来方便于投资者,如在国债销售期内可通过薪金储蓄计划直接从薪金内扣减购买国债,也可通过电话委托、电子网络、个人灵活多性的账户在所有的承销机构随意选择对象购买。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国债零售市场,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络和高效安全的托营结算体系,以零售为主,因为零售成本要低于批发成本。
(3)利率。美国的储蓄国债利率确定较科学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例如其一系列债券紧盯住同期通货膨胀率,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所面临的通货风险;英国的储蓄国债利率按当时市场利率而定。确定时略低于当时市场利率,从而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统一的原则,因为国债是以国家财力和国家信誉作为保证的债券,其信誉高、安全性好、风险性最小。
4 完善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电子式储蓄国债,代替原有的凭证式。
电子式国债是金融电子化的产物,发行费用少、交割方便,发行效率高,符合国债发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如果发行电子式国债,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各承销机构发行量和兑取金额,而且可以对所有的承销机构的储蓄国债进行统一、集中托管。储蓄国债承销机构的唯一职能就是代销,而不会成为储蓄国债的“准发行者”和“债权托管者”。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凭证式储蓄国债中存在“超发风险”问题。
(2)改进储蓄国债的发行方式和提前兑取付款方式。
首先,将现行的承销机构名义上的代销、实际上的报销变为实际上的代销,解决承销机构先交款后发行、承担包销风险的问题。各承销机构代销国债的资金收入由各机构通过电子通讯系统直接划转到财政部指定的账户,并在投资者的储蓄国债账户中进行相应登记,并及时通知托管机构。其次,改变凭证式国债只能到原购买点提前兑取的办法。投资者可以到任何代销机构办理提前兑取手续。储蓄国债的兑付款项逐级划付,最后由财政部直接付款。避免代销机构在办理提前兑取业务时为财政部垫付款项的问题。
(3)合理地设计储蓄国债的品种。
理论分析表明,财政部发行储蓄国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人投资者长期储蓄的需要,同时储蓄国债也是财政部可以灵活设计的融资工具。为此,应该对我国目前的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利率设计以及付息方式进行改进。
①我国今后应该更多地发行长期储蓄国债。按照过去的一般经验来看,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资金有相当部分要转购新的凭证式国债,这说明我国储蓄国债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长期限的储蓄国债,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储蓄国债期限过短。今后,我国应该多发行10—30年期的长期储蓄国债,使储蓄国债真正成为我国居民和家庭投资者的中、长期储蓄的工具。
②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如果发行长期储蓄国债,那么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就是必然选择。因为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就越大,确定准确反映其风险水平的固定利率水平也就越困难。
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储蓄国债的利率可以以某种市场利率为基准定期进行调整。例如:美国EE类储蓄国债的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即每年5月和11月宣布新的利率。利率等于过去的半年内5年期流通国债平均收益率的90%.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同时,银行存款目前仍然是储蓄国债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在确定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时,应该以银行存款利率和可流通国债的收益率的某种加权平均数作为基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逯涛.关于储蓄类国债的发行前景分析[J].理论观察,2006,(2).
[2]李军,龚海峰,刘军.建立我国储蓄类国债发行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5,(11).
[3]魏清兰.储蓄国债是凭证式国债的发展方向[J].黑河学刊,2007,(5).
[4]杨毅.凭证式国债问题研究与储蓄国债制度设计[J].经济问题,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