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聪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幼儿园上中班。最近半年来,他老是说心窝处隐痛,在饥饿时疼痛较明显,吃饭后腹痛缓解,有时还吐酸口水,家长一直没在意。昨天,聪聪从幼儿园回家后又喊肚子(上腹)疼痛,并且解了一次大便,是黑色的量较多。利用周末放假,聪聪父母带他到市儿童医院就诊,儿科王医生仔细询问了病史,结合腹部检查,怀疑他患上胃病,要他去作胃镜检查。聪聪妈觉得孩子还小怎会患胃病?同时又担心插胃管会让孩子受不了。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聪聪顺利地作了纤维胃镜检查,结果证实为胃溃疡。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抗酸解痉治疗,聪聪腹痛等症状就消失了。
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
近几年,北京市儿童医院对1200例2~14岁儿童进行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简称胃镜)检查,结果表明胃病(包括各种胃炎或溃疡)的枪出率为84.3%,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最高,可见胃病已成为儿童的常见病,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知道,消化系统是食物和水分通向机体的通路,小儿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它受到各种损伤的机会更多而易致“胃”病。
三大原因引起儿童胃病多发
食物
牛奶
据国内统计,健康儿童中有3%~7%对牛奶过敏。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可透过胃肠上皮细胞,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本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全部或部分以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拉稀水便、肠胀气、肠痉挛或腹痛、慢性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胃出血,表现呕吐咖啡样物质或排出柏油样大便。
专家建议:对牛奶过敏婴儿的最佳喂养方法是单纯母乳喂养,延迟添加辅食。对人工喂养婴儿,推荐选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用豆奶粉喂养。
“上火”食物
有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吃“上火”食物(如油炸小干鱼、干豆腐块、红烧食物、油条或油饼、花生酱或辛辣之品等)。殊不知,长期服用这些食物会伤害孩子的胃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主要症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呕吐、腹泻等。
专家建议: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礼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平时尽量少给孩子购买“上火”食物,学龄前儿童少吃带果壳的食物(如炒瓜子或花生等),鼓励孩子多吃疏菜和水果。在炎热季节,可给孩子喂些绿豆汁或绿豆稀饭、鲜橙多饮料,给年长儿适当吃些冷饮,但不让孩子猛喝冷饮。此外,服些清热降火、补脾养胃的中成药或煎药如夏桑菊冲剂、荷叶、紫苏、荸荠等。
二、疾病
急性或慢性胃炎
在老百姓印象中,小儿腹痛多数与肠蛔虫有关。事实上,儿童再发性腹痛大约85%是由胃肠疾病引起的。肠蛔病只占极少数(不到5%)。现已证实,引起小儿急慢性胃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本病患儿主要症状有上腹部(肚脐眼上方或周围)疼痛,每次痛上一会儿,可自行缓解。反复出现再发性腹痛为本病特征。
专家建议:对再发性腹痛惠儿,有条件者应上正规医院作电子纤维胃镜检查以确诊是否为小儿慢性胃炎。一旦诊断明确,需要接受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服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经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在短期内减轻,数月后腹痛逐渐消失。
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共同特点是潜伏期短,集体发病,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加肚子痛”,多见于夏秋季。如不及时诊治或误诊,可导致病情快速恶化进而危及生命。
专家建议:本病惠儿应及时上医院治疗。家长应注意不让孩子吃病死的禽、畜肉及腐败变质的食物,对可疑食物要充分加热,彻底烧熟。
药物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生病,而疾病的治疗需要使用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如红霉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激素如泼尼松等。患儿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反酸、久服可诱发胃出血,少数病人可伴有腹泻。
专家建议:孩子生病用药时应尽可能选择对胃影响很小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加些护胃的食物和中西药,以减少胃黏膜损伤,避免发生糜烂、溃疡和出血。
学龄前儿童如有下列临床症状需要作胃镜检查:
(1)与饮食有关的反复呕吐、嗳气、反酸、腹胀;
(2)反复腹痛,定位不确切,可局限于心窝部,也可见于肚脐眼周围,呈间隙性,腹痛无规律性,可发生于夜间和清晨,但无肠道寄生虫感染史;
(3)原因不明的呕血或拉黑便,大便隐血检验多次呈现阳性结果;
(4)具有胃病家族史,孩子病程在5个月以上,伴有面黄、消瘦、贫血和上腹痛等症状。
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
近几年,北京市儿童医院对1200例2~14岁儿童进行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简称胃镜)检查,结果表明胃病(包括各种胃炎或溃疡)的枪出率为84.3%,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最高,可见胃病已成为儿童的常见病,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知道,消化系统是食物和水分通向机体的通路,小儿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它受到各种损伤的机会更多而易致“胃”病。
三大原因引起儿童胃病多发
食物
牛奶
据国内统计,健康儿童中有3%~7%对牛奶过敏。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可透过胃肠上皮细胞,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本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全部或部分以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拉稀水便、肠胀气、肠痉挛或腹痛、慢性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胃出血,表现呕吐咖啡样物质或排出柏油样大便。
专家建议:对牛奶过敏婴儿的最佳喂养方法是单纯母乳喂养,延迟添加辅食。对人工喂养婴儿,推荐选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用豆奶粉喂养。
“上火”食物
有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吃“上火”食物(如油炸小干鱼、干豆腐块、红烧食物、油条或油饼、花生酱或辛辣之品等)。殊不知,长期服用这些食物会伤害孩子的胃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主要症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呕吐、腹泻等。
专家建议: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礼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平时尽量少给孩子购买“上火”食物,学龄前儿童少吃带果壳的食物(如炒瓜子或花生等),鼓励孩子多吃疏菜和水果。在炎热季节,可给孩子喂些绿豆汁或绿豆稀饭、鲜橙多饮料,给年长儿适当吃些冷饮,但不让孩子猛喝冷饮。此外,服些清热降火、补脾养胃的中成药或煎药如夏桑菊冲剂、荷叶、紫苏、荸荠等。
二、疾病
急性或慢性胃炎
在老百姓印象中,小儿腹痛多数与肠蛔虫有关。事实上,儿童再发性腹痛大约85%是由胃肠疾病引起的。肠蛔病只占极少数(不到5%)。现已证实,引起小儿急慢性胃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本病患儿主要症状有上腹部(肚脐眼上方或周围)疼痛,每次痛上一会儿,可自行缓解。反复出现再发性腹痛为本病特征。
专家建议:对再发性腹痛惠儿,有条件者应上正规医院作电子纤维胃镜检查以确诊是否为小儿慢性胃炎。一旦诊断明确,需要接受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服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经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在短期内减轻,数月后腹痛逐渐消失。
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共同特点是潜伏期短,集体发病,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加肚子痛”,多见于夏秋季。如不及时诊治或误诊,可导致病情快速恶化进而危及生命。
专家建议:本病惠儿应及时上医院治疗。家长应注意不让孩子吃病死的禽、畜肉及腐败变质的食物,对可疑食物要充分加热,彻底烧熟。
药物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生病,而疾病的治疗需要使用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如红霉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激素如泼尼松等。患儿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反酸、久服可诱发胃出血,少数病人可伴有腹泻。
专家建议:孩子生病用药时应尽可能选择对胃影响很小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加些护胃的食物和中西药,以减少胃黏膜损伤,避免发生糜烂、溃疡和出血。
学龄前儿童如有下列临床症状需要作胃镜检查:
(1)与饮食有关的反复呕吐、嗳气、反酸、腹胀;
(2)反复腹痛,定位不确切,可局限于心窝部,也可见于肚脐眼周围,呈间隙性,腹痛无规律性,可发生于夜间和清晨,但无肠道寄生虫感染史;
(3)原因不明的呕血或拉黑便,大便隐血检验多次呈现阳性结果;
(4)具有胃病家族史,孩子病程在5个月以上,伴有面黄、消瘦、贫血和上腹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