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C将《人民的名义》和美剧《纸牌屋》进行比较,但认为《人民的名义》有巨大的中国特色——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吸引观众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真实坦率地描绘了中国政治生态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在于其蕴含着国家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
在中国影视剧历史上,如果说哪一部剧可以做到“全球同步热播”,那非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莫属——自3月28日播出以来,截至4月15日,全网累计总播放量突破百亿次、收视率最高破5,连海外社交媒体脸书、推特、YouTube等平台也在热议该剧,其中YouTube几乎是与湖南卫视同步更新。
这部“现象级”的作品,也让更多老外第一次知道,中国电视剧不是只有玄幻、宫斗和婆婆妈妈。
外媒热议中国版《纸牌屋》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人民的名义》开播前,国外主流媒体早已密切关注此剧。
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早在3月24日该剧尚未播出之时,英国路透社就已经用“紧张刺激”来形容这部剧的剧情了。报道援引编剧周梅森的话表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此外,路透社专门介绍了《人民的名义》背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为反腐败设立的机构之一。”路透社说,“中国将继续采取重要举措,推进制度化反腐。”
“过去(中国)政府可能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是一种负面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腐败是应当直面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你闭上眼睛就不存在。”《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当天,英国《泰晤士报》网站也援引了周梅森的話。文章还写道:“在中国政府做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承诺下,过去几年来,不少官员在反腐行动中锒铛入狱,而共产党一直认为反腐行动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斗争。”
电视剧热播后,美国媒体也纷纷跟进。3月30日,美国CNBC网站就以《中国的反贪运动也许就在你身边的屏幕上》(China’s anti-graft campaign may be headed for a screen near you)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重点报道,为国外网友介绍了这部反腐神剧。“外籍情人、特警出动和钞票铺就的床——这些元素出现在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该剧的主要反面人物是中国高层政府官员。”
CNBC网站认为该剧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是针对中国政府高层腐败的打击。《人民的名义》是自2004年以来,第一部描述高层政府腐败、并将其作为中心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它也是习近平在2012年发动“反腐斗争”的最新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告诉当地媒体,它每年将委托拍摄至少两部关于反腐的电影和电视剧。可见《人民的名义》并不是反腐电视剧里的一枝獨秀。CNBC网站援引中国市场研究集团一位分析师的观点称,《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作为在中国十九大之前首次播映的“主旋律”电视剧有其重要性。
同一天,美国新媒体新闻网站Quartz则以《介绍反腐斗争的中国最新电视剧,观看次数已达3.5亿次》(China’s new TV show about how good it is at fighting corruption has been viewed 350 million times)作为文章标题,指出:《人民的名义》传递了中国是“一个人民的国家,所有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信息。
Quartz强调,这部耗资1.2亿元的电视剧仅仅是中国检察院影视中心已生产的5部反贪污题材的戏剧之一。这一中心在2015年收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指示,将生产更多反腐题材的电影和戏剧。报道还描述了中国老百姓们“全民追剧”的盛况:“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了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不过年轻一代网友更喜欢用段子和表情包来表达他们对这部剧的喜爱。”
国内真正意识到《人民的名义》红到海外,可能是“达康书记”扮演者吴刚4月8日在微博上表示“国际化啦”,并连发三个点赞手势,配图正是英国BBC当天对该剧的新闻报道截图。在这篇题为《中国反腐电视剧掀起收视热潮》(China laps up glossy TV corruption drama)的报道中,BBC将《人民的名义》和美剧《纸牌屋》进行比较,认为《人民的名义》有巨大的中国特色。“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吸引观众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真实坦率地描绘了中国政治生态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在于其蕴含着国家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
BBC分析称,对腐败案件“大尺度”的呈现以及对检察机关官员的正面塑造,是这部剧成功的两大主因。《人民的名义》有不少对政府官员腐败案件的“大尺度”呈现,比如处级干部4年受贿2亿多现金,副市长案发后连夜潜逃美国等情节。同时,BBC也强调,对腐败案件的真实呈现只是这部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剧中对检察机关官员的正面塑造同样功不可没。除此之外,BBC还使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主演、人物关系,以及拍摄花絮。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关注了这一热播剧,称其为中国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报道指出,该剧最吸睛的亮点是大尺度、真实地反映政治黑暗面的剧情。一方面把曾经属于禁区的内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露出来,满足了观众对贪腐内幕的猎奇,另一方面贪官狼狈落马痛哭求饶的画面,既让老百姓看了大快人心,又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剧中正派角色对贪官振振有词的斥责,起到了政治宣教的作用。
“国剧出洋”,模式待更新
在《人民的名义》之前,国产电视剧通常走出国外的模式往往是——国内火了以后再把版权卖出去,这样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就有一个时间差。
在中国影视剧历史上,如果说哪一部剧可以做到“全球同步热播”,那非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莫属——自3月28日播出以来,截至4月15日,全网累计总播放量突破百亿次、收视率最高破5,连海外社交媒体脸书、推特、YouTube等平台也在热议该剧,其中YouTube几乎是与湖南卫视同步更新。
这部“现象级”的作品,也让更多老外第一次知道,中国电视剧不是只有玄幻、宫斗和婆婆妈妈。
外媒热议中国版《纸牌屋》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人民的名义》开播前,国外主流媒体早已密切关注此剧。
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早在3月24日该剧尚未播出之时,英国路透社就已经用“紧张刺激”来形容这部剧的剧情了。报道援引编剧周梅森的话表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此外,路透社专门介绍了《人民的名义》背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为反腐败设立的机构之一。”路透社说,“中国将继续采取重要举措,推进制度化反腐。”
“过去(中国)政府可能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是一种负面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腐败是应当直面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你闭上眼睛就不存在。”《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当天,英国《泰晤士报》网站也援引了周梅森的話。文章还写道:“在中国政府做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承诺下,过去几年来,不少官员在反腐行动中锒铛入狱,而共产党一直认为反腐行动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斗争。”
电视剧热播后,美国媒体也纷纷跟进。3月30日,美国CNBC网站就以《中国的反贪运动也许就在你身边的屏幕上》(China’s anti-graft campaign may be headed for a screen near you)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重点报道,为国外网友介绍了这部反腐神剧。“外籍情人、特警出动和钞票铺就的床——这些元素出现在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该剧的主要反面人物是中国高层政府官员。”
CNBC网站认为该剧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是针对中国政府高层腐败的打击。《人民的名义》是自2004年以来,第一部描述高层政府腐败、并将其作为中心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它也是习近平在2012年发动“反腐斗争”的最新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告诉当地媒体,它每年将委托拍摄至少两部关于反腐的电影和电视剧。可见《人民的名义》并不是反腐电视剧里的一枝獨秀。CNBC网站援引中国市场研究集团一位分析师的观点称,《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作为在中国十九大之前首次播映的“主旋律”电视剧有其重要性。
同一天,美国新媒体新闻网站Quartz则以《介绍反腐斗争的中国最新电视剧,观看次数已达3.5亿次》(China’s new TV show about how good it is at fighting corruption has been viewed 350 million times)作为文章标题,指出:《人民的名义》传递了中国是“一个人民的国家,所有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信息。
Quartz强调,这部耗资1.2亿元的电视剧仅仅是中国检察院影视中心已生产的5部反贪污题材的戏剧之一。这一中心在2015年收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指示,将生产更多反腐题材的电影和戏剧。报道还描述了中国老百姓们“全民追剧”的盛况:“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了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不过年轻一代网友更喜欢用段子和表情包来表达他们对这部剧的喜爱。”
国内真正意识到《人民的名义》红到海外,可能是“达康书记”扮演者吴刚4月8日在微博上表示“国际化啦”,并连发三个点赞手势,配图正是英国BBC当天对该剧的新闻报道截图。在这篇题为《中国反腐电视剧掀起收视热潮》(China laps up glossy TV corruption drama)的报道中,BBC将《人民的名义》和美剧《纸牌屋》进行比较,认为《人民的名义》有巨大的中国特色。“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吸引观众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真实坦率地描绘了中国政治生态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在于其蕴含着国家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
BBC分析称,对腐败案件“大尺度”的呈现以及对检察机关官员的正面塑造,是这部剧成功的两大主因。《人民的名义》有不少对政府官员腐败案件的“大尺度”呈现,比如处级干部4年受贿2亿多现金,副市长案发后连夜潜逃美国等情节。同时,BBC也强调,对腐败案件的真实呈现只是这部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剧中对检察机关官员的正面塑造同样功不可没。除此之外,BBC还使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主演、人物关系,以及拍摄花絮。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关注了这一热播剧,称其为中国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报道指出,该剧最吸睛的亮点是大尺度、真实地反映政治黑暗面的剧情。一方面把曾经属于禁区的内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露出来,满足了观众对贪腐内幕的猎奇,另一方面贪官狼狈落马痛哭求饶的画面,既让老百姓看了大快人心,又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剧中正派角色对贪官振振有词的斥责,起到了政治宣教的作用。
“国剧出洋”,模式待更新
在《人民的名义》之前,国产电视剧通常走出国外的模式往往是——国内火了以后再把版权卖出去,这样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就有一个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