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供养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壬辰夏,应友人之盛邀,我来到秦岭腹地的红河谷小住。红河谷海拔1300多米,群峰环抱,溪水清幽,酷暑清凉如早春,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友人在此置地营丘,建造了一个画家写生基地,美其名曰“鉴馥园”。而我住的地方,刚好就在鉴馥园的最高点上。
  屋子外面有个小阳台,面对着一座高山。从窗户里平视出去,只见满目苍翠,上不见峰巅,下不见谷底。只有出到阳台上,仰视才见山顶那些呲牙咧嘴的巉岩和缭绕在巉岩上下的云絮,俯身则依稀可见山根底下哗哗流淌的山涧。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来说,这种绿树环抱、泉声盈耳的山居环境,实在如梦中的仙境一般了。
  于是,坐在阳台上看山,成为我的山居日课。平日里,对面的山景似乎有点单调,茂密的树木密密匝匝地贴服在山体上,植被完全遮盖了山的本色。只有山顶上裸露的山崖,露出青灰色的岩石,但也看不出嶙峋峥嵘的威势。然而,一旦天气有变,云雾跑出来凑趣了,那景观就大变:整个大山就好似变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画幅,那苍山那绿树那岩石那沟涧,顿时焕发出奇异的神采,生机勃勃,变幻莫测,景致之美简直令人无以言说。
  单说那云雾之生吧,以前总以为,云雾都是从天上飘下来的,谁知亲眼目击的结果却是,有些云雾并非天外飞来,而是从山林中“生”出来的——那天,我静坐阳台看山,恍惚觉得眼前不足百米的那个山腰有一丝白烟升起,是不是起了山火呀?我不禁心生疑问,赶紧向比邻而居的山水画家砚溪先生大声探问,砚溪先生从窗口瞄了一眼,笑道:“你这才叫少见多怪了,那不是山火,是山岚,是沟底的水汽被蒸发后,慢慢上升形成的水雾——美得很,你慢慢欣赏吧!”
  原来如此!我回到阳台贪婪地吸吮这山岚之美,却发现转瞬之间,那一线白烟已变成一缕云絮,就像是从树缝中飘逸出来的,而且那树缝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烟气,托举着云絮飘飘袅袅,沿着山坡向上爬去,这景致实在是那些来去匆匆的旅游者所难以幸遇的。过去读唐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还以为那是用白云来比喻炊烟,如今看来也不尽然,眼见得白云真是会从山林缝隙中“生”出来的呀!
  转眼之间,方才还飘在眼前的那一缕云絮,不知何时已经与山谷中腾起的云雾连成一体,滚成了一朵朵云团,浮动在我与山林之间,如果用现今流行的3D摄影来表现,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精彩的画面。可惜我的照相机只是傻瓜水平,拍出来的影像自然无法传神了。
  就在我拍照的这个当儿,远处的山峰开始迷茫,峰顶几乎完全被云雾笼罩住了。一阵山风驱使着缠绕远山的云雾大部队向我面前的深谷进发,云雾的行进速度之快是出乎想象的,忽忽悠悠不一会儿就弥漫得满山满谷,把“本土出生”的那一团团云絮瞬间吞没,确切地说,是快速“收编”了。这云团的队列从我的阳台前飘忽而过,继续向东面的高峰包围过去——这壮观的一幕大戏完全是在无声无息中上演的,而我或许是这幕“话剧”唯一的观众。奇怪的是,这巨大的云团一直维持着不变的高度,既不向高空飞散,也不向谷底延伸,只是在东行的途中,不断“收编”着沿途自生的零云散雾,使之越滚越浩大越滚越浓厚,渐渐的,东面那座巍峨的山峰(应该就是太白山主峰吧)被洁白的烟岚横腰截断,哦,这不就是古人无数次赞叹过的“玉带缠腰”么——我惊异地眺望着远处的这一奇景,只见青黛色的太白山与奶白色的玉带,辉映在夕阳的余晖中,雍容中透着几分神秘,真是气势浩莽、云蒸霞蔚!
  我庆幸能亲眼目睹这山林无中生有的奇妙幻景,我也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幻彩灵性。当年,元代画论家汤垕在《画鉴》中曾讲道,山水画家离不开“云烟供养”。而云烟之于大山而言,不啻是山之灵、水之魅。山水之美,倘若没有云烟之供养,只能是干涩枯燥的,正因为有了玉带缠绕,山岚滋润,山水林泉才变得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中国画家最懂得云烟对于山川之重要,水墨氤氲中,画家们把山岚云雾运用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从而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如此说来,云烟不仅供养着山川秀色,也供养着一代代中国画家。董其昌甚至讲到了山水画家的长寿秘诀,他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可见,连山水画家的长寿也端赖云烟供养之所赐。古人的这一论断,倒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命题。
  现代人生活在都市里,生活便捷,节奏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人也快速地离开山林,走进城市。由此,人们也快速地远离了山岚云烟。生命需要云烟的供养,可是我们却与山岚云烟渐行渐远,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悖论吗?面对眼前的美景,伸手掠一把飘过阳台的云絮,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山岚云烟对于生命之可贵,却总是用种种理由来延宕着回归自然回归山林的脚步呢?进而言之,人类明明知道山川自然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或缺,为什么却总是用种种理由乃至理论,来论证戕害自然破坏山川阻断山岚云烟生于山林的所谓合理性呢?难道现代化与自然山川云烟山岚真是一对不可共处的天敌吗?
  每思至此,我的心情就会骤然变得阴晦而沉重,似乎面前这取之无禁的山岚云烟,也变得弥足珍贵了——不是吗,那些已经被砍光了树木,截断了溪流,推平了山头的地方,曾几何时,不是也曾有云烟升起吗?如今,云烟安在?山岚安在?玉带缠腰安在哉?
  夜幕渐沉,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云间洒落下来,温柔而细腻。仰头望去,原本近在咫尺的对面山头,不知何时已被厚厚的云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天地间已是一片浑然了。
  (2012/8/2)
其他文献
在我小时候,大人往往会讲一些童话来警示小孩不要说谎,他们会提到《狼来了》中那只爱开玩笑的小羊羔,当然也会提到《木偶奇遇记》中那个鼻子不断变长的匹诺曹。  在我的潜意识里,变成木偶,是一件极为可怖的事情。巫毒娃娃、提姆·波顿的《圣诞夜惊魂》、鬼娃娃花子……这些人偶们不断挑战我脆弱神经的极限,让我一提木偶就联想到恐怖片中一个个被背后黑暗的大手操纵着的傀儡,心中升起一股寒气。后来,我大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
期刊
(1)  无法不到波格赛美术馆去看看。  真正是太了不起了,从网络信息上知道,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著名艺术家精品而闻名遐迩的波格赛美术馆,竟是私人美术馆。  以散步的心情,自由呼吸的形式,释放一下灵魂,与艺术来一次美丽的邂逅,是我们这次赴欧洲美术馆巡礼的准则。  以前随国内旅行团来过意大利,行动像赶场,根本无法享受行程的自由呼吸。这次,我们借在那不勒斯参加国际人类学大会的
期刊
第二次来罗马,有别于上一次的艳阳高照,这次的罗马,更像我心中的那个浪漫的罗马,赫本和派克的罗马。  我们冒雨从波格赛美术馆出来,步行到罗马国家美术馆,再从斗兽场的地铁站步行到卡比托里欧美术馆,一路上时而冷雨霏霏,时而阳光和煦,天上厚厚的乌云始终没有大规模发作,但拍在照片里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配角。套用一句很酸的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看来今天的罗马城并不那么安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罗马有70多
期刊
马斯垂克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古城,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几个国家交界的地方,它曾被古罗马、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分别占领过,所以这里的建筑别具特色,融合了多国的风格,而且保留了很多战争的痕迹和古老的韵味,光是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就有1650座。一过晚上8点,路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但是却没有不安全感,或许是因为这里静谧的生活气息,让人自然的安心了。从下火车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暴走之旅,只消两
期刊
萧十一郎说,他从小就失去了爹娘,与狼生活在一起,狼是最忠贞的动物,就好像他一样,从小,他就学会了在苦中作乐,他清楚的知道世界的现实,他想要逃避,想要过宁静的生活,可是现实却逼迫着他向前,不允许他停止脚步。  我知道萧十一郎本就是古龙想象中的一个人物,可是这也是他自己形象的一种典范,年轻的时候受尽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老通过酗酒来度过余生,这也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其实,比起金庸我是更加的喜欢古龙的,至少
期刊
果实是树的心  有一次,我和一位农人与他的水牛一起下田,我看到那头水牛的巨眼是红色的,像烧炙过的铜铃,我问起那位农人,他说:“所有耕田的水牛都是红眼的,因为它们被穿了鼻环。”  据说很久以前,当水牛没有穿鼻环,没有下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在耕田以后,它们没有流泪,却红了眼睛。  我想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动物都是有感应的,水牛如此,你看过真正快乐的猪吗?  纹身琵琶  我们看到的
期刊
2012年8月8日,强台风“海葵”袭击上海。上海市有关方面对此作了充分的防范准备,发出最高等级的橙色预警,并提前一天向全市所有单位发出紧急通知:“自8月7日21时起至台风橙色预警解除前,请各单位加强安全巡查、组织值班、抓紧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提醒员工尽量不要外出,停止群体性户外活动及室内大型集会;培训班停课、建设工地停工、公共区域文化体育设施关闭。请相互转告。”  本人在8月7日晚间,已经得悉上海市
期刊
你知道吗?杭州西子湖边曾有一处叫“鹿苑”的风景点。可能多数年轻人会摇头,只有中老年人尚依稀记得,它就在孤山的后麓,现在“鸡毛信”雕塑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动物雕塑家周轻鼎先生,曾有一个宏伟的构想:选取杭州10个风景区,雕塑10种动物,为名湖增色。孤山是鹿,灵隐是鹤,虎跑是虎,还有狮子、熊猫——周教授早年留学法国,跑了世界不少名胜古迹,巴黎、罗马、威
期刊
研究艺术,务须诚笃。  吾辈之习绘画,即研究如何表现种种之物象。表现之工具,为形象与颜色。形象与颜色即为吾辈之语言,非将此二物之表现,做到功夫美满时,吾辈即失却语言作用似矣。故欲使吾辈善于语言,须于宇宙万象,有非常精确之研究,与明晰之观察,则“诚笃”尚矣。其次学问上有所谓力量者,即吾辈研究甚精确时之确切不移之焦点也。如颜色然,同一红也,其程度总有些微之差异,吾人必须观察精确,表现其恰当之程度,此即
期刊
一  雨是徽州的一点淡墨,清水淡墨,描在泛黄的宣纸上。  睡梦中的宏村是被潺潺溪水声唤醒的。漫步青石铺就的小巷,清流自家家门前而过,有白发的婆婆在水边浣洗。阡陌小巷,鸡犬相闻,你仿佛一瞬间走进光阴的皱纹里,走进几百年前的明代。  天落了小雨,雨一不留神,湿了粉墙,湿了黛瓦,湿了雕花的屋檐,湿了高耸的马头墙,湿了廊前的紫薇,湿了徽州女子水一样的双眸,湿了脚下的石板路,湿润了我的心。撑一把雨伞,漫步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