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位看官,2011年春节过完,用工荒又浩浩荡荡地卷土重来了!这一次的用工荒开始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蔓延。要解决这个顽疾,需要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不过,老李我听说,以娃哈哈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却根本不担心这个难题。为啥?咱们且听嘉宾分解!
安居方能乐业
春天里的用工荒,成了前段时间的流行语。近几年来,这用工荒是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今年的用工荒已经由最初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了。各路专家又有了表演的机会,八仙过海是各自献策。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升级或转型,都是政府和企业要做的,对职工来说,能把钱挣到口袋里才是硬道理。
有看官可能会说了,现在各地企业都在上调工资,职工怎么还不满足呢?看官且慢,要知道工资虽然略有增长,可物价也是直线攀升啊,兜里揣100元钱进超市根本不禁花。特别是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抑制房价之后,房租费也水涨船高,住房的成本不容小视。
换句话说,要想让打工者在某地安心工作,不再悄然离去,首先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安居,方能乐业,安居是安心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前提。
可对进城打工者来说,安居说着容易,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以目前如此坚挺的房价和有限的打工收入,能租个房子住就很不错了。所以,不少打工者一旦到了适婚年龄,只能辞去工作回老家结婚、生子。还有一些人则选择放弃大城市,回到县城或离家近的小城市务工。过高的生活成本,成为造成企业用工荒的隐性原因。
列位,您先别着急上火,其实也有处惊不变的企业,比如说娃哈哈。因为它有廉租房。
范青云是娃哈哈海宁基地爽歪歪生产线的车间主任。他来自浙江衢州农村,1999年进入娃哈哈工作。最早住在企业单身宿舍的他,也曾经为结婚买房闹心发愁。2006年,娃哈哈在海宁开建廉租房。每套房子的面积在70-90平米之间,装修后月租金约200元。范青云很顺利地申请到一套85平方米的廉租房,然后结了婚,生了孩子,加了工资,升了职,买了车子……
真是羡煞旁人呐!
不是个案
范青云的美事,在娃哈哈可不是个案。
据报道,截至2010年娃哈哈已经在海宁和重庆为青年职工分出1300多套廉租房。因为替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些打工者能静下心来安心工作,最长的已经在娃哈哈打拼17年。而尝到甜头的企业也表示:以后只要有地,就为职工建造廉租房。
列位看官,这种好事在全国也不是娃哈哈独有。在湖南省,2005年泰格林纸集团首开先河自建4栋廉租房,受到职工交口称赞;在宁波市北仑区,2007年有接近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都陆续建起了自己的廉租房;在广东省,长丰汽车公司惠州基地盖起了3栋集资房;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过完年后透露,将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土地为职工建保障性住房……
事情没有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有不少企业家也站出来为推动此事大声疾呼。2011年的“两会”结束后,“多位企业家建议企业自建廉租房”成为众多媒体的头条新闻: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继去年的提议,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支持企业自建职工廉租房;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九惠制药公司董事长黄辉球更进一步,建议在《住房保障法》中,写入支持企业自建廉租房的条款。
而签名表示支持这一提议的,包括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总裁董明珠,TCL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广州港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洪先等15名全国人大代表。
其实,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他们之所以这么明白事理,是因为多年的招工经验让他们明白:只有给打工者城市居民的待遇,比如住房、子女就学,才能留住人才。在高房价的现实中,很多普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而政府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限价房,却限制本地户籍,非本地户籍的打工者只能用脚投票,逃离城市。
企业自建廉租房,大有可为!
公平先行
说到这里,有看官说不定会拍案而起:企业自建廉租房,是不是在变相搞福利分房?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您且往下听。没错,现在是有些企业打着自建房的招牌,变相福利分房。其实,这种漏洞可以在政策上予以规避。比如,应适当允许企业自建廉租房或周转住房,但产权不得转让。一旦职工自己买房后,廉租房收回进行二次招租。国家发改委专家刘会勇就公开支持这一提议,认为这不但能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市场居高不下的房价,将使全社会受益。
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起廉租房。按相关政策,要想自建房企业必须有地,这是个前提。在我看来,娃哈哈等企业之所以能先走一步,正是因为他们手中都握着老厂区或历史遗留地块。相关部门为了盘活这些土地,才会允许考虑将此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结合起来。
问题来了——很多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并没有多余的存地,而且一旦国家放宽政策,国有企业肯定比民营企业会有更大优势拿到地,公平问题也需提前考虑。
在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其中公租房近220万套。为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住建部提出三种公租房建设模式:第一种,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第二种,政府出土,企业出钱,建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第三种模式,政府出地,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市场方式拿土地,然后建设公租房。
毫无疑问,住建部的第二和第三种模式恰好解决了前面提到的公平问题。政府出地,企业建房,省去了大笔土地出让金;建公租房或廉租房,不涉及产权,分配起来也相对容易。
列位看官,一切楼市的神马繁荣其实都是浮云,让居者有其屋才是商品房市场的基础和目标。希望这一天快快到来! W
绘图 / 贾强
责编/马征
mazheng_83@163.com
安居方能乐业
春天里的用工荒,成了前段时间的流行语。近几年来,这用工荒是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今年的用工荒已经由最初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了。各路专家又有了表演的机会,八仙过海是各自献策。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升级或转型,都是政府和企业要做的,对职工来说,能把钱挣到口袋里才是硬道理。
有看官可能会说了,现在各地企业都在上调工资,职工怎么还不满足呢?看官且慢,要知道工资虽然略有增长,可物价也是直线攀升啊,兜里揣100元钱进超市根本不禁花。特别是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抑制房价之后,房租费也水涨船高,住房的成本不容小视。
换句话说,要想让打工者在某地安心工作,不再悄然离去,首先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安居,方能乐业,安居是安心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前提。
可对进城打工者来说,安居说着容易,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以目前如此坚挺的房价和有限的打工收入,能租个房子住就很不错了。所以,不少打工者一旦到了适婚年龄,只能辞去工作回老家结婚、生子。还有一些人则选择放弃大城市,回到县城或离家近的小城市务工。过高的生活成本,成为造成企业用工荒的隐性原因。
列位,您先别着急上火,其实也有处惊不变的企业,比如说娃哈哈。因为它有廉租房。
范青云是娃哈哈海宁基地爽歪歪生产线的车间主任。他来自浙江衢州农村,1999年进入娃哈哈工作。最早住在企业单身宿舍的他,也曾经为结婚买房闹心发愁。2006年,娃哈哈在海宁开建廉租房。每套房子的面积在70-90平米之间,装修后月租金约200元。范青云很顺利地申请到一套85平方米的廉租房,然后结了婚,生了孩子,加了工资,升了职,买了车子……
真是羡煞旁人呐!
不是个案
范青云的美事,在娃哈哈可不是个案。
据报道,截至2010年娃哈哈已经在海宁和重庆为青年职工分出1300多套廉租房。因为替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些打工者能静下心来安心工作,最长的已经在娃哈哈打拼17年。而尝到甜头的企业也表示:以后只要有地,就为职工建造廉租房。
列位看官,这种好事在全国也不是娃哈哈独有。在湖南省,2005年泰格林纸集团首开先河自建4栋廉租房,受到职工交口称赞;在宁波市北仑区,2007年有接近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都陆续建起了自己的廉租房;在广东省,长丰汽车公司惠州基地盖起了3栋集资房;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过完年后透露,将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土地为职工建保障性住房……
事情没有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有不少企业家也站出来为推动此事大声疾呼。2011年的“两会”结束后,“多位企业家建议企业自建廉租房”成为众多媒体的头条新闻: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继去年的提议,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支持企业自建职工廉租房;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九惠制药公司董事长黄辉球更进一步,建议在《住房保障法》中,写入支持企业自建廉租房的条款。
而签名表示支持这一提议的,包括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总裁董明珠,TCL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广州港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洪先等15名全国人大代表。
其实,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他们之所以这么明白事理,是因为多年的招工经验让他们明白:只有给打工者城市居民的待遇,比如住房、子女就学,才能留住人才。在高房价的现实中,很多普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而政府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限价房,却限制本地户籍,非本地户籍的打工者只能用脚投票,逃离城市。
企业自建廉租房,大有可为!
公平先行
说到这里,有看官说不定会拍案而起:企业自建廉租房,是不是在变相搞福利分房?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您且往下听。没错,现在是有些企业打着自建房的招牌,变相福利分房。其实,这种漏洞可以在政策上予以规避。比如,应适当允许企业自建廉租房或周转住房,但产权不得转让。一旦职工自己买房后,廉租房收回进行二次招租。国家发改委专家刘会勇就公开支持这一提议,认为这不但能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市场居高不下的房价,将使全社会受益。
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起廉租房。按相关政策,要想自建房企业必须有地,这是个前提。在我看来,娃哈哈等企业之所以能先走一步,正是因为他们手中都握着老厂区或历史遗留地块。相关部门为了盘活这些土地,才会允许考虑将此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结合起来。
问题来了——很多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并没有多余的存地,而且一旦国家放宽政策,国有企业肯定比民营企业会有更大优势拿到地,公平问题也需提前考虑。
在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其中公租房近220万套。为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住建部提出三种公租房建设模式:第一种,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第二种,政府出土,企业出钱,建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第三种模式,政府出地,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市场方式拿土地,然后建设公租房。
毫无疑问,住建部的第二和第三种模式恰好解决了前面提到的公平问题。政府出地,企业建房,省去了大笔土地出让金;建公租房或廉租房,不涉及产权,分配起来也相对容易。
列位看官,一切楼市的神马繁荣其实都是浮云,让居者有其屋才是商品房市场的基础和目标。希望这一天快快到来! W
绘图 / 贾强
责编/马征
mazheng_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