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活动教学法”的内涵、基本理念和活动方式,接着分析了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特点,最后介绍了如何将活动教学法应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关键词 活动教学法 导游基础知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活动教学法的内涵、基本理念及活动方式
1.1 内涵
活动教学法是建立在“活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任务尽可能是真实的。即使是创设的模拟情境,也要尽可能逼真,所谓“交际仿真”、“情境逼真”、“游戏当真”。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习者的动机、兴趣,与传统课堂上种种孤立的认知学习和单一的无实际意义的技能训练是不同的。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团队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独立思考,遇事有主见;自我调节,按自己的计划、意图展开活动。同时还要强调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合作与竞争、交流与分享。活动教学法中的人际互动包括同伴互动与师生互动。
1.2 基本理念
活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课程内容要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心灵、经验、文化,强调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实践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乐于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活动教学法的主体,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生”为中心。学生除了从教师讲授中静态地学习课程知识外,更强调学生要从自己实践角度动态地学习经验。
1.3 活动方式
常见的活动教学方式有通过学生做、看、走、写、演、比、玩、仿、讲、编、动、修、画、辩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活动教学法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教学模式也灵活多样。常见的有解决问题式、研讨课题式、辩论话题式、表达主题式、互动游戏式、鉴赏文书式、搜寻网络式、实践操作式、欣赏影视式、浏览书报式、创作专题式、浏览景观式、创设情境式等。上述的活动方式和教学模式为我们从事活动式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宽,涉及领域广
这门课程的内容繁多,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年节和民俗知识、自然景观知识、宗教知识、古代建筑知识、古典园林知识、饮食文化知识、旅游文学知识、风物特产知识等,在每一个知识面中又有若干个知识点,可以说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其内容复杂,知识琐碎,学生常常陷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形成疲劳记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喜欢新鲜,追求个性,不要雷同,这种性格特点与基础知识的单调性记忆相矛盾。
2.2 该课程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学生今后要想从事导游工作,也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从历年的通过率来看,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以笔者所在江苏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不超过30%。另外,各省考试还补充了一部分省内的旅游景点知识,这无形中又加大了考试的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又要顾及到考证和实际运用的需要。
2.3 课程部分内容抽象晦涩,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不仅知识面宽,而且有一定深度,对于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来说,书本中的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记忆的,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时,学生可能没有见过或没有注意过须弥座、斗拱、彩画及各种屋顶(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屋顶形式),所以对这些古建筑知识就不易理解,很可能就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再如讲到佛教知识时,其中佛教供奉的对象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每年考证必考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对佛教缺乏深入理解,平时即使去佛教寺庙也很少关心佛教供奉的对象有哪些,对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神也缺少相关认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就显得非常抽象,难于掌握。
3 活动教学法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的应用
3.1 拟定主题,确定方案
教学主题是一个章节、一个教学模块甚至一堂课的核心特征,它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一旦教师心中对教学主题有了科学、合理的定位,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有了“主心骨”,课也有了“灵气”,比之无主题的课或者教师心中无主题,显然这样的课堂因为被赋予了内在的“神韵”,就必定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本身涉及面广、知识内容琐碎,有必要将目前现有的章节题目进行适当提炼和包装,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概述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中国历史常识知多少”,将主题设定为疑问式。疑问是创新的起点,疑问是思维的火花,疑问是进步的阶梯,疑问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此类疑问式的主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如讲到中国的宗教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宗教离我们有多远”。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一种表达方式。只要人类尚需要维系人性的存在,只要人类还有情感追求,它就会超越有限肉体的存在去追寻人生无限的意义。这种主题的确定可以让学生理解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各种不同宗教的教义、经典、礼仪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样就把神秘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讲到中国古典园林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等等。
在给每一教学内容拟定好主题后,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实施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师实施授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质量。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可能会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章“屋顶形式”这部分内容时,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种屋顶的PPT汇报,屋顶形式抽签决定,内容包括这种屋顶的概念描述、等级介绍、图片展示、典型建筑和模拟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案设计可以把教师从完全的唱“独角戏”的角色解放出来,尽情地演绎“大合唱”。再如讲到江苏区域旅游资源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籍贯进行分组比赛讲解,主要包括城市概况和经典的景点景区两大内容,采取灵活的淘汰赛制,最后根据比赛结果和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心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又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入到比赛中,学生通过比赛积累了很多的课本内和课外知识,这不仅对考导游证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也为将来学生从事导游工作积累了许多专业知识。 3.2 自主活动,获取新知
此环节是活动教学法的核心,能否取得成绩主要看这一阶段的效果。老师在这一环节只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组织,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获取新知。因为在新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代替不了数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自主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更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在讲到江苏常州地方风物特产知识时,教师在安排好学习任务后,将学生分成梳篦组、留青竹刻组、乱针绣组,分别对这些地方工艺美术品进行调研,了解其历史、手工艺流程、材质、物品特征和用途、市场行情、销售情况、代表人物等。通过学生自己对常州地方的风物特产进行实地调研,除了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能够获得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在调研的同时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并做相关记录,拍摄图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自己组织,自主活动,遇到问题,基本是自己想办法现场解决,在调研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一手资料,享受到在获得知识后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组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等活动完成之后,可以在全班进行分组交流和学习,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3.3 评价反馈,总结升华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每堂课教师都要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以补充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题。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对前面活动教学成效的检验,总结活动教学的过程、成绩、不足、感悟、体会等。第一,对每位参与活动教学的同学要求他们写出活动的体会、感悟、总结、收获,尤其是对课程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帮助作用,对考证的实际意义。第二,老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商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第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的良好表现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比如就前面“学生自主调研常州风物特产”的调研活动,有学生就提出了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国庆小长假等回家机会,对各自所在家乡的风物特产进行调研,回校后进行汇报分享,这样可以轻松地将调研到的材料与课本知识无缝衔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同学说可以将这些风物特产内容和中国的年节和民俗这章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还有同学说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导游服务技能”中的“如何向客人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产”进行互通学习。教师对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给予了评价和肯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欢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 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2] 刘峰.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3] 祁向文.高职导游专业知识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1).
[4] 邱海蓉.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关键词 活动教学法 导游基础知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活动教学法的内涵、基本理念及活动方式
1.1 内涵
活动教学法是建立在“活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任务尽可能是真实的。即使是创设的模拟情境,也要尽可能逼真,所谓“交际仿真”、“情境逼真”、“游戏当真”。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习者的动机、兴趣,与传统课堂上种种孤立的认知学习和单一的无实际意义的技能训练是不同的。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团队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独立思考,遇事有主见;自我调节,按自己的计划、意图展开活动。同时还要强调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合作与竞争、交流与分享。活动教学法中的人际互动包括同伴互动与师生互动。
1.2 基本理念
活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课程内容要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心灵、经验、文化,强调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实践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乐于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活动教学法的主体,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生”为中心。学生除了从教师讲授中静态地学习课程知识外,更强调学生要从自己实践角度动态地学习经验。
1.3 活动方式
常见的活动教学方式有通过学生做、看、走、写、演、比、玩、仿、讲、编、动、修、画、辩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活动教学法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教学模式也灵活多样。常见的有解决问题式、研讨课题式、辩论话题式、表达主题式、互动游戏式、鉴赏文书式、搜寻网络式、实践操作式、欣赏影视式、浏览书报式、创作专题式、浏览景观式、创设情境式等。上述的活动方式和教学模式为我们从事活动式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宽,涉及领域广
这门课程的内容繁多,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年节和民俗知识、自然景观知识、宗教知识、古代建筑知识、古典园林知识、饮食文化知识、旅游文学知识、风物特产知识等,在每一个知识面中又有若干个知识点,可以说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其内容复杂,知识琐碎,学生常常陷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形成疲劳记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喜欢新鲜,追求个性,不要雷同,这种性格特点与基础知识的单调性记忆相矛盾。
2.2 该课程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学生今后要想从事导游工作,也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从历年的通过率来看,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以笔者所在江苏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不超过30%。另外,各省考试还补充了一部分省内的旅游景点知识,这无形中又加大了考试的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又要顾及到考证和实际运用的需要。
2.3 课程部分内容抽象晦涩,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不仅知识面宽,而且有一定深度,对于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来说,书本中的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记忆的,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时,学生可能没有见过或没有注意过须弥座、斗拱、彩画及各种屋顶(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屋顶形式),所以对这些古建筑知识就不易理解,很可能就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再如讲到佛教知识时,其中佛教供奉的对象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每年考证必考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对佛教缺乏深入理解,平时即使去佛教寺庙也很少关心佛教供奉的对象有哪些,对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神也缺少相关认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就显得非常抽象,难于掌握。
3 活动教学法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的应用
3.1 拟定主题,确定方案
教学主题是一个章节、一个教学模块甚至一堂课的核心特征,它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一旦教师心中对教学主题有了科学、合理的定位,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有了“主心骨”,课也有了“灵气”,比之无主题的课或者教师心中无主题,显然这样的课堂因为被赋予了内在的“神韵”,就必定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本身涉及面广、知识内容琐碎,有必要将目前现有的章节题目进行适当提炼和包装,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概述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中国历史常识知多少”,将主题设定为疑问式。疑问是创新的起点,疑问是思维的火花,疑问是进步的阶梯,疑问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此类疑问式的主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如讲到中国的宗教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宗教离我们有多远”。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一种表达方式。只要人类尚需要维系人性的存在,只要人类还有情感追求,它就会超越有限肉体的存在去追寻人生无限的意义。这种主题的确定可以让学生理解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各种不同宗教的教义、经典、礼仪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样就把神秘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讲到中国古典园林这章内容时,可以确定主题为“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等等。
在给每一教学内容拟定好主题后,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实施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师实施授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质量。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可能会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章“屋顶形式”这部分内容时,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种屋顶的PPT汇报,屋顶形式抽签决定,内容包括这种屋顶的概念描述、等级介绍、图片展示、典型建筑和模拟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案设计可以把教师从完全的唱“独角戏”的角色解放出来,尽情地演绎“大合唱”。再如讲到江苏区域旅游资源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籍贯进行分组比赛讲解,主要包括城市概况和经典的景点景区两大内容,采取灵活的淘汰赛制,最后根据比赛结果和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心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又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入到比赛中,学生通过比赛积累了很多的课本内和课外知识,这不仅对考导游证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也为将来学生从事导游工作积累了许多专业知识。 3.2 自主活动,获取新知
此环节是活动教学法的核心,能否取得成绩主要看这一阶段的效果。老师在这一环节只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组织,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获取新知。因为在新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代替不了数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自主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更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在讲到江苏常州地方风物特产知识时,教师在安排好学习任务后,将学生分成梳篦组、留青竹刻组、乱针绣组,分别对这些地方工艺美术品进行调研,了解其历史、手工艺流程、材质、物品特征和用途、市场行情、销售情况、代表人物等。通过学生自己对常州地方的风物特产进行实地调研,除了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能够获得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在调研的同时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并做相关记录,拍摄图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自己组织,自主活动,遇到问题,基本是自己想办法现场解决,在调研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一手资料,享受到在获得知识后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组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等活动完成之后,可以在全班进行分组交流和学习,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3.3 评价反馈,总结升华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每堂课教师都要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以补充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题。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对前面活动教学成效的检验,总结活动教学的过程、成绩、不足、感悟、体会等。第一,对每位参与活动教学的同学要求他们写出活动的体会、感悟、总结、收获,尤其是对课程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帮助作用,对考证的实际意义。第二,老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商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第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的良好表现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比如就前面“学生自主调研常州风物特产”的调研活动,有学生就提出了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国庆小长假等回家机会,对各自所在家乡的风物特产进行调研,回校后进行汇报分享,这样可以轻松地将调研到的材料与课本知识无缝衔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同学说可以将这些风物特产内容和中国的年节和民俗这章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还有同学说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导游服务技能”中的“如何向客人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产”进行互通学习。教师对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给予了评价和肯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欢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 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2] 刘峰.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3] 祁向文.高职导游专业知识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1).
[4] 邱海蓉.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