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存在着合作稳定性差、合作层次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推出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阐述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证明其不失为一种建立校企深层次和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课程改革 基地建设
推进区域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合作层次不高、产学脱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创设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所谓“66670”校企合作联盟,是指以政府为统筹协调,由6所职业学校、6个工业功能区、6个行业协会和70多家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它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点对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双向合作、系统“面对面”合作的转变,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66670”拓宽了合作渠道,使得校企合作在合作平台、合作途径和合作目标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笔者学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7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
“66670”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既不会因某个学校没有某专业学生而导致合作无法开展,也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联盟成员单位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变成校–企、校–校、企–企、校–企–校、企–校–企合作,拓宽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66670”校企合作的途径,也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
1.聘请企业专家,共商发展大计
联盟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工场、培养师资队伍、考核学生技能、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组织联盟成员,开展职前培训
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多个功能区领导、多家行业协会专家、多位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莅临学校,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从业要求等信息,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就业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
争力。
3.设立企业奖学金,参与学生培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如海宁德俊织染有限公司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设立“德俊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毕业生;海宁雄风广告有限公司设立“雄风奖学金”,每年奖励园林绿化和工艺美术专业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海宁中国经编园区也设立“经编园奖学金”,奖励经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4.引进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当中。比如,联盟单位海宁市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仿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借鉴和模仿企业,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立“班级公司”,并冠以“企业”名称,每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内容,并浓缩为企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5.深入企业车间,实现校企对接
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教师、学生深入企业是进行有效对接的途径。
6.开展信息互通,畅通供需网络
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联盟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职业学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三、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课程改革 基地建设
推进区域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合作层次不高、产学脱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创设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所谓“66670”校企合作联盟,是指以政府为统筹协调,由6所职业学校、6个工业功能区、6个行业协会和70多家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它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点对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双向合作、系统“面对面”合作的转变,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66670”拓宽了合作渠道,使得校企合作在合作平台、合作途径和合作目标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笔者学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7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
“66670”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既不会因某个学校没有某专业学生而导致合作无法开展,也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联盟成员单位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变成校–企、校–校、企–企、校–企–校、企–校–企合作,拓宽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66670”校企合作的途径,也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
1.聘请企业专家,共商发展大计
联盟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工场、培养师资队伍、考核学生技能、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组织联盟成员,开展职前培训
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多个功能区领导、多家行业协会专家、多位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莅临学校,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从业要求等信息,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就业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
争力。
3.设立企业奖学金,参与学生培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如海宁德俊织染有限公司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设立“德俊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毕业生;海宁雄风广告有限公司设立“雄风奖学金”,每年奖励园林绿化和工艺美术专业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海宁中国经编园区也设立“经编园奖学金”,奖励经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4.引进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当中。比如,联盟单位海宁市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仿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借鉴和模仿企业,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立“班级公司”,并冠以“企业”名称,每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内容,并浓缩为企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5.深入企业车间,实现校企对接
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教师、学生深入企业是进行有效对接的途径。
6.开展信息互通,畅通供需网络
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联盟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职业学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三、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