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时渴望跳出农门,当如愿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了近40年,临退休却决定回归田野,做起了“现代农夫”,梁承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生轨迹实现了螺旋式的升华。
坐在SMEIF记者面前的梁承丰,身材敦实,脸庞黝黑,却闪着亮光,笑声爽朗,他刚从乡下回广州。他原是广东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是广东三才农林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在广州增城有几千亩种植基地,他就一头扎在那里,享受当“农夫”的感觉。
一心想跳出农门
梁承丰1955年出生于广西玉林的一个农家。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人,他经历了大跃进、集体大锅饭、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尔后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可谓经历丰富,似乎见证了共和国大大小小的事。”
但是,这些的经历并不总是愉悦的,少年时代在他印象中的基调是生活的清贫和单调,甚至是苦恼,尤其对一位学业优异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能“回乡”当农民。
他在家乡的“广阔天地里”“炼”了好几年“红心”,曾在玉林较为有名气的“红江渠”水利工地当施工员,日夜奋战在筑坝工地上;后来按大队的安排,他当上了民办教师,尽管让高中学到的知识有所用处,但他心里想的是跳出农门,把“谷本”(农村户口)变成“米本”(城镇户口),那几年他并没停下学习知识的脚步。
梁承丰说,那个时代讲究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是“根正苗红”,但社会并不公平,上大学是保送制,名额基本上由公社、大队干部的子女“包揽”,虽然他的家庭成分属于中农,但父母只是本分的社员,所以没有太多好事落到他们的头上,尤其是上大学这件事,让他备感失落、空虚。
就是当年他能上高中也历经一段波折,好在任教的老师知道上高中的名单没有梁承丰时,德高望重的物理老师、政治课老师亲自跑到大队“抗议”:“梁承丰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不上高中,我们坚决不答应”。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他才顺利上了高中。
在那个清贫年代,父母亲的勤劳、本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为和思想。他父亲是解放前的小学毕业生,毛笔字写得很好,做事细致,当时在生产队干活,每天挣的工分,自留地种菜卖的那一点钱和年底的分红,加上每天的开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梁承丰做事认真的风格来自父亲的影响。
埋头苦读的大学时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梁承丰的刻苦与自律得到了回报。他当年考上著名学府——中山大学,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就读生物系昆虫学专业,当时的系主任是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先生,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大生物学科奠基人。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他在这里如鱼得水。
梁承丰说,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刻苦,根本不用老师管,每天“三点一线”。当时没有统一的教材,老师边教边编教材,他在学习之余协助老师刻蜡版、油印书本。目前,他已把大学时的整套油印课本运回在老家、设立专柜珍藏着,每次回老家时都拿出来摩挲一番,回忆当年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
“如果说我对社会有点贡献的话,那是得益于来自大学时代的扎实学习” ,梁承丰回忆上大学对他的影响时说。经过4年的埋头苦读,当1982年毕业时,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确定了一辈子的工作方向,这30多年的职业生涯基本与所学专业一致。
领军病虫害防治事业
梁承丰毕业分配到中国林业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1983年被调到广东省林业厅,参与筹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他调到了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他在那里一直干到2012年。
他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经贸活动增多,广东更是前沿阵地,物流繁多、交流引种、检疫技术的缺陷及生物固有的特性等诸多因素,伴随而来的是有害生物的入侵,外来物种增多、传播速度快,为害加重,给林业造成巨大损失。较常见的有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薇甘菊、松材线虫病等。新生物品种如何传播,习性如何,有何危害,如何治理与控制等课题紧迫摆在生物学界的面前。
梁承丰先后参加国家和林业部的许多科研课题,承担八五、九五、十五的重点课题,其中“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最有价值。他说,他们到日本考察时发现松突圆蚧在当地有一种天敌叫花角蚜小蜂,根据“以虫治虫”原理,把它引进国内防治松突圆蚧,成功推广和应用到面积1500万亩。这一方法在世界上首创,项目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初,梁承丰主持“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的研究”课题工作,利用仿生物药物来防治松毛虫,松毛虫吃撒播药物的叶子后其成长机制被抑制,无法生出新皮,结果干枯而死。这种技术非常有效、非常环保,1995年在广东地区推广后,广东10多年来没再发生过松毛虫害大暴发的现象。该项目也获得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自豪地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广东在外来生物防治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旅游休闲农业的设计人
2012年,梁承丰被广东三才医药集团聘为新成立的三才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才医药集团是广东一家以医药为主的集团公司,拥有药厂、医院、医药连锁店、食品连锁公司,最近在惠州罗浮“药谷”还收购了一家中药饮片厂。
据悉,三才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种植、收购中草药材,为集团的制药厂、饮片厂提供原料,目前已投入数百万元,在广州市的增城地区拥有一个种植基地——水田400多亩、山地2000多亩。目前,基地种植鸡骨草、穿心莲等一些较短期的中草药材,同时种植具有食疗特色的蔬菜,如黄秋葵、白背天葵、紫背天葵、勒菜、鸡蛋花、金银花等。
不过,梁承丰想的更多是栽种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草药或农作物。比如铁皮石斛,一种名贵的兰科植物,既可入药,也可煲汤。他介绍道,铁皮石斛的经济价值非常高,毛产一亩300公斤,现采摘下来的收购价每公斤达1000~2000元,如果制成干货,一万多元一公斤。但目前石斛种植技术还不成熟,他与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合作,一起研究石斛栽培对气候、土壤等大小环境的要求。同时,梁承丰与广东中药研究所合作,研究种植金线枫——一种具有防癌疗效的经济作物——药用、食用价值都非常高。
他的创业梦想不止于此,目前他们在种植基地旁租下一个旧矿场,准备将它改造建成疗养基地。他说,种植基地临近风景区——白水寨,有山有水,空气好,适合患上亚健康的老板、白领前来住上几天甚至一、二个月,休息疗养。他们将结合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请来广州甚至省里的名医到疗养基地坐诊,特别之处是医生开出的“处方”不再是又苦又涩的中药,而是一些食药同源的蔬菜或瓜果,让客人在治疗中也能享受到美食。
梁承丰说,现在的农业要多元化发展,他理想的农业事实上是一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高效种植业。
“现代农夫梦”越做越大
目前,梁承丰的公司还准备在粤西、云南的普洱、东北的黑龙江建种植基地。最近,公司接受柬埔寨方面的邀请,出国到柬埔寨考察数以十万亩计的土地,准备种植水稻、木薯及中草药。他的创业之路将由此越走越宽,现代农夫梦也将越做越大。
梁承丰说,当年他为了把身份从“谷本”变成“米本”,跳出农门而刻苦读书,如今却努力做回“农民”。两者都是为了理想,有相似之处、更是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现在,他在精神上重新“高中化”,一样地拼命奋斗!
坐在SMEIF记者面前的梁承丰,身材敦实,脸庞黝黑,却闪着亮光,笑声爽朗,他刚从乡下回广州。他原是广东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是广东三才农林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在广州增城有几千亩种植基地,他就一头扎在那里,享受当“农夫”的感觉。
一心想跳出农门
梁承丰1955年出生于广西玉林的一个农家。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人,他经历了大跃进、集体大锅饭、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尔后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可谓经历丰富,似乎见证了共和国大大小小的事。”
但是,这些的经历并不总是愉悦的,少年时代在他印象中的基调是生活的清贫和单调,甚至是苦恼,尤其对一位学业优异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能“回乡”当农民。
他在家乡的“广阔天地里”“炼”了好几年“红心”,曾在玉林较为有名气的“红江渠”水利工地当施工员,日夜奋战在筑坝工地上;后来按大队的安排,他当上了民办教师,尽管让高中学到的知识有所用处,但他心里想的是跳出农门,把“谷本”(农村户口)变成“米本”(城镇户口),那几年他并没停下学习知识的脚步。
梁承丰说,那个时代讲究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是“根正苗红”,但社会并不公平,上大学是保送制,名额基本上由公社、大队干部的子女“包揽”,虽然他的家庭成分属于中农,但父母只是本分的社员,所以没有太多好事落到他们的头上,尤其是上大学这件事,让他备感失落、空虚。
就是当年他能上高中也历经一段波折,好在任教的老师知道上高中的名单没有梁承丰时,德高望重的物理老师、政治课老师亲自跑到大队“抗议”:“梁承丰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不上高中,我们坚决不答应”。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他才顺利上了高中。
在那个清贫年代,父母亲的勤劳、本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为和思想。他父亲是解放前的小学毕业生,毛笔字写得很好,做事细致,当时在生产队干活,每天挣的工分,自留地种菜卖的那一点钱和年底的分红,加上每天的开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梁承丰做事认真的风格来自父亲的影响。
埋头苦读的大学时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梁承丰的刻苦与自律得到了回报。他当年考上著名学府——中山大学,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就读生物系昆虫学专业,当时的系主任是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先生,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大生物学科奠基人。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他在这里如鱼得水。
梁承丰说,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刻苦,根本不用老师管,每天“三点一线”。当时没有统一的教材,老师边教边编教材,他在学习之余协助老师刻蜡版、油印书本。目前,他已把大学时的整套油印课本运回在老家、设立专柜珍藏着,每次回老家时都拿出来摩挲一番,回忆当年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
“如果说我对社会有点贡献的话,那是得益于来自大学时代的扎实学习” ,梁承丰回忆上大学对他的影响时说。经过4年的埋头苦读,当1982年毕业时,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确定了一辈子的工作方向,这30多年的职业生涯基本与所学专业一致。
领军病虫害防治事业
梁承丰毕业分配到中国林业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1983年被调到广东省林业厅,参与筹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他调到了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他在那里一直干到2012年。
他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经贸活动增多,广东更是前沿阵地,物流繁多、交流引种、检疫技术的缺陷及生物固有的特性等诸多因素,伴随而来的是有害生物的入侵,外来物种增多、传播速度快,为害加重,给林业造成巨大损失。较常见的有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薇甘菊、松材线虫病等。新生物品种如何传播,习性如何,有何危害,如何治理与控制等课题紧迫摆在生物学界的面前。
梁承丰先后参加国家和林业部的许多科研课题,承担八五、九五、十五的重点课题,其中“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最有价值。他说,他们到日本考察时发现松突圆蚧在当地有一种天敌叫花角蚜小蜂,根据“以虫治虫”原理,把它引进国内防治松突圆蚧,成功推广和应用到面积1500万亩。这一方法在世界上首创,项目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初,梁承丰主持“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的研究”课题工作,利用仿生物药物来防治松毛虫,松毛虫吃撒播药物的叶子后其成长机制被抑制,无法生出新皮,结果干枯而死。这种技术非常有效、非常环保,1995年在广东地区推广后,广东10多年来没再发生过松毛虫害大暴发的现象。该项目也获得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自豪地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广东在外来生物防治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旅游休闲农业的设计人
2012年,梁承丰被广东三才医药集团聘为新成立的三才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才医药集团是广东一家以医药为主的集团公司,拥有药厂、医院、医药连锁店、食品连锁公司,最近在惠州罗浮“药谷”还收购了一家中药饮片厂。
据悉,三才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种植、收购中草药材,为集团的制药厂、饮片厂提供原料,目前已投入数百万元,在广州市的增城地区拥有一个种植基地——水田400多亩、山地2000多亩。目前,基地种植鸡骨草、穿心莲等一些较短期的中草药材,同时种植具有食疗特色的蔬菜,如黄秋葵、白背天葵、紫背天葵、勒菜、鸡蛋花、金银花等。
不过,梁承丰想的更多是栽种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草药或农作物。比如铁皮石斛,一种名贵的兰科植物,既可入药,也可煲汤。他介绍道,铁皮石斛的经济价值非常高,毛产一亩300公斤,现采摘下来的收购价每公斤达1000~2000元,如果制成干货,一万多元一公斤。但目前石斛种植技术还不成熟,他与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合作,一起研究石斛栽培对气候、土壤等大小环境的要求。同时,梁承丰与广东中药研究所合作,研究种植金线枫——一种具有防癌疗效的经济作物——药用、食用价值都非常高。
他的创业梦想不止于此,目前他们在种植基地旁租下一个旧矿场,准备将它改造建成疗养基地。他说,种植基地临近风景区——白水寨,有山有水,空气好,适合患上亚健康的老板、白领前来住上几天甚至一、二个月,休息疗养。他们将结合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请来广州甚至省里的名医到疗养基地坐诊,特别之处是医生开出的“处方”不再是又苦又涩的中药,而是一些食药同源的蔬菜或瓜果,让客人在治疗中也能享受到美食。
梁承丰说,现在的农业要多元化发展,他理想的农业事实上是一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高效种植业。
“现代农夫梦”越做越大
目前,梁承丰的公司还准备在粤西、云南的普洱、东北的黑龙江建种植基地。最近,公司接受柬埔寨方面的邀请,出国到柬埔寨考察数以十万亩计的土地,准备种植水稻、木薯及中草药。他的创业之路将由此越走越宽,现代农夫梦也将越做越大。
梁承丰说,当年他为了把身份从“谷本”变成“米本”,跳出农门而刻苦读书,如今却努力做回“农民”。两者都是为了理想,有相似之处、更是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现在,他在精神上重新“高中化”,一样地拼命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