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壬辰夏,应友人之盛邀,我来到秦岭腹地的红河谷小住。红河谷海拔1300多米,群峰环抱,溪水清幽,酷暑清凉如早春,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友人在此置地营丘,建造了一个画家写生基地,美其名曰“鉴馥园”。而我住的地方,刚好就在鉴馥园的最高点上。
屋子外面有个小阳台,面对着一座高山。从窗户里平视出去,只见满目苍翠,上不见峰巅,下不见谷底。只有出到阳台上,仰视才见山顶那些呲牙咧嘴的巉岩和缭绕在巉岩上下的云絮,俯身则依稀可见山根底下哗哗流淌的山涧。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来说,这种绿树环抱、泉声盈耳的山居环境,实在如梦中的仙境一般了。
于是,坐在阳台上看山,成为我的山居日课。平日里,对面的山景似乎有点单调,茂密的树木密密匝匝地贴服在山体上,植被完全遮盖了山的本色。只有山顶上裸露的山崖,露出青灰色的岩石,但也看不出嶙峋峥嵘的威势。然而,一旦天气有变,云雾跑出来凑趣了,那景观就大变:整个大山就好似变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画幅,那苍山那绿树那岩石那沟涧,顿时焕发出奇异的神采,生机勃勃,变幻莫测,景致之美简直令人无以言说。
单说那云雾之生吧,以前总以为,云雾都是从天上飘下来的,谁知亲眼目击的结果却是,有些云雾并非天外飞来,而是从山林中“生”出来的——那天,我静坐阳台看山,恍惚觉得眼前不足百米的那个山腰有一丝白烟升起,是不是起了山火呀?我不禁心生疑问,赶紧向比邻而居的山水画家砚溪先生大声探问,砚溪先生从窗口瞄了一眼,笑道:“你这才叫少见多怪了,那不是山火,是山岚,是沟底的水汽被蒸发后,慢慢上升形成的水雾——美得很,你慢慢欣赏吧!”
原来如此!我回到阳台贪婪地吸吮这山岚之美,却发现转瞬之间,那一线白烟已变成一缕云絮,就像是从树缝中飘逸出来的,而且那树缝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烟气,托举着云絮飘飘袅袅,沿着山坡向上爬去,这景致实在是那些来去匆匆的旅游者所难以幸遇的。过去读唐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还以为那是用白云来比喻炊烟,如今看来也不尽然,眼见得白云真是会从山林缝隙中“生”出来的呀!
转眼之间,方才还飘在眼前的那一缕云絮,不知何时已经与山谷中腾起的云雾连成一体,滚成了一朵朵云团,浮动在我与山林之间,如果用现今流行的3D摄影来表现,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精彩的画面。可惜我的照相机只是傻瓜水平,拍出来的影像自然无法传神了。
就在我拍照的这个当儿,远处的山峰开始迷茫,峰顶几乎完全被云雾笼罩住了。一阵山风驱使着缠绕远山的云雾大部队向我面前的深谷进发,云雾的行进速度之快是出乎想象的,忽忽悠悠不一会儿就弥漫得满山满谷,把“本土出生”的那一团团云絮瞬间吞没,确切地说,是快速“收编”了。这云团的队列从我的阳台前飘忽而过,继续向东面的高峰包围过去——这壮观的一幕大戏完全是在无声无息中上演的,而我或许是这幕“话剧”唯一的观众。奇怪的是,这巨大的云团一直维持着不变的高度,既不向高空飞散,也不向谷底延伸,只是在东行的途中,不断“收编”着沿途自生的零云散雾,使之越滚越浩大越滚越浓厚,渐渐的,东面那座巍峨的山峰(应该就是太白山主峰吧)被洁白的烟岚横腰截断,哦,这不就是古人无数次赞叹过的“玉带缠腰”么——我惊异地眺望着远处的这一奇景,只见青黛色的太白山与奶白色的玉带,辉映在夕阳的余晖中,雍容中透着几分神秘,真是气势浩莽、云蒸霞蔚!
我庆幸能亲眼目睹这山林无中生有的奇妙幻景,我也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幻彩灵性。当年,元代画论家汤垕在《画鉴》中曾讲道,山水画家离不开“云烟供养”。而云烟之于大山而言,不啻是山之灵、水之魅。山水之美,倘若没有云烟之供养,只能是干涩枯燥的,正因为有了玉带缠绕,山岚滋润,山水林泉才变得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中国画家最懂得云烟对于山川之重要,水墨氤氲中,画家们把山岚云雾运用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从而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如此说来,云烟不仅供养着山川秀色,也供养着一代代中国画家。董其昌甚至讲到了山水画家的长寿秘诀,他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可见,连山水画家的长寿也端赖云烟供养之所赐。古人的这一论断,倒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命题。
现代人生活在都市里,生活便捷,节奏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人也快速地离开山林,走进城市。由此,人们也快速地远离了山岚云烟。生命需要云烟的供养,可是我们却与山岚云烟渐行渐远,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悖论吗?面对眼前的美景,伸手掠一把飘过阳台的云絮,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山岚云烟对于生命之可贵,却总是用种种理由来延宕着回归自然回归山林的脚步呢?进而言之,人类明明知道山川自然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或缺,为什么却总是用种种理由乃至理论,来论证戕害自然破坏山川阻断山岚云烟生于山林的所谓合理性呢?难道现代化与自然山川云烟山岚真是一对不可共处的天敌吗?
每思至此,我的心情就会骤然变得阴晦而沉重,似乎面前这取之无禁的山岚云烟,也变得弥足珍贵了——不是吗,那些已经被砍光了树木,截断了溪流,推平了山头的地方,曾几何时,不是也曾有云烟升起吗?如今,云烟安在?山岚安在?玉带缠腰安在哉?
夜幕渐沉,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云间洒落下来,温柔而细腻。仰头望去,原本近在咫尺的对面山头,不知何时已被厚厚的云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天地间已是一片浑然了。
(2012/8/2)
屋子外面有个小阳台,面对着一座高山。从窗户里平视出去,只见满目苍翠,上不见峰巅,下不见谷底。只有出到阳台上,仰视才见山顶那些呲牙咧嘴的巉岩和缭绕在巉岩上下的云絮,俯身则依稀可见山根底下哗哗流淌的山涧。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来说,这种绿树环抱、泉声盈耳的山居环境,实在如梦中的仙境一般了。
于是,坐在阳台上看山,成为我的山居日课。平日里,对面的山景似乎有点单调,茂密的树木密密匝匝地贴服在山体上,植被完全遮盖了山的本色。只有山顶上裸露的山崖,露出青灰色的岩石,但也看不出嶙峋峥嵘的威势。然而,一旦天气有变,云雾跑出来凑趣了,那景观就大变:整个大山就好似变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画幅,那苍山那绿树那岩石那沟涧,顿时焕发出奇异的神采,生机勃勃,变幻莫测,景致之美简直令人无以言说。
单说那云雾之生吧,以前总以为,云雾都是从天上飘下来的,谁知亲眼目击的结果却是,有些云雾并非天外飞来,而是从山林中“生”出来的——那天,我静坐阳台看山,恍惚觉得眼前不足百米的那个山腰有一丝白烟升起,是不是起了山火呀?我不禁心生疑问,赶紧向比邻而居的山水画家砚溪先生大声探问,砚溪先生从窗口瞄了一眼,笑道:“你这才叫少见多怪了,那不是山火,是山岚,是沟底的水汽被蒸发后,慢慢上升形成的水雾——美得很,你慢慢欣赏吧!”
原来如此!我回到阳台贪婪地吸吮这山岚之美,却发现转瞬之间,那一线白烟已变成一缕云絮,就像是从树缝中飘逸出来的,而且那树缝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烟气,托举着云絮飘飘袅袅,沿着山坡向上爬去,这景致实在是那些来去匆匆的旅游者所难以幸遇的。过去读唐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还以为那是用白云来比喻炊烟,如今看来也不尽然,眼见得白云真是会从山林缝隙中“生”出来的呀!
转眼之间,方才还飘在眼前的那一缕云絮,不知何时已经与山谷中腾起的云雾连成一体,滚成了一朵朵云团,浮动在我与山林之间,如果用现今流行的3D摄影来表现,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精彩的画面。可惜我的照相机只是傻瓜水平,拍出来的影像自然无法传神了。
就在我拍照的这个当儿,远处的山峰开始迷茫,峰顶几乎完全被云雾笼罩住了。一阵山风驱使着缠绕远山的云雾大部队向我面前的深谷进发,云雾的行进速度之快是出乎想象的,忽忽悠悠不一会儿就弥漫得满山满谷,把“本土出生”的那一团团云絮瞬间吞没,确切地说,是快速“收编”了。这云团的队列从我的阳台前飘忽而过,继续向东面的高峰包围过去——这壮观的一幕大戏完全是在无声无息中上演的,而我或许是这幕“话剧”唯一的观众。奇怪的是,这巨大的云团一直维持着不变的高度,既不向高空飞散,也不向谷底延伸,只是在东行的途中,不断“收编”着沿途自生的零云散雾,使之越滚越浩大越滚越浓厚,渐渐的,东面那座巍峨的山峰(应该就是太白山主峰吧)被洁白的烟岚横腰截断,哦,这不就是古人无数次赞叹过的“玉带缠腰”么——我惊异地眺望着远处的这一奇景,只见青黛色的太白山与奶白色的玉带,辉映在夕阳的余晖中,雍容中透着几分神秘,真是气势浩莽、云蒸霞蔚!
我庆幸能亲眼目睹这山林无中生有的奇妙幻景,我也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幻彩灵性。当年,元代画论家汤垕在《画鉴》中曾讲道,山水画家离不开“云烟供养”。而云烟之于大山而言,不啻是山之灵、水之魅。山水之美,倘若没有云烟之供养,只能是干涩枯燥的,正因为有了玉带缠绕,山岚滋润,山水林泉才变得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中国画家最懂得云烟对于山川之重要,水墨氤氲中,画家们把山岚云雾运用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从而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如此说来,云烟不仅供养着山川秀色,也供养着一代代中国画家。董其昌甚至讲到了山水画家的长寿秘诀,他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可见,连山水画家的长寿也端赖云烟供养之所赐。古人的这一论断,倒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命题。
现代人生活在都市里,生活便捷,节奏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人也快速地离开山林,走进城市。由此,人们也快速地远离了山岚云烟。生命需要云烟的供养,可是我们却与山岚云烟渐行渐远,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悖论吗?面对眼前的美景,伸手掠一把飘过阳台的云絮,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山岚云烟对于生命之可贵,却总是用种种理由来延宕着回归自然回归山林的脚步呢?进而言之,人类明明知道山川自然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或缺,为什么却总是用种种理由乃至理论,来论证戕害自然破坏山川阻断山岚云烟生于山林的所谓合理性呢?难道现代化与自然山川云烟山岚真是一对不可共处的天敌吗?
每思至此,我的心情就会骤然变得阴晦而沉重,似乎面前这取之无禁的山岚云烟,也变得弥足珍贵了——不是吗,那些已经被砍光了树木,截断了溪流,推平了山头的地方,曾几何时,不是也曾有云烟升起吗?如今,云烟安在?山岚安在?玉带缠腰安在哉?
夜幕渐沉,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云间洒落下来,温柔而细腻。仰头望去,原本近在咫尺的对面山头,不知何时已被厚厚的云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天地间已是一片浑然了。
(2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