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课本,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处理教材,应用教材,对支撑学科知识的重点问题,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教师重视完成教学阶段的每一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消化和吸收,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基本方法
一、研究大纲,认真制定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并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材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编写的前提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编写一份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合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复习课的色彩,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复习课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复习氛围是很重要的。目前,中考数学的命题,新增了开放性、探索性等实际应用题。而数学教学融入有意义的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为了缓解学生复习时的紧张情绪,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这是提高数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比如,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副扑克牌,在扑克牌上做数学文章。每次出4张牌,学生运用运算法则,采用不同的运算顺序,得出4张牌的结果为24。学生把每次的运算过程都列出算式,看哪个组能列出最多算式,学生在娱乐竞赛中就能掌握最基础而又最灵活的运算法则。再如,用七巧板拼图竞赛游戏,学生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图形,并根据不同的图形设置数学题进行解答,如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全等、多边形的相似、轴对称图形等,既活跃了复习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思维,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广泛收集资料,精心选制题目
中考复习的后半期,来自各方面的不同途径的复习资料、模拟试题排山倒海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就是有三头六臂,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这种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阻碍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思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不算,且收效甚微,陷学生于深潭迷雾中。因此,对于每一份资料,每一张试卷,教师要先全面通读,“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题目给学生做。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及重复训练的题目,教师要考虑将其删去。對于涉及教材重点知识又有必要重复训练的,教师也要注意题量,而不能不管试题好坏,不管资料质量,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一古脑儿见题目就拿给学生练,此是劳命伤神之举。当然,精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分析、掌握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向,研究大纲,钻研教材才能在精选题目时看得准、抓得稳。
五、灵活进行变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许多题目稍加改动,便可得到一种创新型的题目。比如,已知和结论交换一下,把定点改为动点,把结论设置成猜想等,都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都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推理演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既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多元思维、发散性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又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熟练性、实践性。教师每节课都能依据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根据要求自己编写数学题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型的学生,这也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总结:总之,初中数学复习备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准确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制定详尽周密的复习计划,精心设计好复习方案,分层分类面对全体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把握好复习的每一关,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方面汲取备考养分,这样才能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利臻.《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未来英才》 2016年17期
[2] 张志刚.《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践》,《新校园(下旬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基本方法
一、研究大纲,认真制定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并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材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编写的前提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编写一份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合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复习课的色彩,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复习课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复习氛围是很重要的。目前,中考数学的命题,新增了开放性、探索性等实际应用题。而数学教学融入有意义的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为了缓解学生复习时的紧张情绪,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这是提高数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比如,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副扑克牌,在扑克牌上做数学文章。每次出4张牌,学生运用运算法则,采用不同的运算顺序,得出4张牌的结果为24。学生把每次的运算过程都列出算式,看哪个组能列出最多算式,学生在娱乐竞赛中就能掌握最基础而又最灵活的运算法则。再如,用七巧板拼图竞赛游戏,学生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图形,并根据不同的图形设置数学题进行解答,如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全等、多边形的相似、轴对称图形等,既活跃了复习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思维,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广泛收集资料,精心选制题目
中考复习的后半期,来自各方面的不同途径的复习资料、模拟试题排山倒海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就是有三头六臂,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这种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阻碍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思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不算,且收效甚微,陷学生于深潭迷雾中。因此,对于每一份资料,每一张试卷,教师要先全面通读,“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题目给学生做。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及重复训练的题目,教师要考虑将其删去。對于涉及教材重点知识又有必要重复训练的,教师也要注意题量,而不能不管试题好坏,不管资料质量,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一古脑儿见题目就拿给学生练,此是劳命伤神之举。当然,精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分析、掌握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向,研究大纲,钻研教材才能在精选题目时看得准、抓得稳。
五、灵活进行变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许多题目稍加改动,便可得到一种创新型的题目。比如,已知和结论交换一下,把定点改为动点,把结论设置成猜想等,都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都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推理演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既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多元思维、发散性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又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熟练性、实践性。教师每节课都能依据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根据要求自己编写数学题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型的学生,这也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总结:总之,初中数学复习备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准确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制定详尽周密的复习计划,精心设计好复习方案,分层分类面对全体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把握好复习的每一关,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方面汲取备考养分,这样才能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利臻.《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未来英才》 2016年17期
[2] 张志刚.《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践》,《新校园(下旬刊)》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