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古老的剧中之一,婺源徽剧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戏曲的发展中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婺源徽剧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婺源徽剧;保护与继承
婺源徽剧,是从深厚的徽商、徽州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一种古老的剧种,也是江西省独特的艺术文化,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婺源徽剧也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地位。婺源徽剧是在明代中晚期到清初的“徽州腔”,“青阳腔”基础上,通过吸收当时的流行戏曲艺术元素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隨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娱的形式越来越多,本来喜欢婺源徽剧的观众也逐渐分流,一部分的演员也因种种原因改行跳槽,这对婺源徽剧的传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婺源徽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了人们尤其是始终关注和热爱婺源徽剧的人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1、解放思想,进行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更加重视了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曾多次提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决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婺源徽剧的所有经费都是由政府承包,演员的工资由政府发放,演出的场次和地点也是由相关的部门安排决定,表演婺源徽剧的剧团只需要按时到场演出,但是如今已经完全不同,即使政府给一定的经费,也不能稳定人心、更不能说上推陈出新等等了。所以婺源徽剧要想得到保护和进一步的传承,就必须要进行大胆的体制改革。体制必须要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一些劣势,多树立一些名牌演员,增加名角的收入,进行奖励的制度,不再实行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因为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名牌的角色是不能取得观众市场的。
例如说在解放后婺源徽剧建团三周年的时候,如果没有艺术功底过硬的章其祥等前辈的传承和发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演员,也不会得到党中央甚至是国务院高层领导的一致赞赏和广大观众的喜爱。都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的确如此,面对这样的处境婺源徽剧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对付出多的同志给予奖励,给予优秀演员高荣誉甚至是高收入,无可厚非。
2、保留经典剧目,推陈出新
有很多古老的经典剧目在历史的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和继承,比如《贵妃醉酒》《水淹七军》等等传统的婺源徽剧。这些折子戏虽然不同于很多总体的曲目,但是也多是婺源徽剧中的精华之处,在多个方面例如唱腔、做功、内容等都是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精髓之处的,所以在婺源徽剧的传承和发展中也一定要保留这些优秀的经典的戏曲。但是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婺源徽剧的很多方面从内容到表演形式,相比于当今的时代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培养观众对其的兴趣和喜爱。
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号召,要求婺源徽剧要适应现代人民的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所以婺源徽剧也必须要结合现代社会,推陈出新,做到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懂,并且喜闻乐见,成为当今观众能够普遍接受并且欣赏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就是从历史的地方小戏改造而来,原本内容陈旧,表演俗套完全跟不上时代,可是经过艺术家的改造,加入了一些实际生活的内容,获得了成功。比较具有典型的就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一炮而红,这里就有很多婺源徽剧要学习的地方。推陈出新与继承传统其实是并不对立的,要保留原本的经典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生活,大胆的推陈出新。最具特色的剧目是《长城砺剑》,这部当年凝聚着全团智慧与力量的作品,深刻体现了新时期的汇聚音乐创新。《长城砺剑》这部作品在展现了时代的风貌的同时,又将婺源徽剧优美的唱腔,无穷的韵味再现在观众的面前,展现了婺源徽剧的无穷活力,也促进了婺源徽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婺源徽剧的“黄金时代”,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3、徽剧的传承保护
徽剧唱腔的调式旋律丰富,板式节奏多变,发声吐字、行腔归韵均有一定规范,无论吹腔、拨子、西皮、二黄等,都要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徽剧的念白也是一种独特的属于诗化、音乐化的比较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徽剧“念”的形式有“引子”、“上场诗”、“定场诗”、“下场诗”、“数板”、“搭架子”、“自报家门”等;由于此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博采众长,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抢救戏曲遗产、保留徽剧原貌,各地政府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 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演出活动,为徽剧艺术的研究与探求,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徽剧还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走出国门赴日本、西班牙等国家演出,这一系列的演出活动,对徽剧这一古老的剧种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徽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形式,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重要财富。然而今天,徽剧仍然面临着和其他古老剧种一样的危机,徽剧的生存空间变小、演出范围和观众群也在萎缩,且后继乏人,也缺少足够的剧作家、优秀的剧目和作曲家等,徽剧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受到重视,并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结语
婺源徽剧作为我国剧种中独特的一种,不应该被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婺源徽剧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也要大胆的改进创新,保留原有的经典艺术文化基础上,创新文化,让婺源徽剧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煌.《花部崛起与伶人偶像化》[J].戏剧艺术, 2015,4(144)
[2]解玉峰,何萃.《论“花部”之勃兴》[J].戏剧艺术, 2016,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婺源徽剧;保护与继承
婺源徽剧,是从深厚的徽商、徽州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一种古老的剧种,也是江西省独特的艺术文化,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婺源徽剧也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地位。婺源徽剧是在明代中晚期到清初的“徽州腔”,“青阳腔”基础上,通过吸收当时的流行戏曲艺术元素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隨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娱的形式越来越多,本来喜欢婺源徽剧的观众也逐渐分流,一部分的演员也因种种原因改行跳槽,这对婺源徽剧的传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婺源徽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了人们尤其是始终关注和热爱婺源徽剧的人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1、解放思想,进行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更加重视了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曾多次提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决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婺源徽剧的所有经费都是由政府承包,演员的工资由政府发放,演出的场次和地点也是由相关的部门安排决定,表演婺源徽剧的剧团只需要按时到场演出,但是如今已经完全不同,即使政府给一定的经费,也不能稳定人心、更不能说上推陈出新等等了。所以婺源徽剧要想得到保护和进一步的传承,就必须要进行大胆的体制改革。体制必须要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一些劣势,多树立一些名牌演员,增加名角的收入,进行奖励的制度,不再实行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因为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名牌的角色是不能取得观众市场的。
例如说在解放后婺源徽剧建团三周年的时候,如果没有艺术功底过硬的章其祥等前辈的传承和发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演员,也不会得到党中央甚至是国务院高层领导的一致赞赏和广大观众的喜爱。都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的确如此,面对这样的处境婺源徽剧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对付出多的同志给予奖励,给予优秀演员高荣誉甚至是高收入,无可厚非。
2、保留经典剧目,推陈出新
有很多古老的经典剧目在历史的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和继承,比如《贵妃醉酒》《水淹七军》等等传统的婺源徽剧。这些折子戏虽然不同于很多总体的曲目,但是也多是婺源徽剧中的精华之处,在多个方面例如唱腔、做功、内容等都是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精髓之处的,所以在婺源徽剧的传承和发展中也一定要保留这些优秀的经典的戏曲。但是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婺源徽剧的很多方面从内容到表演形式,相比于当今的时代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培养观众对其的兴趣和喜爱。
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号召,要求婺源徽剧要适应现代人民的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所以婺源徽剧也必须要结合现代社会,推陈出新,做到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懂,并且喜闻乐见,成为当今观众能够普遍接受并且欣赏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就是从历史的地方小戏改造而来,原本内容陈旧,表演俗套完全跟不上时代,可是经过艺术家的改造,加入了一些实际生活的内容,获得了成功。比较具有典型的就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一炮而红,这里就有很多婺源徽剧要学习的地方。推陈出新与继承传统其实是并不对立的,要保留原本的经典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生活,大胆的推陈出新。最具特色的剧目是《长城砺剑》,这部当年凝聚着全团智慧与力量的作品,深刻体现了新时期的汇聚音乐创新。《长城砺剑》这部作品在展现了时代的风貌的同时,又将婺源徽剧优美的唱腔,无穷的韵味再现在观众的面前,展现了婺源徽剧的无穷活力,也促进了婺源徽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婺源徽剧的“黄金时代”,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3、徽剧的传承保护
徽剧唱腔的调式旋律丰富,板式节奏多变,发声吐字、行腔归韵均有一定规范,无论吹腔、拨子、西皮、二黄等,都要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徽剧的念白也是一种独特的属于诗化、音乐化的比较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徽剧“念”的形式有“引子”、“上场诗”、“定场诗”、“下场诗”、“数板”、“搭架子”、“自报家门”等;由于此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博采众长,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抢救戏曲遗产、保留徽剧原貌,各地政府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 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演出活动,为徽剧艺术的研究与探求,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徽剧还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走出国门赴日本、西班牙等国家演出,这一系列的演出活动,对徽剧这一古老的剧种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徽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形式,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重要财富。然而今天,徽剧仍然面临着和其他古老剧种一样的危机,徽剧的生存空间变小、演出范围和观众群也在萎缩,且后继乏人,也缺少足够的剧作家、优秀的剧目和作曲家等,徽剧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受到重视,并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结语
婺源徽剧作为我国剧种中独特的一种,不应该被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婺源徽剧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也要大胆的改进创新,保留原有的经典艺术文化基础上,创新文化,让婺源徽剧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煌.《花部崛起与伶人偶像化》[J].戏剧艺术, 2015,4(144)
[2]解玉峰,何萃.《论“花部”之勃兴》[J].戏剧艺术,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