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脾淋巴造血组织肿瘤(TL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TLTS 53例,按2008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和2016分类更新,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结合骨髓穿刺及临床相关检查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

结果

53例TLTS中,男女比为3.4∶1.0,年龄范围21~76岁,平均年龄55.4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实验室检查:2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24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26例术前有血象异常,22例术后完全或部分好转(84.6%,22/26);17例伴有腹腔内或其他淋巴结肿大。骨髓检查30例,19例可见肿瘤累及(63.3%)。53例中有43例符合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其余10例为继发性TLTS。Ann 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14例,6例为Ⅲ期,28例为Ⅳ期。组织学类型,43例PSL依次为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48.8%,21/4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3.3%,10/43)、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11.6%,5/43)、套细胞淋巴瘤(9.3%,4/43)、滤泡性淋巴瘤(4.7%,2/43)、复合性淋巴瘤(2.3%,1/43)。其余10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4例)、毛细胞白血病(1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L,5例),诊断时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病变。53例TLTS中,B细胞肿瘤为47例(88.7%,47/53),T细胞肿瘤均为HSTL,共5例(9.4%,5/53),1例为DLBCL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复合性淋巴瘤。11例TLTS EBER均为阴性。48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96个月,生存期中位数17.0个月。SMZL和DLBCL的生存期平均为25.7和18.6个月。死亡13例(27.1%,13/48),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临床分期高、出现B症状、年龄>60岁者明显预后差,DLBCL比SMZL预后差,但未表明以上因素与预后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LTS多表现为脾肿大及血象异常,脾切除可使血象完全或部分缓解。病理类型以SMZL、DLBCL最为多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骨髓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对TLTS做出明确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SNM)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86例未接受放化疗、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SNM样本进行染色,观察PD-1/PD-L1和IDO-1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病理学分期、脑转移、高龄是SNM
期刊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例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复习。结果例1男,57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伴黑便,影像学检查示盆腔部分小肠肠壁增厚,考虑为淋巴瘤;例2男,24岁。小肠恶性肿瘤术后1年复发,影像学检查示腹腔和盆腔多发肿块,考
期刊
目的探讨ERG、Fli-1、CD34、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在肝脏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86年1月至2014年1月检出的63例肝脏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及31例肝脏其他恶性肿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RG、Fli-1、CD34、CD31、FⅧRAg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肝脏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包括24例血管肉瘤、38例上皮样血管内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表达突触素的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诊断的6例胃血管球瘤,8例其他部位的血管球瘤,7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胃血管球瘤大多发生在胃窦部的固有肌层,弥漫强表达突触素(5/6),而在其他部位的血管球瘤无突触素表达。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发生在胃底、胃体部的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