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振国,河北省唐山人,民盟盟员、霸州市人大代表、廊坊市政协委员,侯振国爱心团队队长,河北省霸州市新利钢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侯振国爱心团队成立于2008年,现有成员2059人,全部是新利钢铁公司的员工,全部是自觉自愿加入爱心团队。到目前为止,侯振国爱心团队已累计向社会捐款1800万元。
侯振国爱心团隊每个月都拿出28万至35万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钱都是团队的每位成员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的。侯振国本人每月拿出5万元。
记者走进侯振国的办公室,除了作为老板的标配,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个放在角落的红色捐款箱。侯振国平时会把零钱放到里面,积少成多。但这些零钱并不在他每月雷打不动的5万元爱心捐款内,这些平时的“小钱”,他一般会随手塞进困难人群的手里。
1
为什么会组建这样一支团队?侯振国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那是2008年年底,侯振国带着员工走访工厂附近的困难职工。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侯振国一行人来到霸州市信安镇高桥村一个普通的家庭。房子在外面看着挺大,走进去里面却空空荡荡的,连件家具都没有。这是主人租住的房子,为了给孩子看病,他们把家里的房产卖了,但仍然不够支付孩子的手术费。孩子名叫张一凡,2004年出生,出生4个月时被北京附属外科医院确诊为肺动脉瓣狭窄、大动脉转位和单心室3种疾病,医院说孩子要做手术,六七岁以前是最佳时机,费用大概15万元。而他们现在还差12万元。详细了解情况后,侯振国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好,这个孩子我一定想办法救。”
这个数目,仅凭侯振国一己之力也是不可能的。回到厂里,侯振国首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随后,他开始给厂里各分厂厂长、各部门部长打电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问:“如果出5000元钱就能救一条命,你干不干?”听到电话里痛快的回答,侯振国心里有了谱。20个厂长、部长凑了10万元,侯振国自己拿2万,12万元很快凑齐。侯振国又安排车,把张一凡送到北京附外医院做了手术。10天后,侯振国爱心团队的代表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起将康复后的张一凡接回家。现在的张一凡已经是个健康的大小伙子了,他的父亲进了新利钢厂工作,母亲也找了一份工作,家庭状况慢慢好了起来。“我自己拿12万元很吃力,但是我们每人献一点爱心,就会很轻松。”侯振国如是说。基于这样的理念,侯振国萌生了组建爱心团队的想法。
2
通过这次救助,侯振国意识到,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很多,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春雷爱心计划”,助老、助残、助孤、助学等一系列公益行动。
2014年6月,侯振国爱心团队去承德做公益活动,发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居然是家庭里的主劳力。儿子40多岁,患了抑郁症,几乎不说话,儿媳妇精神上有障碍。孙女黄守军在石家庄一所大学上学。这个家庭一年收入8000元,孙女的学费却要12000元,老太太一年赚的钱还不够支付孙女的学费。“当即我们就决定,每个月资助这个家庭1000块钱,孩子的学费我们全部负责。”侯振国告诉记者。黄守军现在在侯总的厂子里实习,记者于是见到了这个小姑娘,她很懂事,也很乖巧。“你愿意加入侯总这个团队吗?”小姑娘没有犹豫:“一定。侯总帮助了我,如果我有这个能力去帮助别人的话,这也是对社会、对侯总的一种回报。”
3
2015年9月的一天,侯振国看到河北经济频道播出了一条求助信息,两个女孩请求资助她们父亲一辆轮椅。她们的父亲三指残缺并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女孩一个11岁,一个13岁,为了能让父亲晒晒太阳,只能背着父亲出去。她们的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爷爷身体也不好。全家人就靠奶奶到离家5公里的山上采金银花为生。全是山路,很不好走。一天采3斤,1斤金银花2块钱,一天全家的收入就这6块钱。“当时看到这条信息,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家里也很穷。第二天我把团队的人员叫过来,就马上去救助。”
“大女儿出来迎接的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儿,我们当时都震惊了,干瘦干瘦的,脸很黑,看着特别让人心疼。身上穿得衣服也很旧,后来一问才知道,那都是邻居给的。”侯振国讲到这里,眼睛已经湿润了,“奶奶正在给孩子做鞋。小小的屋子里,5个人不知是怎么住下的。所有的摆设都是邻居给的。”“他们吃的饭都不能想象,馒头已经发霉了,摸起来硬梆梆的,就这样,还舍不得扔,还要留着下一顿吃。”爱心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爱心团队给他们带了肉、米、面、油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书包、新衣服。姐妹俩像过年一样:“我们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团队给她们的父亲买了一辆轮椅,又给她们留下了3000块钱。从那天开始,侯振国爱心团队与这个家庭再也没有分开过。每个月,姐俩都准时准点地去领取1000元救助金,像领工资一样。
4
侯振国是遭受过大苦大难的人。
他的童年家里很穷,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连为父亲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最后借了一口棺材把父亲埋了。乡里乡亲去家里帮忙,连饭也管不起。“因为在非常贫困的环境里长大,所以我从来不去KTV之类的娱乐场所。我完全是白手起家,能做到现在,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走过来的。别人付出三分,我付出十三分,才有了我的现在。”侯振国深刻地知道穷的可怕,也深切地体会到富裕生活的美好。所以他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说,公益事业是他现在唯一的爱好,他要把公益做成他的第二职业。
1989年侯振国出国做海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干就是5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做海员收入高,但很苦,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手经常在海水里泡着,变得僵硬惨白,骨节处的裂口露着鲜红的血肉。干活的时候,侯振国把手放进海水里,海水里含盐,双手像撕裂了一样。每天5分钟,直到手麻木了,才开始干活。
回国后,他进入钢铁行业。从班长、段长、车间主任、生产科长、总调度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着自己的事业,直到成长为在钢铁界颇具名气的副总,彻底改变了家庭的面貌。 5
记者跟随侯振国爱心团队,走进了丁纯英老人的家。73岁的她住在霸州市霸州镇城二村,老伴儿崔崇德患有前列腺癌,家中两个儿子,小儿子没结婚就去世了,大儿子离婚后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但之后没多久,大儿子也去世了。两位老人和一个8岁的孙子、一个15岁的孙女相依为命。爱心团队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崔大爷躺在床上动不了,每天以泪洗面。
自此,愛心团队每个月给这个家庭1500元救助金,每周志愿者都会去丁大妈家做志愿服务,帮着打扫院子、收拾屋子、洗衣服。爱心团队照顾了他们5个月后,崔大爷因癌症也不幸去世了,家中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在丁大妈家,记者见到了她刚放学的小孙子。小家伙见到陌生人很腼腆,没有开口说话。但问起侯伯伯的电话,这个8岁的小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丁大妈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孙子总说,想侯伯伯了,我得给侯伯伯打个电话。他虽然年龄小,但侯振国爱心团队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有一天,他很懂事地对奶奶说:“我长大了要当兵,不当军官对不起我侯伯伯。以后侯伯伯老了,爱心团队的叔叔阿姨老了,我也像他们照顾爷爷奶奶一样,照顾他们,帮助他们。”令记者欣慰的是,小家伙学习很优秀,一直是班里的班长。
丁大妈的院子不大,但很整洁。寒冬中,几棵石榴树傲然挺立。爱心团队的团员说,每年石榴熟了,大妈从来舍不得吃,摘下来擦干净,全部拿到爱心团队去。丁大妈指着屋子里的一口锅说,侯总和他的爱心团队经常来家里,来了就不走,和她唠家常,为大家做饭做菜。就用这个锅里,侯总捋起袖子,亲自下厨为大伙做了一大桌子美味,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每到母亲节、中秋节,侯总还把他们接到公司,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以前我很少出门,在街上碰到人我都低头走,感觉矮人家三分,没儿没女,又没有劳动能力,经济条件又不好。自从爱心团队来到我家后,我没有那种自卑了,我有这么多儿子女儿,对我这么好,我很幸福,比别人还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大妈眼里泛着泪光。现在孙女上高中了,孙子也上五年级了,丁大妈脸上写满幸福。
6
记者走近进的另第一二个家庭,是马雪家。马雪现在是廊坊师范学院大四的学生。2009年,她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母亲查出了急性淋巴癌,家庭没有了收入,还要给母亲治病,读初二的马雪只好辍学了。爱心团队每月资助这个家庭1500元,并承担了其母亲的手术治疗费用。记者经过一条狭长的巷道,通过一个简易的大门,进入了一个更加寒酸的家庭。在冰冷的屋子里,记者看到这里的摆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个床、一个厨子、一个门已经掉了的衣柜,唯一像点样的就是那两把木椅子。马雪正在上学,只有她的母亲在家,因为病痛的折磨,她虚弱得说话都没有太多力气,脸上有明显的浮肿,眼睛里挂满血丝。她告诉记者,侯总经常来看望她们,来了之后不是简单地帮助,而是坐下来,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鼓励她们把日子过下去,直到过好。
“像这些被救助的家庭,小的在逐渐长大,大的在逐渐变老,我们要救助到小的能够赚钱养家为止。家中一天不脱贫,我们一天不撒手。”侯振国如是说。
7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是侯振国始终不变的一个想法。
2015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侯振国走进了附近一个贫困家庭,一进门,家里又脏又乱。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床上躺着,不能自理。男主人51岁,女主人50岁,夫妻俩都在家里待着什么也不干。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做点儿事儿,他们说工作不好找。“你们家离我们厂子就几步,厂子经常在附近招工,有时候都招不上来,你可以去我们厂子工作啊。”男主人说:“我走路多了脚疼。”走出这个家庭时,侯振国没有拿出救助款。“这个家庭完全是由于精神上的贫困造成的物质上的贫困,他们有能力赚钱养家。”
按照侯振国的建议,爱心团队去了两拨志愿者到家里做工作,从精神上改变他们,转变他们的思想。现在这个家庭,男主人上班了,女主人在家里照顾儿子,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给,尽管不富裕,但过得其乐融融。
19岁的王兰芳,考上了石家庄一所大学,交不起学费,于是向侯振国爱心团队求助。王兰芳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15岁。她的父亲是残疾,十个手指缺了九个,母亲患有精神病。爱心团队到他家的时候,院子里很乱,长满了草,养了几只羊,满院子的羊粪,都插不进去脚。王兰芳两个弟弟在家,“你们已经15岁了,不能出去赚钱,但是你们可以收拾收拾屋子,打扫打扫院子啊。”侯振国说。志愿者定期到家里,带着他们一起打扫院子、收拾房间,带领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慢慢的,这个家庭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侯振国看来,爱心团队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单单是去扶贫。更要用科学的理念,去改变他们的明天。
8
侯振国爱心团队,是中志联授牌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做这些事情也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质疑,才会使团队越做越好。“我们是做企业的,做公益我们是外行。刚开始做的时候,只会拿钱去捐助人,这个家庭很困难,我来帮助你,就这样直来直去。当我们成立爱心团队以后,就有队员提出了疑问:‘我们拿出的这些钱你是不是真正捐到被救助的人手里了?’‘我到底捐了多少钱,大伙捐了多少钱,我们也不知道啊?’针对这些质疑,我们就把账目完全公开,彻底透明化。每个人捐助的钱、一共捐了多少钱、每一笔钱的去向、我们还剩多少钱,都列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我们这个团队是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成长壮大、严谨正规起来的。又有人提出疑问:‘你们捐助的那些都是贫困家庭么?’我们决定每一个救助对象都要去实地考察,考察回来后,召开理事会,在会上把考察结果做一个详细汇报。有质疑,就说明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不懂,懂的人指点出来以后,我们认真学。这样,我们越做越好,越做越得心应手。”这是侯振国管理爱心团队的理念,也是多年来做公益积累下来的经验。
最近,侯振国爱心团队又在唐山丰南妇联成立了基金,救助60个贫困学生,每个月给这些学生发400块钱。最终的目标是救助100个贫困学生,一直救助到他们完全脱贫为止。“我们团队的救助特点是,随时都会有人加入进来,也随时都会有人停止救助。这是一条长长的线,永远不断。”侯振国说。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就这样日夜不停地成长,爱心团队在侯振国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健康发展。他们已把公益梦想延伸到整个燕赵大地,延伸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侯振国爱心团队成立于2008年,现有成员2059人,全部是新利钢铁公司的员工,全部是自觉自愿加入爱心团队。到目前为止,侯振国爱心团队已累计向社会捐款1800万元。
侯振国爱心团隊每个月都拿出28万至35万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钱都是团队的每位成员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的。侯振国本人每月拿出5万元。
记者走进侯振国的办公室,除了作为老板的标配,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个放在角落的红色捐款箱。侯振国平时会把零钱放到里面,积少成多。但这些零钱并不在他每月雷打不动的5万元爱心捐款内,这些平时的“小钱”,他一般会随手塞进困难人群的手里。
1
为什么会组建这样一支团队?侯振国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那是2008年年底,侯振国带着员工走访工厂附近的困难职工。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侯振国一行人来到霸州市信安镇高桥村一个普通的家庭。房子在外面看着挺大,走进去里面却空空荡荡的,连件家具都没有。这是主人租住的房子,为了给孩子看病,他们把家里的房产卖了,但仍然不够支付孩子的手术费。孩子名叫张一凡,2004年出生,出生4个月时被北京附属外科医院确诊为肺动脉瓣狭窄、大动脉转位和单心室3种疾病,医院说孩子要做手术,六七岁以前是最佳时机,费用大概15万元。而他们现在还差12万元。详细了解情况后,侯振国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好,这个孩子我一定想办法救。”
这个数目,仅凭侯振国一己之力也是不可能的。回到厂里,侯振国首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随后,他开始给厂里各分厂厂长、各部门部长打电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问:“如果出5000元钱就能救一条命,你干不干?”听到电话里痛快的回答,侯振国心里有了谱。20个厂长、部长凑了10万元,侯振国自己拿2万,12万元很快凑齐。侯振国又安排车,把张一凡送到北京附外医院做了手术。10天后,侯振国爱心团队的代表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起将康复后的张一凡接回家。现在的张一凡已经是个健康的大小伙子了,他的父亲进了新利钢厂工作,母亲也找了一份工作,家庭状况慢慢好了起来。“我自己拿12万元很吃力,但是我们每人献一点爱心,就会很轻松。”侯振国如是说。基于这样的理念,侯振国萌生了组建爱心团队的想法。
2
通过这次救助,侯振国意识到,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很多,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春雷爱心计划”,助老、助残、助孤、助学等一系列公益行动。
2014年6月,侯振国爱心团队去承德做公益活动,发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居然是家庭里的主劳力。儿子40多岁,患了抑郁症,几乎不说话,儿媳妇精神上有障碍。孙女黄守军在石家庄一所大学上学。这个家庭一年收入8000元,孙女的学费却要12000元,老太太一年赚的钱还不够支付孙女的学费。“当即我们就决定,每个月资助这个家庭1000块钱,孩子的学费我们全部负责。”侯振国告诉记者。黄守军现在在侯总的厂子里实习,记者于是见到了这个小姑娘,她很懂事,也很乖巧。“你愿意加入侯总这个团队吗?”小姑娘没有犹豫:“一定。侯总帮助了我,如果我有这个能力去帮助别人的话,这也是对社会、对侯总的一种回报。”
3
2015年9月的一天,侯振国看到河北经济频道播出了一条求助信息,两个女孩请求资助她们父亲一辆轮椅。她们的父亲三指残缺并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女孩一个11岁,一个13岁,为了能让父亲晒晒太阳,只能背着父亲出去。她们的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爷爷身体也不好。全家人就靠奶奶到离家5公里的山上采金银花为生。全是山路,很不好走。一天采3斤,1斤金银花2块钱,一天全家的收入就这6块钱。“当时看到这条信息,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家里也很穷。第二天我把团队的人员叫过来,就马上去救助。”
“大女儿出来迎接的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儿,我们当时都震惊了,干瘦干瘦的,脸很黑,看着特别让人心疼。身上穿得衣服也很旧,后来一问才知道,那都是邻居给的。”侯振国讲到这里,眼睛已经湿润了,“奶奶正在给孩子做鞋。小小的屋子里,5个人不知是怎么住下的。所有的摆设都是邻居给的。”“他们吃的饭都不能想象,馒头已经发霉了,摸起来硬梆梆的,就这样,还舍不得扔,还要留着下一顿吃。”爱心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爱心团队给他们带了肉、米、面、油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书包、新衣服。姐妹俩像过年一样:“我们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团队给她们的父亲买了一辆轮椅,又给她们留下了3000块钱。从那天开始,侯振国爱心团队与这个家庭再也没有分开过。每个月,姐俩都准时准点地去领取1000元救助金,像领工资一样。
4
侯振国是遭受过大苦大难的人。
他的童年家里很穷,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连为父亲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最后借了一口棺材把父亲埋了。乡里乡亲去家里帮忙,连饭也管不起。“因为在非常贫困的环境里长大,所以我从来不去KTV之类的娱乐场所。我完全是白手起家,能做到现在,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走过来的。别人付出三分,我付出十三分,才有了我的现在。”侯振国深刻地知道穷的可怕,也深切地体会到富裕生活的美好。所以他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说,公益事业是他现在唯一的爱好,他要把公益做成他的第二职业。
1989年侯振国出国做海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干就是5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做海员收入高,但很苦,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手经常在海水里泡着,变得僵硬惨白,骨节处的裂口露着鲜红的血肉。干活的时候,侯振国把手放进海水里,海水里含盐,双手像撕裂了一样。每天5分钟,直到手麻木了,才开始干活。
回国后,他进入钢铁行业。从班长、段长、车间主任、生产科长、总调度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着自己的事业,直到成长为在钢铁界颇具名气的副总,彻底改变了家庭的面貌。 5
记者跟随侯振国爱心团队,走进了丁纯英老人的家。73岁的她住在霸州市霸州镇城二村,老伴儿崔崇德患有前列腺癌,家中两个儿子,小儿子没结婚就去世了,大儿子离婚后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但之后没多久,大儿子也去世了。两位老人和一个8岁的孙子、一个15岁的孙女相依为命。爱心团队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崔大爷躺在床上动不了,每天以泪洗面。
自此,愛心团队每个月给这个家庭1500元救助金,每周志愿者都会去丁大妈家做志愿服务,帮着打扫院子、收拾屋子、洗衣服。爱心团队照顾了他们5个月后,崔大爷因癌症也不幸去世了,家中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在丁大妈家,记者见到了她刚放学的小孙子。小家伙见到陌生人很腼腆,没有开口说话。但问起侯伯伯的电话,这个8岁的小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丁大妈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孙子总说,想侯伯伯了,我得给侯伯伯打个电话。他虽然年龄小,但侯振国爱心团队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有一天,他很懂事地对奶奶说:“我长大了要当兵,不当军官对不起我侯伯伯。以后侯伯伯老了,爱心团队的叔叔阿姨老了,我也像他们照顾爷爷奶奶一样,照顾他们,帮助他们。”令记者欣慰的是,小家伙学习很优秀,一直是班里的班长。
丁大妈的院子不大,但很整洁。寒冬中,几棵石榴树傲然挺立。爱心团队的团员说,每年石榴熟了,大妈从来舍不得吃,摘下来擦干净,全部拿到爱心团队去。丁大妈指着屋子里的一口锅说,侯总和他的爱心团队经常来家里,来了就不走,和她唠家常,为大家做饭做菜。就用这个锅里,侯总捋起袖子,亲自下厨为大伙做了一大桌子美味,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每到母亲节、中秋节,侯总还把他们接到公司,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以前我很少出门,在街上碰到人我都低头走,感觉矮人家三分,没儿没女,又没有劳动能力,经济条件又不好。自从爱心团队来到我家后,我没有那种自卑了,我有这么多儿子女儿,对我这么好,我很幸福,比别人还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大妈眼里泛着泪光。现在孙女上高中了,孙子也上五年级了,丁大妈脸上写满幸福。
6
记者走近进的另第一二个家庭,是马雪家。马雪现在是廊坊师范学院大四的学生。2009年,她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母亲查出了急性淋巴癌,家庭没有了收入,还要给母亲治病,读初二的马雪只好辍学了。爱心团队每月资助这个家庭1500元,并承担了其母亲的手术治疗费用。记者经过一条狭长的巷道,通过一个简易的大门,进入了一个更加寒酸的家庭。在冰冷的屋子里,记者看到这里的摆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个床、一个厨子、一个门已经掉了的衣柜,唯一像点样的就是那两把木椅子。马雪正在上学,只有她的母亲在家,因为病痛的折磨,她虚弱得说话都没有太多力气,脸上有明显的浮肿,眼睛里挂满血丝。她告诉记者,侯总经常来看望她们,来了之后不是简单地帮助,而是坐下来,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鼓励她们把日子过下去,直到过好。
“像这些被救助的家庭,小的在逐渐长大,大的在逐渐变老,我们要救助到小的能够赚钱养家为止。家中一天不脱贫,我们一天不撒手。”侯振国如是说。
7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是侯振国始终不变的一个想法。
2015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侯振国走进了附近一个贫困家庭,一进门,家里又脏又乱。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床上躺着,不能自理。男主人51岁,女主人50岁,夫妻俩都在家里待着什么也不干。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做点儿事儿,他们说工作不好找。“你们家离我们厂子就几步,厂子经常在附近招工,有时候都招不上来,你可以去我们厂子工作啊。”男主人说:“我走路多了脚疼。”走出这个家庭时,侯振国没有拿出救助款。“这个家庭完全是由于精神上的贫困造成的物质上的贫困,他们有能力赚钱养家。”
按照侯振国的建议,爱心团队去了两拨志愿者到家里做工作,从精神上改变他们,转变他们的思想。现在这个家庭,男主人上班了,女主人在家里照顾儿子,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给,尽管不富裕,但过得其乐融融。
19岁的王兰芳,考上了石家庄一所大学,交不起学费,于是向侯振国爱心团队求助。王兰芳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15岁。她的父亲是残疾,十个手指缺了九个,母亲患有精神病。爱心团队到他家的时候,院子里很乱,长满了草,养了几只羊,满院子的羊粪,都插不进去脚。王兰芳两个弟弟在家,“你们已经15岁了,不能出去赚钱,但是你们可以收拾收拾屋子,打扫打扫院子啊。”侯振国说。志愿者定期到家里,带着他们一起打扫院子、收拾房间,带领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慢慢的,这个家庭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侯振国看来,爱心团队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单单是去扶贫。更要用科学的理念,去改变他们的明天。
8
侯振国爱心团队,是中志联授牌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做这些事情也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质疑,才会使团队越做越好。“我们是做企业的,做公益我们是外行。刚开始做的时候,只会拿钱去捐助人,这个家庭很困难,我来帮助你,就这样直来直去。当我们成立爱心团队以后,就有队员提出了疑问:‘我们拿出的这些钱你是不是真正捐到被救助的人手里了?’‘我到底捐了多少钱,大伙捐了多少钱,我们也不知道啊?’针对这些质疑,我们就把账目完全公开,彻底透明化。每个人捐助的钱、一共捐了多少钱、每一笔钱的去向、我们还剩多少钱,都列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我们这个团队是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成长壮大、严谨正规起来的。又有人提出疑问:‘你们捐助的那些都是贫困家庭么?’我们决定每一个救助对象都要去实地考察,考察回来后,召开理事会,在会上把考察结果做一个详细汇报。有质疑,就说明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不懂,懂的人指点出来以后,我们认真学。这样,我们越做越好,越做越得心应手。”这是侯振国管理爱心团队的理念,也是多年来做公益积累下来的经验。
最近,侯振国爱心团队又在唐山丰南妇联成立了基金,救助60个贫困学生,每个月给这些学生发400块钱。最终的目标是救助100个贫困学生,一直救助到他们完全脱贫为止。“我们团队的救助特点是,随时都会有人加入进来,也随时都会有人停止救助。这是一条长长的线,永远不断。”侯振国说。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就这样日夜不停地成长,爱心团队在侯振国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健康发展。他们已把公益梦想延伸到整个燕赵大地,延伸到祖国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