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j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基于自己19岁的亲生经历写成,是川端青春文学的杰作。本论文以《伊豆舞女》为中心,从‘我’与熏子初见、倾心、离别三个阶段出发,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川端康成早期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人生经历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早期作品以社会下层女性为中心,描写她们的纯洁内心与不幸的遭遇。童年经历亲人离世(3岁丧父,4岁丧母,8岁、11岁、16岁祖母、姐姐和祖父相继去世)造成了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性格古怪,冷漠,自私,不善于与人交流,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
  《伊豆舞女》描写了一个为排遣内心忧郁和苦闷的高二学生,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并对小舞娘‘熏子’产生了若即若离,似爱非爱的情感以及最后无奈的离别的故事。
  一、《伊豆舞女》体现的爱情的美与悲
  《伊豆舞女》描写了一段青年男女似爱非爱,纯洁的爱情故事。本应该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最终也走向离别。
  (一)初见的美与悲
  途中初见两人并没有交流。但川端康成的心里很期待有下次再见。所以茶室的再次相遇使川端康成紧张不已。面对而坐,被熏子给自己这样一个陌生人让坐垫的善良行为而感动。虽然对熏子有好感,但由于川端康成的经历中缺少关爱,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只能把这份好感埋藏在心底。
  (二)倾心的美与悲
  舞娘,当时社会最底层的职业,与川端康成的学生身份格格不入。地位的悬殊也为两人悲剧的爱情埋下伏笔。熏子与川端康成下棋,并被熏子认真下棋的样子所吸引,心也有所悸动。熏子尚幼,川端康成担心她遭到其他的男人欺辱而彻夜难眠。但孤儿根性的他知道,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所以他只能用洗凉水澡的方式然让自己冷静,缓解想去找熏子的冲动。当熏子毫无顾忌地赤裸着身体从温泉中跑出来向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川端康成对眼前的美丽少女没有一丝亵渎,而是羡慕她的自由。
  (三)离别的美与悲
  川端康成因旅费不足要早些离开,但想到与熏子的分离,从心底悠然升起一丝落寞。熏子出现在离别的码头,但两人竟也没有说一句告别。或许他们的心里都明白:即使我们之间萌生了爱情,但不会在一起,那不告别是不是就可以留一些期许,期待未来还有机会再见。分别后的川端康成再度陷入了孤独,但此时作者的孤儿根性早已被清纯的熏子所感化。两人的爱情相见于伊豆,相忘于伊豆。
  二、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若即若離,似爱非爱,欲说还休的含蓄爱情在《伊豆舞女》中表现地淋漓尽致。造成川端康成这样的爱情观主要有两个方面:家庭和恋爱。
  (一)家庭的影响
  童年的不幸遭遇给川端康成的性格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孤儿根性。川端康成自幼双亲离世,8岁、11岁、16岁祖母、姐姐和祖父相继去世,至此川端康成变成真正的孤儿,开始寄宿的生活。从小缺少关爱,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交流,去表达爱。在这样的环境下,川端康成渐渐陷入孤独与恐惧之中。性格上自私,冷漠,惧怕别人的恩惠。缺少安全感的川端康成从心底里渴望一份关爱,但害怕分离的他宁愿将感情埋藏在心底,也不愿说出来。他害怕分离,怕自己再次陷入孤独。
  2.恋慕母性。川端康成从小在没有女性气氛的环境中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很少与女性的接触,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孩子交流,即使对女孩子有好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但19岁处于青春期的川端康成心中又渴望一份爱情,希望得到关爱。
  (二)恋爱的影响
  爱情的过程都是幸福的,不论结局的好坏。川端康成青年时期的爱情一方面弥补了他心灵上爱的空缺,但同时也给他带来的巨大的伤害。
  1.同性之恋。川端康成的初恋是和他同一宿舍的男性朋友清野。清野是一位年纪比川端康成年下,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温柔与腼腆的美少年。或许同性之间更容易相处,与清野相恋,川端康成间接地从清野身上得到了他追求已久的关爱。川端康成在回忆这段爱情的时候曾写道“我被这样的爱温暖,净化,救赎。我觉得清野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少年。大概到我50岁的时候都不会再遇到这样的爱情吧”。但这段爱情无疾而终。
  2.和初代的恋爱。川端康成在23岁的时候,遇到了16岁的初代——一位出生在杂役家庭中,仅受过3年教育的茶店的店员。川端康成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与初代结婚,并获得初代父亲的同意。本应圆满的结局却被初代一封不能结婚的信件打破。婚姻的悲惨结局在川端康成的心里烙上了一个无法修饰的伤痕。从这以后,川端康成拒绝感情交流,甚至抗拒带有爱情的生活。
  三、结尾
  小说展现了清纯的爱情,悲哀的命运和残酷的结局。爱情本来就是美好的,但是在川端康成的世界里,爱情是近了怕受伤,远了又渴望的若即若离的状态。但也只有维持这样一种状态,川端康成才会觉得安心。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M].講談社,1991,6.
  [2]川端文学研究会.傷魂の青春[M].教育出版センター昭和五十一年八月.
  [3]川端康成全集第14巻 独影自命·続落花流水[M].新潮社,1970.
  [4]高慧勤.川端康成十卷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5]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其他文献
摘要: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ナップ)解散后,受准战时体制的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放弃了理想。发出转向声明的作家向往由于拒绝转向而持续狱中生活的同志,开始了以私小说风的形式把自己的体验和自己转向的苦恼写入作品之中的所谓转向文学。这些转向作家中岛木健作是十分特别的存在。  关键词:岛木健作;生活的探求;转向  一、转向文学  1931年,分散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为了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由藏原惟
期刊
作为一部美国内战时期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飘》这一小说作品对主人公郝思嘉追求爱情、事业、金钱的描述中渗入了很多女性主义思想,这些女性主义思想较好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不满,而在笔者对这一作品的阅读中,同样深深体会到了郝思嘉身上所蕴含的浓浓女性主义思想,所以我认为想要真正理解小说《飘》的内涵,就必须明晰小说《飘》中渗透的女性主义思想。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说《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笔者特意对
期刊
作家秦岭的乡村题材小说,总能让读者在现实与历史的相互关照中获得对中国乡村的纵深认知和广角观察,这是他与某些作家“快餐式”反映乡村现实的明显不同。他的中篇近作《借命时代的家乡》(《中国作家》2014年第12期)以西部干旱的“家乡”为背景,让“借命”叙事环绕在历史阵痛和时代变革之间,一幅别开生面的农村世相风俗画顿时展现开来,再度给予我们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和对乡村社会的深深思索。  借命,曾经是中国农村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述视角及人物形象的角度重新分析了《祝福》的意蕴:作者用叙述视角完成了对回乡新知识分子的批判,他们囿于现状,完成不了妇女解放的重任;用人物形象昭示了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广大妇女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顽固而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衡的。  关键词:祝福;叙述视角;人物形象  《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为旁观者的“我”见证了祥林嫂丧夫后被转卖另嫁又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在小说中“我
期刊
摘要:“艺术时空”何为?简言之,“艺术时空”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相互摩荡更迭,使得时空变幻,忽今忽昨,一此一彼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典范。笔者以为如此之手法是诗人有意布下的一张有力的网,一张一弛,紧紧地网住读者的神思,网住读者的情感。  在千百年的诗海中,将笔者紧紧网住的便是张耒的一首《初见嵩山》。此诗结构颇有些灵动通透之感。虽是开门见“山”,可此山非入云之山,而是诗人入怀之山。寥寥几笔中,一虚一实间,
期刊
摘要:《大卫,不可以》是一本风靡世界近二十年的经典儿童绘本。因为书中描写了大卫各种令大人抓狂的叛逆行径,所以常让成年人不知该不该、该如何给孩子讲述这本绘本。本文从文本解读和绘本讲述技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得出《大卫,不可以》是一本符合儿童心理、能够帮助儿童释放内心压力、建立安全感的好绘本的答案。  关键词:绘本解读;讲故事技巧;儿童心理  《大卫,不可以》是一本让家长有些害怕去触碰的书,因为作品中
期刊
摘要:诗人排序问题体现出选诗者张为在诗歌方面的审美观念和个人独特的选诗标准,然而从文本本身来看,张为的诗人排序并不一定合理。本文以广大教化派为例,从张为个人审美倾向和所选诗人的诗歌质量两方面来详细分析存疑最大的杨乘、张祜、羊士谔、元稹排序问题。  关键词:《诗人主客图》;广大教化派;诗人排序;存疑  张为生于唐末,生平事迹不可考。可从其诗歌创作中去揣摩其诗歌思想,进而体会其诗歌审美倾向。从《全唐诗
期刊
摘要: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收入了不少记游散文,真实记录了他行走之旅的见闻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记游散文鲜少描写远离尘嚣的原生大自然,关注的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点,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个性感悟和思索,体现出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游记;散文;行走;文化;历史  贵州青年作家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集子一共八辑,内容题材丰富,有抒写乡情的,有怀人记事的,有
期刊
摘要:以王国维提出的“词以境界为上”这一评词标准作为探讨对象,从何谓“有境界”、“有境界”之必需、词之“境界”深浅、“境界”之独异四个方面,探求境界之妙处。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高格;标准  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就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全书最核心的理论观点:“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里的“格”,指的是标格或等次。王国维的话说明,有境界才能产生
期刊
一部优秀的外文作品需要的不只是其本身的优秀,还有译者的优秀,基于这两点,很难找出好的哲学家传记,而《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则满足了以上两点。对于维特根斯坦生平的最翔实、最深刻的解读与王宇光极为漂亮流畅传神的翻译构成了本书。  从副标题“天才之为责任”的翻译就已经让人赞叹不已。“The duty of genius”直译应为天才的责任,但是却译为作为天才的责任。因为本书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正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