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鼻额区域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Advantage Windows 3.1 (AW 3.1)工作站对鼻额区域解剖特征研究的价值;研究与额窦手术相关的鼻额区域CT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80例[慢性鼻-鼻窦炎50例(100侧),健康对照组30例(60侧);50例慢性鼻-鼻窦炎中额窦炎35例(66侧)]成人采用螺旋CT鼻窦水平位扫描后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观察和测量鼻额区域相关结构.

结果

应用AW 3.1工作站能够准确、快捷地观测以下数据:额窦上下径(22.5±8.6)mm、前后径(16.3±6.8)mm、左右径(23.8±9.8)mm;额窦口前后径(7.3±1.7)mm、左右径(8.5±1.9)mm;额骨鼻突厚度(5.9±1.4)mm;额窦口到鼻小柱基底部的距离及其与鼻底角度分别为(60.8±4.2)mm和(70.1±4.7)°.钩突上端附着有5种方式,即纸板型占41%、鼻丘后壁型占11%、中鼻甲型占19%、前颅底型占16%、钩突分叉型占13%.引起额隐窝狭窄的气房:终末气房38.8%、前筛气房27.6%、鼻丘气房24.5%.额窦内气房:额气房32.7%、眶上气房38.8%、额窦中隔气房32.0%.额窦炎组和对照组中引起额窦引流通道狭窄部分气房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AW 3.1工作站能对鼻额区域解剖结构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手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鼻额区域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其中钩突上端附着决定额窦引流方向,鼻丘、终末隐窝和筛泡等气房的过度发育是导致额窦阻塞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中耳炎病理过程中,中耳腔系统各不同区域病变特点、严重程度的差异及其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以290耳各型伴炎性渗出液的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作为研究材料,将中耳腔系统分为咽鼓管区、前半-后下中鼓室区、听骨链区(包括后上中鼓室、上鼓室区)、鼓窦-乳突区分区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观察研究.结合256耳各型慢性中耳炎薄层CT检查和其中189耳手术中分区观察结果,对各分区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中
目的复习我国近3年来有关突发性聋疗效的报道,分析对突发性聋治疗的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以突发性聋和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00~2002年发表的有关突发性聋治疗的研究文章.依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进行逐篇分析.结果共检出176篇文章,其中有关药物疗效的126篇,在关于药物疗效的文章中,以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在上海制订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为标准的文章
1992年9月~2001年9月,采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08例(110例次).由于术中较好地处理了微创与安全的关系,取得满意疗效,未发生重大并发症,报道如下.
目的阐明传出前庭神经元与传入前庭神经核的神经联系.方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到大鼠面神经膝内侧传出前庭神经元区,经过48 h的逆行轴突运输后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在脑干中显示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双侧前庭神经内侧核及外侧核中均发现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标记细胞,以注射示踪剂同侧前庭神经内侧核数量最多.结论传出前庭神经元与前庭神经核问存在神经联系,本试验的结果提示前庭神经系统中可能存在前庭传入-传出反馈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