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做了几年不咸不淡的公关顾问,就是公关行业中的自由职业者。凭着之前在某著名时尚机构中的工作经验,自己接了一些公司的公关策划案,客户大多集中于一些准备开业或是有小型宣传活动的中小餐厅、画廊,算下来每个月的收入也能和Agency里的高级经理们持平。最初的一两年,她还乐得时间自由,幻想着或许未来可以独立地开间小型的公关公司。可是几年下来,因为一直接触的都是没有太多公关预算的中小型客户,本就没有太多利润可言,外加金融风暴的影响,新的业务也是越来越难接。左思右想之下,朋友还是决定回头去做情绪和收入都比较稳定的大品牌公关。
工作找得很顺利,但新问题出现了。朋友这几年在外闯荡,虽说阅历大增,经验值也加了不少,但在HR和品牌公司的高层看来,基本就属于荒废,给的职衔与朋友单干前类似。这也罢了,朋友到职后才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居然是年纪比自己小了不少的80后,看样貌谈吐甚至颇有些神似自己当年的助理。一头又一头的冷水泼下来,朋友后来说,当时真不想干了,混了这么多年,无论经验阅历、能力见识,怎么也比这“小孩儿”强出不少,怎么就成了“助理”的手下呢!挫败感、低自尊,明珠暗投、怀才不遇,反正什么负面情绪都出来了,心里怎么也觉着过不去。
其实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罕见,更大可不必如此看不开。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上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转换跑道,可能是因为对于之前的行业实在不感兴趣,或确实不擅长,又或者人过三十突然找到了新的目标——在多变快速到了有时令人感觉不安的当代中国,人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太多了。赖在大公司按部就班地当白领可能是一个安全又主流的选择,而回家开网店或者职业炒股也未见得有多不稳定(这些人的幸福指数甚至可能更高),不停找机会小型创业又小型失败。然后再继续的人也屡见不鲜,更多的人则可能跨越多种模式。就像我这朋友,在自由职业几年后重新回到大公司的怀抱,若论阅历见闻,在江湖的几年可能远胜公司里的岁月,奈何评价系统不同,在规范的大公司系统,你在上一间公司的职位、上一份工作的经历,常常是决定你下一份工作头衔薪水的直接依据。什么?你不服?那也好,因为后面还有大把人排队候选。
而在她体验独自混迹江湖的自由、刺激以及几乎完全自主的生活状态时,曾经的助理们还在大公司里苦挨,从助理到经理,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而已。等她的江湖生活体验得差不多了,感觉外面的世界也没那么精彩,想求个安稳回头再战大公司的时候,对不起,助理们很可能就成了老板们。理性地理解这一切似乎很简单,难的是在情感上接受这个冰冷的事实。在职场上,多的是人“高得成”,少有人能“低得就”。
在这方面,我很佩服另外一个女朋友。原本在一间很大的欧洲公司任职培训经理的她,在工作中发现给企业搞专业培训的生意简直太好做了。于是她毅然辞去月薪接近2万的工作,跑到自己的一家培训供应商公司里“潜伏”,从客户专员干起,最初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够她养车外加工作餐,那时她向上汇报的领导,就是当年点头哈腰应酬她的供应商客户经理。她做惯了甲方,少不了各种不熟悉和不习惯,被各级上司暗示明示着批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然而这又算什么?做了差不多两年后,什么都跟着做、样样也都学的她潇洒地再次辞职,组建了自己的培训公司。如今做得风生水起,真算对得起她当年的眼光和忍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她值得拥有”。
从前有人这么评价过当时几近破产的史玉柱:“只要他不死,他总能再折腾出一片天来。只要他不死。”我们正常人不需要以史玉柱为目标,全人类也未必能有几个这样的人恰好又生在这样的时代。不用太过迷信职场专家们给出的所谓“标准版职业发展之路”,以及诸如“年薪不能低于年龄”之类的奇谈怪论。我们国家自从有白领这个阶层开始,还不到30年,谁敢拍着胸脯大言不惭自己看遍职场风云?对自己宽容一点,某些时刻,如果革命形势需要你放低身段、俯首帖耳地接受就业再磨练,那就放轻松些,假装自己是个史玉柱一样的人才,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换个位置、再来一次罢了,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工作找得很顺利,但新问题出现了。朋友这几年在外闯荡,虽说阅历大增,经验值也加了不少,但在HR和品牌公司的高层看来,基本就属于荒废,给的职衔与朋友单干前类似。这也罢了,朋友到职后才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居然是年纪比自己小了不少的80后,看样貌谈吐甚至颇有些神似自己当年的助理。一头又一头的冷水泼下来,朋友后来说,当时真不想干了,混了这么多年,无论经验阅历、能力见识,怎么也比这“小孩儿”强出不少,怎么就成了“助理”的手下呢!挫败感、低自尊,明珠暗投、怀才不遇,反正什么负面情绪都出来了,心里怎么也觉着过不去。
其实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罕见,更大可不必如此看不开。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上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转换跑道,可能是因为对于之前的行业实在不感兴趣,或确实不擅长,又或者人过三十突然找到了新的目标——在多变快速到了有时令人感觉不安的当代中国,人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太多了。赖在大公司按部就班地当白领可能是一个安全又主流的选择,而回家开网店或者职业炒股也未见得有多不稳定(这些人的幸福指数甚至可能更高),不停找机会小型创业又小型失败。然后再继续的人也屡见不鲜,更多的人则可能跨越多种模式。就像我这朋友,在自由职业几年后重新回到大公司的怀抱,若论阅历见闻,在江湖的几年可能远胜公司里的岁月,奈何评价系统不同,在规范的大公司系统,你在上一间公司的职位、上一份工作的经历,常常是决定你下一份工作头衔薪水的直接依据。什么?你不服?那也好,因为后面还有大把人排队候选。
而在她体验独自混迹江湖的自由、刺激以及几乎完全自主的生活状态时,曾经的助理们还在大公司里苦挨,从助理到经理,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而已。等她的江湖生活体验得差不多了,感觉外面的世界也没那么精彩,想求个安稳回头再战大公司的时候,对不起,助理们很可能就成了老板们。理性地理解这一切似乎很简单,难的是在情感上接受这个冰冷的事实。在职场上,多的是人“高得成”,少有人能“低得就”。
在这方面,我很佩服另外一个女朋友。原本在一间很大的欧洲公司任职培训经理的她,在工作中发现给企业搞专业培训的生意简直太好做了。于是她毅然辞去月薪接近2万的工作,跑到自己的一家培训供应商公司里“潜伏”,从客户专员干起,最初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够她养车外加工作餐,那时她向上汇报的领导,就是当年点头哈腰应酬她的供应商客户经理。她做惯了甲方,少不了各种不熟悉和不习惯,被各级上司暗示明示着批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然而这又算什么?做了差不多两年后,什么都跟着做、样样也都学的她潇洒地再次辞职,组建了自己的培训公司。如今做得风生水起,真算对得起她当年的眼光和忍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她值得拥有”。
从前有人这么评价过当时几近破产的史玉柱:“只要他不死,他总能再折腾出一片天来。只要他不死。”我们正常人不需要以史玉柱为目标,全人类也未必能有几个这样的人恰好又生在这样的时代。不用太过迷信职场专家们给出的所谓“标准版职业发展之路”,以及诸如“年薪不能低于年龄”之类的奇谈怪论。我们国家自从有白领这个阶层开始,还不到30年,谁敢拍着胸脯大言不惭自己看遍职场风云?对自己宽容一点,某些时刻,如果革命形势需要你放低身段、俯首帖耳地接受就业再磨练,那就放轻松些,假装自己是个史玉柱一样的人才,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换个位置、再来一次罢了,又有什么大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