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确实不知道写什么啊。”学生们总是对我们这样讲,而回想起多年来的写作教学的实践,我们发觉竟无其他,只是特别关注学生写作题材的甄选而已。
关键词:小学;写作;拓展]
现在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内容,学生们有自己的观察、感想和看法吗?是啊,要想写好作文,内容是基础啊。只有老师投之以桃李,学生才会报之以琼瑶。
一、多个命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只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方面,如果照搬课本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习作产生厌恶,写出的文章也肯定枯燥无味,更甭说什么个性了。
又要写动物的文章了。想想上届有些学生看到写这类文题时的痛苦状,我就不寒而栗。是啊,动物是可爱的,但我们的这群孩子,远离了鸡啊、羊啊,最多只看到鱼缸里几条小金鱼的城市孩子,怎么写得出来呢。于是,我就围绕动物,给他们出了三项命题:可以写我喜爱的动物,也可以编以某种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还可以以“我是 (某种动物)”来写一篇拟人、自叙的文章。哈,没想到这一改,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写出来的作文都反映了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
二、发掘生活,让习作真正成为交流桥梁
小学阶段的作文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变成有心人,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到学生的喜好、谈论最多的话题、喜欢参加的活动后,就可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来提取写作话题。
记得有一次,我给大家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最怕写作文》。学生一见此题,个个都会心地笑了。见此情态,我开始有意识地点拨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怕写?怕些什么?有的说,不知道一篇文章究竟要写什么内容;有的说,写几句就没话可写了;有的说,我怕在文中写自己,更怕“解剖”自己,怕人笑我,看不起我;有的說,作文太玄了,不像数学题有例子可以套,作文全要自己“创造”……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道出了他们作文的“难”、“苦”。
又要单元测验了,让他们写什么样的作文呢?对了,学生每天的“早餐现象”不是值得一写吗?正是长身体的时侯,可吃早餐时还要我下任务。是什么原因呢?让他们通过笔写出来不是很好吗?于是我就让学生以“早餐”为话题来练笔。嗨,还真不错,话题一出,学生都埋头疾书起来。瞧,杨光同学写的《不是我们不吃早餐》,光题目就让我忍耐不住看下去了;而翟子佳同学以“辩论”的方式,针对“我们该不该在学校里吃早餐”这一问题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叙述……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我让他们也学着老师,去挖掘、去倾吐自己有想法而还没挖掘的话题,写在作文或日记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作文教学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三、感受体验,实践之后出美文
我当学生时,就怕写景的作文,当老师后,也怕指导写景的文章。下一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处景物”,怎么办?听说我们的市中心公园建设得还不错,何不帯他们去走走?我要求:到时尽情地解放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甚至是心灵,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然后抓住两三处景点按一定的顺序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行了。这一次,学生又伏案疾书了,学生们也显得出奇的主动与乖巧。
是啊,我们的学生在这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里,太少能知道自然景观和生活气息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实他们的生活,可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当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了,我们再进行选材指导,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了。
四、拓宽渠道,书本、影视走入作文更精彩
学生的生活虽则可以在我们的领引、指导下丰富一些,但有时仍不可避免贫乏的现实生活,难以激起学生作文欲望、激情,也难以让学生找到作文素材。而丰富多彩的书本、影视等,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本事,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引发他们思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获得表达的内容。
在时间充裕情况下,我们总喜欢和学生“谈天说地”。比如与他们聊聊《西游记》,理所当然地就要谈论起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谈着谈着,就有学生说,假如真有一个猴哥,他来到了我们今天的21世纪,又会怎么做、怎么想呢?片许沉默后,有学生说,除了他的七十二变化,其他的本事也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了。我微笑着,示意他说下去。学生来劲了:“不是吗,他的顺风耳我们现代人也有啊,那就是我们的手机,他的千里眼嘛,也不过就是我们的视频和望远镜罢了,至于他的翻筋斗嘛,我们坐飞机也是一样啊……”在一番津津乐道后,又有学生提出,假如猴哥在今天还担负着帮唐僧取经的任务,你说他会怎样做?哈,好样的,方法还真多着呢!有的说是坐飞机去取,有的说干脆发个Email或传真什么的。后来又议到猪八戒和唐僧,学生纷纷就“假如我是唐僧”和“猪八戒的后代”等内容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争议着。在这里学生的理是愈说愈足,表达是愈表达愈清晰。学生学了《落花生》后写的《不必都像落花生》,让人感到有时“包装”的重要;而《多学知识绝对只有好处》是孩子们学完《养花》后的随笔;还有《新编小叮当》是几个学生编的课本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以自己熟悉的书本、影视等内容作为写作对象,并倾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可能写出让我们拍案叫绝、最能反映自己情感的作文来。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去发掘和引导发掘作文题材,让学生先做到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让他们展示出成长中的美丽人生。
关键词:小学;写作;拓展]
现在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内容,学生们有自己的观察、感想和看法吗?是啊,要想写好作文,内容是基础啊。只有老师投之以桃李,学生才会报之以琼瑶。
一、多个命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只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方面,如果照搬课本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习作产生厌恶,写出的文章也肯定枯燥无味,更甭说什么个性了。
又要写动物的文章了。想想上届有些学生看到写这类文题时的痛苦状,我就不寒而栗。是啊,动物是可爱的,但我们的这群孩子,远离了鸡啊、羊啊,最多只看到鱼缸里几条小金鱼的城市孩子,怎么写得出来呢。于是,我就围绕动物,给他们出了三项命题:可以写我喜爱的动物,也可以编以某种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还可以以“我是 (某种动物)”来写一篇拟人、自叙的文章。哈,没想到这一改,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写出来的作文都反映了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
二、发掘生活,让习作真正成为交流桥梁
小学阶段的作文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变成有心人,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到学生的喜好、谈论最多的话题、喜欢参加的活动后,就可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来提取写作话题。
记得有一次,我给大家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最怕写作文》。学生一见此题,个个都会心地笑了。见此情态,我开始有意识地点拨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怕写?怕些什么?有的说,不知道一篇文章究竟要写什么内容;有的说,写几句就没话可写了;有的说,我怕在文中写自己,更怕“解剖”自己,怕人笑我,看不起我;有的說,作文太玄了,不像数学题有例子可以套,作文全要自己“创造”……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道出了他们作文的“难”、“苦”。
又要单元测验了,让他们写什么样的作文呢?对了,学生每天的“早餐现象”不是值得一写吗?正是长身体的时侯,可吃早餐时还要我下任务。是什么原因呢?让他们通过笔写出来不是很好吗?于是我就让学生以“早餐”为话题来练笔。嗨,还真不错,话题一出,学生都埋头疾书起来。瞧,杨光同学写的《不是我们不吃早餐》,光题目就让我忍耐不住看下去了;而翟子佳同学以“辩论”的方式,针对“我们该不该在学校里吃早餐”这一问题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叙述……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我让他们也学着老师,去挖掘、去倾吐自己有想法而还没挖掘的话题,写在作文或日记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作文教学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三、感受体验,实践之后出美文
我当学生时,就怕写景的作文,当老师后,也怕指导写景的文章。下一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处景物”,怎么办?听说我们的市中心公园建设得还不错,何不帯他们去走走?我要求:到时尽情地解放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甚至是心灵,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然后抓住两三处景点按一定的顺序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行了。这一次,学生又伏案疾书了,学生们也显得出奇的主动与乖巧。
是啊,我们的学生在这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里,太少能知道自然景观和生活气息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实他们的生活,可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当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了,我们再进行选材指导,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了。
四、拓宽渠道,书本、影视走入作文更精彩
学生的生活虽则可以在我们的领引、指导下丰富一些,但有时仍不可避免贫乏的现实生活,难以激起学生作文欲望、激情,也难以让学生找到作文素材。而丰富多彩的书本、影视等,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本事,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引发他们思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获得表达的内容。
在时间充裕情况下,我们总喜欢和学生“谈天说地”。比如与他们聊聊《西游记》,理所当然地就要谈论起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谈着谈着,就有学生说,假如真有一个猴哥,他来到了我们今天的21世纪,又会怎么做、怎么想呢?片许沉默后,有学生说,除了他的七十二变化,其他的本事也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了。我微笑着,示意他说下去。学生来劲了:“不是吗,他的顺风耳我们现代人也有啊,那就是我们的手机,他的千里眼嘛,也不过就是我们的视频和望远镜罢了,至于他的翻筋斗嘛,我们坐飞机也是一样啊……”在一番津津乐道后,又有学生提出,假如猴哥在今天还担负着帮唐僧取经的任务,你说他会怎样做?哈,好样的,方法还真多着呢!有的说是坐飞机去取,有的说干脆发个Email或传真什么的。后来又议到猪八戒和唐僧,学生纷纷就“假如我是唐僧”和“猪八戒的后代”等内容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争议着。在这里学生的理是愈说愈足,表达是愈表达愈清晰。学生学了《落花生》后写的《不必都像落花生》,让人感到有时“包装”的重要;而《多学知识绝对只有好处》是孩子们学完《养花》后的随笔;还有《新编小叮当》是几个学生编的课本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以自己熟悉的书本、影视等内容作为写作对象,并倾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可能写出让我们拍案叫绝、最能反映自己情感的作文来。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去发掘和引导发掘作文题材,让学生先做到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让他们展示出成长中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