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用人的得与失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由于起自草莽,朱元璋深知笼络人才的重要性,故而创业时期基本可以做到“豁达大度,知人善用”,而且从谏如流,对待东征西讨的武将,平日里更是尊敬有加。史载,每当大将徐达凯旋回师之时,朱元璋都要亲自召见并赐宴,特别是每次见面,朱元璋都亲切地称呼徐达为“布衣兄弟”;大将常遇春在北伐胜利后不幸病逝,消息传来,朱元璋拊膺恸哭,亲自率领大臣从南京出发,直至长江岸边,去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在对待儒士上,朱元璋也颇为礼遇。首次接见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一见面,朱元璋便谦逊地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不仅主动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同时也使读书人感受到了自身在动乱年代的重要。朱元璋深知,采纳儒士正确的建议,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朱元璋曾专门去向儒士朱升问政,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被朱元璋欣然采纳,这对明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件事最能体现出朱元璋豁达的气量。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镇江宁镇,获敌三万六千余人,为了打消降将降卒的疑虑,朱元璋亲自从中挑选了五百名壮士作为自己的亲兵,而且当晚就担任宿卫工作,原来的亲兵卫士则全部调离,那一晚朱元璋鼾声如雷。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生死交到降兵降将手里,更让他们放下疑忌之心的呢?事实胜于雄辩,日后这些人当中有不少都成为朱元璋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士,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大明立国后,由于地位的变化,也出于使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朱元璋开始着手改革吏制,希望从官僚体制上保证各级官员在施展才华的同时,权力又不会过于膨胀,从而产生僭越的野心。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保护人才。
  鉴于五代十国以来,地方藩镇割据使国家动荡不安的历史教训,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取消行中书省,成立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及赋役征收,所领府州县,则由中央六部统管;成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都察院;成立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这样,就把原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藩镇割据的现象。洪武十二年(1379)发生的宰相胡惟庸谋反案,使朱元璋充分认识到宰相的权力过大,已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于是下诏,罢黜中书省。至此,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改变了自汉唐以来“皇权高而虚,相权低而实”的政治格局。为了填补宰相制度废除后的权力真空,朱元璋相应地提高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和地位,使之分掌原中书省和宰相的权力,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使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集权的封建帝王。军政上,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也废除了掌握全国兵权的大都督府,而代之以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这样就有力地防止了个别武将控制军队的恶劣情况发生。
  在改革机构的同时,朱元璋还大力整治贪污腐败,出手极重且毫不留情,洪武一朝,先后两次在全国大规模掀起打击贪污腐败的行动。在朱元璋的铁腕下,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心态,难免会有被冤屈的官员,但对于整治元末以来吏治松弛的现象,还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明初相对清廉的为政之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此,就连后继的《明史》纂修者们,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许多封建王朝的开拓者一样,朱元璋深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开国之初,就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洪武三年(1370),恢复了因战争而停止多年的科举考试,洪武六年(1373),命令全国各地方官吏举荐人才,希望现有的人才能够尽可能地为己所用。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新的人才,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在各地农村设立社学,洪武十五年(1382),将原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成为全国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且还在地方上开设府、州、县各级学校。而对于这些未来的天子门生,朱元璋也给予了特别的优待,成绩优异的,可以直接做官,在学监生还被赋予各项职责,如奉命巡行、监督水利、清丈田亩等,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就能熟悉政事。这样坚持下来,就为朝廷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
  当然,人无完人,朱元璋在用人方面,也有许多失当的地方,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锦衣卫的成立,使特务组织膨胀。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撤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其初衷只不过是用来管理卤簿仪仗和侍卫而已,后来随着朱元璋对功臣宿将的猜忌,锦衣卫的功能被扩大化,承担起侦缉和刑狱的工作,并且有了自己独立的刑讯机构—镇抚司,凡是由皇帝亲自过问的案子,都交由镇抚司来处理,而不必走“三法司”的过场,这在当时叫“诏狱”。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同时,由于朱元璋后代子孙不遗余力地扩大特务组织,先后成立了所谓“东厂”“西厂”,且分别由太监提督,就使整个明王朝笼罩在特务组织的监督之下,达官显贵尚且不保,又谈何百姓?更为关键的是,这给太监干政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渠道,成为有明一代的弊政之一。
  第二,大肆滥杀功臣。朱元璋和许多开国皇帝一样,并没有走出“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怪圈,甚至比他们走得更远。仅胡惟庸谋反案、蓝玉谋反案,涉案人员就达数万人,朱元璋几乎将开国将帅诛杀殆尽。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朱元璋业已扭曲的心态。皇太孙朱允炆生性仁厚,在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后,他已提前成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他对朱元璋近乎疯狂的举动,心有不忍,便委婉地加以劝说。于是朱元璋命人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棒拿到朱允炆面前,让他把木棒拿起来。朱允炆说,这么多刺,怎么拿呀?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棒上的刺全部削掉,说:“现在好拿了吧,我现在干的事,就是替你把朝廷上的刺全部拿掉。”“可是,如果这些刺全部拿掉的话,又如何用它来打击敌人呢?”皇太孙朱允炆的话,一下让朱元璋愣住了。不幸恰恰被言中。朱元璋死后四年,继位的朱允炆就被其叔明成祖朱棣赶下了台,史称“靖难之役”。当时,朱允炆虽掌握全国大部分的地盘及军队,可是却面临着无将可派的窘境。朱元璋如果地下有知,回想自己当初的举措又会有何感想?
  历史如一面镜子,无论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借鉴。
  (选自《领导之友》2014年第3期,荐稿人:易茗)
其他文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主要领导,经常抱怨自己的运气不济,手下几个副职能力不强毛病不少,想用不顺手,想换又换不掉。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些主要领导,不论在哪个单位,都能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副职个个生龙活虎,各自工作有声有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主要领导而言,关键不在于你遇到什么样的副职,而在于你如何用好副职。  广西曾报道这样一件事:由于追逃、收枪、强制戒毒、治安案件、拘留等主要指标完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秘书,要想尽快成熟起来,那就要注意如下幾个事项:  首先,对于刚刚走上职场的年轻秘书来说,一定要有好的工作态度,要能主动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一般来说,人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往往与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就应该向老同事多学习,谦虚谨慎,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争取不断进步;尤其在工作中,一旦发现自己出了差错,要勇敢承认,并主动改正,而不是诿过于人,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5天时间内,从深圳到珠海,再到佛山和广州,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首次考察日程,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反腐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表明了我们党在反腐败道路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老虎”与“苍蝇”各有特点:“老虎”可怕,因为他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巨大;“苍蝇”可恨,因为他直接伤害到百姓的利益。所以,反腐败决不能抓大放小
我们认为,有四方面因素支持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 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  《左传纪事本末》中详细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贝,你把玉璧当作宝贝。如果把玉送给我,你和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还不如我们各人都保存自己的
2012年12月27日下午至28日,李克强副总理来浔调研。九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警与平时执勤一样,“不封路、不清场、不管制”。
能力是领导干部有所作为的基本要素,是自己最大的靠山。成功的人都是凭能力创造价值的人。有了出色的能力,就不怕没有出色的工作,就不怕没有出色的自己。
贪官以一“贪”字,概括了其共性,但亦各具个性,细说如下。  “廉洁”的贪官  临汾市煤管局原局长杨吉春,平素生活俭朴,为人低调,从不涉足娱乐场所,各种饭局能推就推。凡煤老板有事相求,送上的礼金,总是拿一半退一半,被称为“有风度、有尺度”,杨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廉洁局长”,连续5年被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当选为“影响临汾社会发展十大人物”之一。煤老板们无不以认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