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驾着房车,与心爱的人一起穿越逶迤千里的伊犁大草原,寻着牧民放牧的痕迹,看一群群牛羊在蓝天白云之下尽情嬉戏,这将是何等乐事。如果饿了,就停下车做一顿简餐,把风景当做作料;如果困了,也停下车,枕着清风睡上一阵。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冰冷,也不必争分夺秒地赶着上班、上学,空间与时间在此刻被无限扩大。
车本是交通工具,若加上“房”,便成了可以让人随遇而安的一处惬意与潇洒。
带着房子出行
虽然房车在大街上还很少见,但是在影视作品中却早已是常客。喜剧大师罗宾·威廉姆斯在电影《房车之旅》中扮演一位家庭和事业都不算成功的老爸,为了挽救与妻儿之间日益冷漠的关系,他策划了一场房车露营旅行。旅途中时不时出现的小意外让一家人遭遇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磨难。一家人在共同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在这个移动的家里和好如初。在中国电影中,房车也早早就成为了一个重要元素:《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居住在一辆房车中,当被问到为何“居无定所”时,他回答,“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房车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旅居方式,这是一次可以“带上家的旅行”。
在汽车出现之前,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就是房车的雏形。电影中,崇尚自由的吉普赛人坐在马拉着的拱形棚顶的彩色大篷车上,他们的生活即是旅途。公元1000年,吉普赛人的祖先罗姆人迫于战乱和饥荒,离开故乡——印度的旁遮普,途径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一路穿行至欧洲。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靠卖艺讨生活,在城市间游走,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之一。
如果再往前追溯,其实,从某种意义来看,游牧也是一种带着房子出行的生活方式。游牧在字典中的定义是:居无定处,从事畜牧。
游牧这种生存方式已经存在了七千年,在出现生产经济之前,采集和渔猎经济的载体就是游牧。牧民没有固定的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当水草不再肥美时,他们就把所有的家当打包起来,由牛马拉着寻找下一个居所。既有完全游牧的生活方式,也有半游牧生活方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骆驼游牧民,终年游动放牧,从不在某地定居;而非洲东部肯尼亚等国的马萨伊族游牧民则在旱季放牧,湿季定居耕种。
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就是中国古时的游牧民族。现在,仍然有少数的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族的民居——蒙古包与大篷车相比,虽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建在车上的房子,但也是可以移动的家。蒙古包的名称源自高语,在蒙文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屋子。游牧,则必需随着水源、牧草迁徙,蒙古包的建筑构造十分适合这种生活。蒙古包应该算是升级版的帐篷:居住时,两三小时就能搭盖安装起来,拆卸时,可折叠成束,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我们现在常见的房车,出现在发动机发明之后,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
191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汽车爱好者皮埃尔·波瑞特从底特律买了一辆三吨重的卡车,将这辆车配上沙发、卧室、带有油炉的厨房、冰箱、厕所和自来水,称其为“卧车”。这是现代自行式房车的雏形。
当时,汽车刚刚问世不久,又正值回归自然风潮流行,有汽车的美国家庭常常自驾车外出露营。他们在小小的一辆四轮汽车内装上帐篷、睡袋、方便食品等露营必需品。车如同装了轮子的房子,因此被称为“house-cars(房车)”,也是如今汉语翻译的由来。
房车之父——美国人亚瑟尔·吉·舍尔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房车,全赖于他的一次合家旅行。为了一家人能够一起乘车出游,他购买了一个能够拆装的露营大棚车。行车时把大篷车带在车上,扎营时再搭建。不料,在搭建时下起了大雨,一家人都淋湿了。随后,他想到,何不把大篷车直接安装在汽车上呢?于是他先把木结构的房子安装到汽车底盘上,后来又借鉴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在车上安装了节省空间又方便的床、厨房、供电供水系统。这样,改装后的车能够与家拥有同样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现在房车的基础必备功能。
房车生活正当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就有美国人把帐篷、床、餐厨用具等加到了家用轿车上进行长途旅行,但是由于当时道路状况不佳,即使想远行,也很难开车到太远的地方。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公路系统得到升级,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房车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到1950年,无论是小型的DIY式房车,还是豪华的30英尺长拖挂式房车均快速地发展起来。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房车以及配套产品快速产业化,房车产量与销量在美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也有很多商家看准了房车这个创业机会,现在的国际知名房车厂商大部分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房车越来越多后,房车露营这种娱乐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因此房车露营俱乐部和露营公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房车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找一处风景优美的空旷场地,进行几日露营,体验自由,感受自然。
如今,房车在欧美国家已很常见,并成为大部分家庭喜爱的出行工具,在大型公园、露营聚集地,随处可见各种型号的的房车,有的是自己改装的经济型,有的是设备齐全的豪华型。
美国是使用房车最多的国家,有房车旅行爱好者超过3000万人,大约有公立或私营露营地16500处。房车露营地是针对房车使用者营建的,为他们提供车辆补给、提供人们休息的场地。房车露营地各有特色,具体装备设施也各有不同。位于美国西北部怀俄明、蒙大拿和爱达荷三州交界处的美国国家黄石公园当属最知名的露营公园了。它是美国建立最早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者驾驶房车到黄石公园露营。
近年来,房车露营地能够为旅者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提供给人们休息吃饭的条件外,还可以给房车加油、加气、加水和清洗等。营地有商服为自己驾车的旅行者提供必需品,也能够为给没有房车的旅客提供房车租赁服务。更高档一些的露营地还有超市、酒吧、美食街、医疗服务设施,甚至可以提供洗衣、熨衣、清洁等服务。 有的房车露营地还设置娱乐和运动区域,内有多种运动设施来满足露营者的各项需求。如果举家出游还可以带着孩子在娱乐区游戏。面积大的露营地中,游客可以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绿道中,或者散步其中。现在,一些房车露营地设在知名景区的周边,游客还可以同时去游览附近的景点。
美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露营地以及国家公园,在温暖的季节,经常可见数以千计的房车停靠在此。每年冬天来临,有的退休家庭也会开着房车从北方千里跋涉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在美国还有不少俱乐部、杂志和协会是以房车为主题开设的,甚至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房车大会。
当房车生活进一步进化,房车车主们开始“以车代房”,长期停靠在某地。在纽约长岛一地,像这样住在汽车房屋里的人就达几千。他们将自家的房车聚集到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房车社区”。尽管他们不必交房租,但需要交停车费。占地20英亩的长岛弗兰蒂尔公园就是其中一个,在这里停放了400辆房车,并住着约700人。弗兰蒂尔公园已然发展成了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社区。车主们建立了小学,并轮流担任保安,所以这里秩序良好。与传统的社区一样,这里有物业管理体系,负责自来水设备和下水管道的维护等,每家每月交不多数额“物业管理费”以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行。
像风一样自由
房车旅行在美国、欧洲已经是人们休闲旅游甚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个人驾驶房车在露营公园休憩几天,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快乐。白天,开着房车去一个个风景秀美的景点;夜晚,将车子停放在专供房车使用的停车场,烹饪晚餐,洗漱休息。
房车车主们应该是有大块闲暇时间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群通常是有些积蓄的退休老夫妻,或者是有寒暑假的教师,或者是那些崇尚自由,追求随性的人们。
房车,自发明之日起,就被美国人广泛接受,想必,这是因为房车精神与美国精神的契合。
若问什么是美国精神?无论用多少个词语来形容,“自由”一定在其中占据一个位置。“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观念、没有任何其他词汇可以超过“自由”在美国的重要性。
房车就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试想一下,跨过密西西比河上的老石链桥,穿过将近200米高的圣路易斯拱门,在笔直的、直插天际的66号公路上,伴随你的只有锈迹斑斑的路牌,没有其他车与人,大自然苍凉荒芜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现在面前,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案是自由。这样的自由让人可以随心情去任何地方,看一切新鲜的东西。看到新奇的事物时,房车族可以立即停车,不必遵守任何人的时间表,想花多少时间去欣赏和参与都可以。
在固定的房子中,窗外永远是相同的风景,每天两点一线地把自己淹没在工作与生活中,可能都市人已经不注意窗外的风景了。以房车为工具,带着房子移动,可以见识都市中不同街道的夜景,更可以享受融入自然的另一种生活。厌倦了四四方方的钢筋水泥块,看着无尽的道路与无边的景色在前方延伸,能够为都市人带来难忘的精神享受。
车内是家,车外是风景,人不变,而景在动。因此,不少美国人希望在退休后能够过着“在路上的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一座房子中,随时随地,想走就走。在欧洲,买房车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希望通过旅行锻炼自己,积累人生阅历。
著名美国演员保罗·纽曼这样描述在房车中的感受:“只有在房车里的时光,我才觉得是唯一安宁和平静的时光。”
房车带来的自由感无疑能给人带来灵感。美国著名的惊悚作家约翰·索尔(John
车本是交通工具,若加上“房”,便成了可以让人随遇而安的一处惬意与潇洒。
带着房子出行
虽然房车在大街上还很少见,但是在影视作品中却早已是常客。喜剧大师罗宾·威廉姆斯在电影《房车之旅》中扮演一位家庭和事业都不算成功的老爸,为了挽救与妻儿之间日益冷漠的关系,他策划了一场房车露营旅行。旅途中时不时出现的小意外让一家人遭遇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磨难。一家人在共同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在这个移动的家里和好如初。在中国电影中,房车也早早就成为了一个重要元素:《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居住在一辆房车中,当被问到为何“居无定所”时,他回答,“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房车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旅居方式,这是一次可以“带上家的旅行”。
在汽车出现之前,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就是房车的雏形。电影中,崇尚自由的吉普赛人坐在马拉着的拱形棚顶的彩色大篷车上,他们的生活即是旅途。公元1000年,吉普赛人的祖先罗姆人迫于战乱和饥荒,离开故乡——印度的旁遮普,途径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一路穿行至欧洲。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靠卖艺讨生活,在城市间游走,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之一。
如果再往前追溯,其实,从某种意义来看,游牧也是一种带着房子出行的生活方式。游牧在字典中的定义是:居无定处,从事畜牧。
游牧这种生存方式已经存在了七千年,在出现生产经济之前,采集和渔猎经济的载体就是游牧。牧民没有固定的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当水草不再肥美时,他们就把所有的家当打包起来,由牛马拉着寻找下一个居所。既有完全游牧的生活方式,也有半游牧生活方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骆驼游牧民,终年游动放牧,从不在某地定居;而非洲东部肯尼亚等国的马萨伊族游牧民则在旱季放牧,湿季定居耕种。
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就是中国古时的游牧民族。现在,仍然有少数的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族的民居——蒙古包与大篷车相比,虽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建在车上的房子,但也是可以移动的家。蒙古包的名称源自高语,在蒙文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屋子。游牧,则必需随着水源、牧草迁徙,蒙古包的建筑构造十分适合这种生活。蒙古包应该算是升级版的帐篷:居住时,两三小时就能搭盖安装起来,拆卸时,可折叠成束,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我们现在常见的房车,出现在发动机发明之后,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
191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汽车爱好者皮埃尔·波瑞特从底特律买了一辆三吨重的卡车,将这辆车配上沙发、卧室、带有油炉的厨房、冰箱、厕所和自来水,称其为“卧车”。这是现代自行式房车的雏形。
当时,汽车刚刚问世不久,又正值回归自然风潮流行,有汽车的美国家庭常常自驾车外出露营。他们在小小的一辆四轮汽车内装上帐篷、睡袋、方便食品等露营必需品。车如同装了轮子的房子,因此被称为“house-cars(房车)”,也是如今汉语翻译的由来。
房车之父——美国人亚瑟尔·吉·舍尔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房车,全赖于他的一次合家旅行。为了一家人能够一起乘车出游,他购买了一个能够拆装的露营大棚车。行车时把大篷车带在车上,扎营时再搭建。不料,在搭建时下起了大雨,一家人都淋湿了。随后,他想到,何不把大篷车直接安装在汽车上呢?于是他先把木结构的房子安装到汽车底盘上,后来又借鉴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在车上安装了节省空间又方便的床、厨房、供电供水系统。这样,改装后的车能够与家拥有同样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现在房车的基础必备功能。
房车生活正当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就有美国人把帐篷、床、餐厨用具等加到了家用轿车上进行长途旅行,但是由于当时道路状况不佳,即使想远行,也很难开车到太远的地方。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公路系统得到升级,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房车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到1950年,无论是小型的DIY式房车,还是豪华的30英尺长拖挂式房车均快速地发展起来。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房车以及配套产品快速产业化,房车产量与销量在美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也有很多商家看准了房车这个创业机会,现在的国际知名房车厂商大部分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房车越来越多后,房车露营这种娱乐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因此房车露营俱乐部和露营公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房车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找一处风景优美的空旷场地,进行几日露营,体验自由,感受自然。
如今,房车在欧美国家已很常见,并成为大部分家庭喜爱的出行工具,在大型公园、露营聚集地,随处可见各种型号的的房车,有的是自己改装的经济型,有的是设备齐全的豪华型。
美国是使用房车最多的国家,有房车旅行爱好者超过3000万人,大约有公立或私营露营地16500处。房车露营地是针对房车使用者营建的,为他们提供车辆补给、提供人们休息的场地。房车露营地各有特色,具体装备设施也各有不同。位于美国西北部怀俄明、蒙大拿和爱达荷三州交界处的美国国家黄石公园当属最知名的露营公园了。它是美国建立最早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者驾驶房车到黄石公园露营。
近年来,房车露营地能够为旅者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提供给人们休息吃饭的条件外,还可以给房车加油、加气、加水和清洗等。营地有商服为自己驾车的旅行者提供必需品,也能够为给没有房车的旅客提供房车租赁服务。更高档一些的露营地还有超市、酒吧、美食街、医疗服务设施,甚至可以提供洗衣、熨衣、清洁等服务。 有的房车露营地还设置娱乐和运动区域,内有多种运动设施来满足露营者的各项需求。如果举家出游还可以带着孩子在娱乐区游戏。面积大的露营地中,游客可以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绿道中,或者散步其中。现在,一些房车露营地设在知名景区的周边,游客还可以同时去游览附近的景点。
美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露营地以及国家公园,在温暖的季节,经常可见数以千计的房车停靠在此。每年冬天来临,有的退休家庭也会开着房车从北方千里跋涉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在美国还有不少俱乐部、杂志和协会是以房车为主题开设的,甚至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房车大会。
当房车生活进一步进化,房车车主们开始“以车代房”,长期停靠在某地。在纽约长岛一地,像这样住在汽车房屋里的人就达几千。他们将自家的房车聚集到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房车社区”。尽管他们不必交房租,但需要交停车费。占地20英亩的长岛弗兰蒂尔公园就是其中一个,在这里停放了400辆房车,并住着约700人。弗兰蒂尔公园已然发展成了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社区。车主们建立了小学,并轮流担任保安,所以这里秩序良好。与传统的社区一样,这里有物业管理体系,负责自来水设备和下水管道的维护等,每家每月交不多数额“物业管理费”以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行。
像风一样自由
房车旅行在美国、欧洲已经是人们休闲旅游甚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个人驾驶房车在露营公园休憩几天,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快乐。白天,开着房车去一个个风景秀美的景点;夜晚,将车子停放在专供房车使用的停车场,烹饪晚餐,洗漱休息。
房车车主们应该是有大块闲暇时间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群通常是有些积蓄的退休老夫妻,或者是有寒暑假的教师,或者是那些崇尚自由,追求随性的人们。
房车,自发明之日起,就被美国人广泛接受,想必,这是因为房车精神与美国精神的契合。
若问什么是美国精神?无论用多少个词语来形容,“自由”一定在其中占据一个位置。“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观念、没有任何其他词汇可以超过“自由”在美国的重要性。
房车就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试想一下,跨过密西西比河上的老石链桥,穿过将近200米高的圣路易斯拱门,在笔直的、直插天际的66号公路上,伴随你的只有锈迹斑斑的路牌,没有其他车与人,大自然苍凉荒芜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现在面前,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案是自由。这样的自由让人可以随心情去任何地方,看一切新鲜的东西。看到新奇的事物时,房车族可以立即停车,不必遵守任何人的时间表,想花多少时间去欣赏和参与都可以。
在固定的房子中,窗外永远是相同的风景,每天两点一线地把自己淹没在工作与生活中,可能都市人已经不注意窗外的风景了。以房车为工具,带着房子移动,可以见识都市中不同街道的夜景,更可以享受融入自然的另一种生活。厌倦了四四方方的钢筋水泥块,看着无尽的道路与无边的景色在前方延伸,能够为都市人带来难忘的精神享受。
车内是家,车外是风景,人不变,而景在动。因此,不少美国人希望在退休后能够过着“在路上的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一座房子中,随时随地,想走就走。在欧洲,买房车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希望通过旅行锻炼自己,积累人生阅历。
著名美国演员保罗·纽曼这样描述在房车中的感受:“只有在房车里的时光,我才觉得是唯一安宁和平静的时光。”
房车带来的自由感无疑能给人带来灵感。美国著名的惊悚作家约翰·索尔(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