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形势下,下岗职工之所以下岗,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下岗职工自身的因素。下岗职工的大量存在,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压力,也是社会安定的隐患,更是下岗职工生存的威胁。因此,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显得异常重要。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通过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努力,更要发挥下岗职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重新调整自己,转变角色,适应角色,以努力实现再就业。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