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围绕学生展开,所以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依托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学生认知层次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主体;有效教学;提升认知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104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从感性思维方式提升到理性思维方式。在《光的反射》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不仅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接下来,以华师大版《光的反射》为例,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片段1
师:在生活中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吗?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有,眼睛非常难受,睁不开……
师:是的,不但难受,而且会损害我们的眼睛,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污染。
师:为什么会在玻璃表面上看到明亮的光斑呢?
生:在玻璃上发生反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的现象呢?
师:回答得非常好,光的反射还遵循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吧。
2.分组活动,找出法线
教学片段2
师:科学上规定把射向物体表面的光线称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接触点称为入射点,反射出去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活动1:请同学用花泥和竹签来模拟你看到的光路。
师:请同学展示模型。并提问:你认为反射光线在这个位置的依据是什么?
生: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角和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度数是一样的。
师:满足这个条件的反射光线一定就得在这个位置吗?其他位置可以吗?
生:可以的。
师:那为什么反射光线要在这个位置呢?
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要在同一个平面上。
师: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构成的这个平面与反射的这个平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构成的平面与反射的镜面是垂直的。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用直角三角尺。
师:通过这组实验,我们证明了这两个平面是垂直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
师:现在把激光笔转动到这个位置,与刚才进行比较什么不变,什么改变了?
生:入射点的位置不发生改变,但是入射光线的位置发生改变了。
师:位置发生改变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也可以构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反射面也是垂直的。前后两个平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个平面会相交。
师:是不是这个样子?再改变入射光线呢?所有平面最终都会相交于一条线。我们把相交的这条交线称为法线。
师:这条法线有什么特点?
生:过入射点,并垂直于反射面。
师: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这条线有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用虚线来表示这条线。引入法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确定反射光线一定在入射光线和法线的这个平面上。
师:请各小组在模型上标出法线的位置。
3.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教学片段3
师:当我把这半个平面往后折时,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反射光线没有了。
师:反射光线是没有了?还是没有被往后折的平面承接到?
生:没有被平面承接到。
师:该现象可以再次说明什么规律?
生: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师:从位置上来看,这三条线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我们把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反射角。用什么仪器能证明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呢?
生:量角器。
活动2:证明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上追求的目标。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会从“研读课程课标、研读教材内容、研读学生学情”这三个方面入手,反复推敲各个环节,细细琢磨每个细节,力争上出一堂有亮点、更有效率的课。
1.研读课程标准使课堂有成效
在研读课程标准时,教师需要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实事求是。这样的课程就会更有成效。
2.研读教材内容使课堂更有效
教材可以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在教学前研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带着针对性的问题去研读。例如教学目的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用怎样的科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科学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这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研读学生学情使课堂更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忽视学生的学情,教学有效性就无法保证。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做到了解学生才可以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教法,使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光的相关知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也是以学生掌握的这个前概念为基础进行探究,并展开一步步地质疑、求证、修正概念。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更加高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吉玲.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70.
[2]陈建华.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144-145.
[3]徐卓伟,孙春成.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以“光的反射”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20,36(7):40-42.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储能学校315100)
关键词:教学主体;有效教学;提升认知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104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从感性思维方式提升到理性思维方式。在《光的反射》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不仅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接下来,以华师大版《光的反射》为例,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片段1
师:在生活中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吗?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有,眼睛非常难受,睁不开……
师:是的,不但难受,而且会损害我们的眼睛,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污染。
师:为什么会在玻璃表面上看到明亮的光斑呢?
生:在玻璃上发生反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的现象呢?
师:回答得非常好,光的反射还遵循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吧。
2.分组活动,找出法线
教学片段2
师:科学上规定把射向物体表面的光线称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接触点称为入射点,反射出去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活动1:请同学用花泥和竹签来模拟你看到的光路。
师:请同学展示模型。并提问:你认为反射光线在这个位置的依据是什么?
生: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角和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度数是一样的。
师:满足这个条件的反射光线一定就得在这个位置吗?其他位置可以吗?
生:可以的。
师:那为什么反射光线要在这个位置呢?
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要在同一个平面上。
师: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构成的这个平面与反射的这个平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构成的平面与反射的镜面是垂直的。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用直角三角尺。
师:通过这组实验,我们证明了这两个平面是垂直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
师:现在把激光笔转动到这个位置,与刚才进行比较什么不变,什么改变了?
生:入射点的位置不发生改变,但是入射光线的位置发生改变了。
师:位置发生改变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也可以构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反射面也是垂直的。前后两个平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个平面会相交。
师:是不是这个样子?再改变入射光线呢?所有平面最终都会相交于一条线。我们把相交的这条交线称为法线。
师:这条法线有什么特点?
生:过入射点,并垂直于反射面。
师: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这条线有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用虚线来表示这条线。引入法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确定反射光线一定在入射光线和法线的这个平面上。
师:请各小组在模型上标出法线的位置。
3.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教学片段3
师:当我把这半个平面往后折时,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反射光线没有了。
师:反射光线是没有了?还是没有被往后折的平面承接到?
生:没有被平面承接到。
师:该现象可以再次说明什么规律?
生: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师:从位置上来看,这三条线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我们把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反射角。用什么仪器能证明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呢?
生:量角器。
活动2:证明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上追求的目标。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会从“研读课程课标、研读教材内容、研读学生学情”这三个方面入手,反复推敲各个环节,细细琢磨每个细节,力争上出一堂有亮点、更有效率的课。
1.研读课程标准使课堂有成效
在研读课程标准时,教师需要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实事求是。这样的课程就会更有成效。
2.研读教材内容使课堂更有效
教材可以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在教学前研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带着针对性的问题去研读。例如教学目的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用怎样的科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科学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这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研读学生学情使课堂更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忽视学生的学情,教学有效性就无法保证。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做到了解学生才可以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教法,使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光的相关知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也是以学生掌握的这个前概念为基础进行探究,并展开一步步地质疑、求证、修正概念。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更加高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吉玲.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70.
[2]陈建华.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144-145.
[3]徐卓伟,孙春成.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以“光的反射”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20,36(7):40-42.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储能学校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