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家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普通话的普及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也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和少数民族汉语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提高学生汉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交流情境 学生主体 汉语言教学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0-02
一、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
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以北方方言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形成的现代汉语标准。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发音和字形上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大都是拼音文字,借助字母来表达语言的内涵,但在书写形式和标点符号上又各有不同,如维吾尔族是从右往左写,藏文标点,短句和句尾用一条垂直线表示;二是,新疆维吾尔族以大片群居为主,人口在千万以上,文字历史悠久,语言在中小城市和州县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在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城市中,语言应用在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经济等生活领域采用普通话交流;三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仍然不统一,存在各地区的方言,这对汉语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也反映了汉语言普及的必要性。
二、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互动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前提。但是,就目前来说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都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学使用的教材,案例以英语和汉语言方言为主,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特点和生活需求。教师在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时,由于个人知识经验有限,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没有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教师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情境,却没有很好的结合教学内容,没有有针对性地对语言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锻炼;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时,会出现案例的虚假编排,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教材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的,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设计,教师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教学对象缺乏主体参与性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的是民族语言教学,在同伴、家人、社会等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是民族语言,生活中很少甚至不接触汉语言,在进入高校后也以地区和民族语言为基准形成自己的人际圈,这些学生在意识上很难体会到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在访谈中,一名学生表示,自己以后是要回到本民族参加工作的,交流的范围也在自己的本民族内,没有学生汉语的必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将汉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对立,为了突出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以汉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为基础设计交流主题,没有估计到少数民族民族的特色,造成学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对汉语学习甚至对汉族学生的排斥,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环境的构建。
(三)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影响教学质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将汉语的拼音和多音字等文字按照发音部位进行分组,系统地讲解发音技巧,并通过示范读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没有体验到汉语言环境交流的乐趣,没由语言之间的联系,单词、短句的练习将语言的学习孤立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在机械的教学过程出现很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刷微博、看小说、聊天、做其他作业等,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自然是无效的教学。同时,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用于交流的,语言教学也只有在互动的情境中才有效,而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权威性,以提问代替互动,失去了语言学习的环境,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同伴。
三、基于交流情境的高校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是一门语言工具,其内容是开放的,可谓是包罗万象,但是学生是无法一一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传统风俗、区域文化等内容,形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例如,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古尔邦”节为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交流新疆不同地区是如何度过节日的,并总结出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色,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小组中都包含着少数民族学生和汉语学生,这就加强了交流的必要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节日中会有哪些食物,哪些活动,哪些服装等,要求以单词、词组的形式说明,这样就引导学生习得了基本的词汇,以此为内容展开的学习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语境知识的学习,习得根据学习对象灵活选择词汇的能力。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对新内容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学习内容。
(二)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高校是先进教育思想的诞生地,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交流的课堂,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渗透,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也表示认同。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没有运用在汉语言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汉语言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習得汉语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运用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学生参与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交流情境,如结合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创设活动设计的交流情境,结合民族文化创设维吾尔族发展历史的情境等;多样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如两人对话、小组交流展示、情境表演等;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规定交流规则,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交流,每一个成员都开口说话,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三)提高汉语言教师的素质,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高校的汉语言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汉语言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民族语言的专业教育,即使有一些会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大多也依靠的是自己在生活中習得的语言知识,并没有从理论上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与与汉语言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的联系,如何针对学生从小的发音习惯设计教学内容,创编一些顺口溜、歌曲、组合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同时,在高校的汉语言教师中,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的比例也是少之又少,不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就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上也会产生偏差。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要增加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的人数,在招考中优先录取,另一方面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学习,并对少数民族的汉语言学习进行专题研究,了解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现状。
(四)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学习的联系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是装着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已有的知识水平既包括已经习得的汉语言知识,也包括从日常生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运用的本民族语言,这是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语言应用习惯的基础。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汉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难关,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母语过程中的习惯和方法影响着汉语言的学习过程。凡是通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增加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要学习汉语几年,都用些什么课程,从哪一年开始等问题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而不能强求一致。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大都是拼音文字,在书写形式和标点符号上又各有不同,但这也是开展汉语言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汉语言教师的素质,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学习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古扎莫.浅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3,04:95-96.
[2]周珊.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现象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11-116.
[3]杨艳红.论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课程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31.
[4]李燕萍,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72+174.
【关键词】交流情境 学生主体 汉语言教学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0-02
一、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
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以北方方言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形成的现代汉语标准。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发音和字形上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大都是拼音文字,借助字母来表达语言的内涵,但在书写形式和标点符号上又各有不同,如维吾尔族是从右往左写,藏文标点,短句和句尾用一条垂直线表示;二是,新疆维吾尔族以大片群居为主,人口在千万以上,文字历史悠久,语言在中小城市和州县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在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城市中,语言应用在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经济等生活领域采用普通话交流;三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仍然不统一,存在各地区的方言,这对汉语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也反映了汉语言普及的必要性。
二、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互动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前提。但是,就目前来说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都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学使用的教材,案例以英语和汉语言方言为主,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特点和生活需求。教师在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时,由于个人知识经验有限,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没有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教师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情境,却没有很好的结合教学内容,没有有针对性地对语言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锻炼;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时,会出现案例的虚假编排,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教材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的,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设计,教师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教学对象缺乏主体参与性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的是民族语言教学,在同伴、家人、社会等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是民族语言,生活中很少甚至不接触汉语言,在进入高校后也以地区和民族语言为基准形成自己的人际圈,这些学生在意识上很难体会到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在访谈中,一名学生表示,自己以后是要回到本民族参加工作的,交流的范围也在自己的本民族内,没有学生汉语的必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将汉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对立,为了突出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以汉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为基础设计交流主题,没有估计到少数民族民族的特色,造成学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对汉语学习甚至对汉族学生的排斥,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环境的构建。
(三)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影响教学质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将汉语的拼音和多音字等文字按照发音部位进行分组,系统地讲解发音技巧,并通过示范读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没有体验到汉语言环境交流的乐趣,没由语言之间的联系,单词、短句的练习将语言的学习孤立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在机械的教学过程出现很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刷微博、看小说、聊天、做其他作业等,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自然是无效的教学。同时,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用于交流的,语言教学也只有在互动的情境中才有效,而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权威性,以提问代替互动,失去了语言学习的环境,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同伴。
三、基于交流情境的高校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是一门语言工具,其内容是开放的,可谓是包罗万象,但是学生是无法一一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传统风俗、区域文化等内容,形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例如,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古尔邦”节为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交流新疆不同地区是如何度过节日的,并总结出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色,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小组中都包含着少数民族学生和汉语学生,这就加强了交流的必要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节日中会有哪些食物,哪些活动,哪些服装等,要求以单词、词组的形式说明,这样就引导学生习得了基本的词汇,以此为内容展开的学习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语境知识的学习,习得根据学习对象灵活选择词汇的能力。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对新内容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学习内容。
(二)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高校是先进教育思想的诞生地,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交流的课堂,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渗透,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也表示认同。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没有运用在汉语言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汉语言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習得汉语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运用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学生参与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交流情境,如结合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创设活动设计的交流情境,结合民族文化创设维吾尔族发展历史的情境等;多样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如两人对话、小组交流展示、情境表演等;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规定交流规则,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交流,每一个成员都开口说话,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三)提高汉语言教师的素质,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高校的汉语言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汉语言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民族语言的专业教育,即使有一些会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大多也依靠的是自己在生活中習得的语言知识,并没有从理论上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与与汉语言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的联系,如何针对学生从小的发音习惯设计教学内容,创编一些顺口溜、歌曲、组合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同时,在高校的汉语言教师中,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的比例也是少之又少,不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就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上也会产生偏差。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要增加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的人数,在招考中优先录取,另一方面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学习,并对少数民族的汉语言学习进行专题研究,了解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现状。
(四)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学习的联系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是装着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已有的知识水平既包括已经习得的汉语言知识,也包括从日常生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运用的本民族语言,这是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语言应用习惯的基础。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汉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难关,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母语过程中的习惯和方法影响着汉语言的学习过程。凡是通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增加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要学习汉语几年,都用些什么课程,从哪一年开始等问题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而不能强求一致。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大都是拼音文字,在书写形式和标点符号上又各有不同,但这也是开展汉语言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汉语言教师的素质,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学习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古扎莫.浅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3,04:95-96.
[2]周珊.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现象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11-116.
[3]杨艳红.论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课程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31.
[4]李燕萍,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