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林州市下辖16个乡镇、4个街道,543个行政村,1766个自然村,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6万。近年来,林州市十分重视“三农”工作,注重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林州市农民收入主要特点
1.总量持续增加。2012年林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22元,较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五”以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从2011年起首次超过万元。
2.结构发生质变。林州市农民收入结构以“建筑业+种植业”为主,部分为“工业+种植业、商业+种植业”。从三次产业分布情况看,农业收入比重显著下降,非农就业比例和非农收入不断增加。
3.政策保障有力。近几年,林州市粮食、农资、良种、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小杂粮和中药材两大产业集群,种植面积22.5万亩。“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成果显著,全年粮食总产36.2万吨。
4.差距客观存在。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林州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3∶1,意味着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个三口之家农户的年收入。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1.二元结构顽固。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间,城乡分治政策长期实行,以农补工是这个阶段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形成,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2.资金投入不均。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见效慢、风险大及城市发展的大城市倾向,金融机构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为三农提供的贷款服务相对较少。
3.产业发展偏差
目前农村的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化,产业链短,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竞争力弱小。而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产业链长,配套能力较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比较健全,各级对城镇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偏向性。
4.社会保障有别
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安排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城镇居民以就业单位作为保障,农民的保障来源于土地。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1.注重规划先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编制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目前,林州市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2.突出项目抓总,夯实经济社会基础。发挥和扩大近几年项目投资对GDP贡献率达65%的优势,加快推进一大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项目建设。2013年,林州市筛选了60个单个投资较大的项目,年度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
3.发展支柱产业,加快打造建筑强市。发挥“建筑之乡”优势,掀起“二次创业”势头,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农牧和三产项目,确保全年从业18万人,创劳务收入48亿元。
4.巩固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坡地经济。打造全国最大优质核桃生产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打造全省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市,巩固生猪调出大县成果,争创全国养牛、养羊大县,推动林州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向市区、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原则,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6个市级重点社区、4个整体推进乡镇,制定完善吸引农民进市区、进镇区、进园区的激励政策,改善居住环境,集聚城镇人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立足求实问效,持续解决民生难题。以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为抓手,解决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气化乡村”工程。加大拆村并居力度。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单位:林州市新农办
一、林州市农民收入主要特点
1.总量持续增加。2012年林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22元,较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五”以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从2011年起首次超过万元。
2.结构发生质变。林州市农民收入结构以“建筑业+种植业”为主,部分为“工业+种植业、商业+种植业”。从三次产业分布情况看,农业收入比重显著下降,非农就业比例和非农收入不断增加。
3.政策保障有力。近几年,林州市粮食、农资、良种、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小杂粮和中药材两大产业集群,种植面积22.5万亩。“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成果显著,全年粮食总产36.2万吨。
4.差距客观存在。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林州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3∶1,意味着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个三口之家农户的年收入。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1.二元结构顽固。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间,城乡分治政策长期实行,以农补工是这个阶段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形成,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2.资金投入不均。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见效慢、风险大及城市发展的大城市倾向,金融机构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为三农提供的贷款服务相对较少。
3.产业发展偏差
目前农村的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化,产业链短,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竞争力弱小。而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产业链长,配套能力较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比较健全,各级对城镇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偏向性。
4.社会保障有别
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安排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城镇居民以就业单位作为保障,农民的保障来源于土地。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1.注重规划先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编制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目前,林州市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2.突出项目抓总,夯实经济社会基础。发挥和扩大近几年项目投资对GDP贡献率达65%的优势,加快推进一大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项目建设。2013年,林州市筛选了60个单个投资较大的项目,年度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
3.发展支柱产业,加快打造建筑强市。发挥“建筑之乡”优势,掀起“二次创业”势头,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农牧和三产项目,确保全年从业18万人,创劳务收入48亿元。
4.巩固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坡地经济。打造全国最大优质核桃生产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打造全省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市,巩固生猪调出大县成果,争创全国养牛、养羊大县,推动林州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向市区、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原则,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6个市级重点社区、4个整体推进乡镇,制定完善吸引农民进市区、进镇区、进园区的激励政策,改善居住环境,集聚城镇人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立足求实问效,持续解决民生难题。以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为抓手,解决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气化乡村”工程。加大拆村并居力度。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单位:林州市新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