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一个姿态,更是渗透在世相百态中的人生况味。而且,现代厨房早就超越了其烧煮功能,厨房也可以维系情感、组织聚会,餐桌上可大俗可大雅,可论国事可谈风月,可攀交情可见性情,亦可在谈谈情说说菜之间将食欲与情意料理得意味深长……由此,新厨房社交模式开启。
当厨房真的变成家庭中心,家的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社交厨房的设计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厨房的时代进化:
从家庭的“伙食制造处”到厨房社交大戏
传统的厨房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枢纽。
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台湾中国菜大师老朱退休后,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将三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们齐齐拉到饭桌前,以此维系一家人的“团圆”。原本极为厌恶“团圆共餐”的三位女儿,在经历谈恋爱成家等一系列变故后,觉到了“餐桌团圆”的情深意长,复又维系着父亲的传统,只是做菜的是曾经最叛逆的二姐。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围绕“厨房”这一生活空间展开,赋予厨房三重含义:厨房作为“家”的象征,使两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找到了家的温馨;同时也成为他们摆脱过去走向未来的疗伤良药;两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慢慢走向成长。
这只是从“拴住家人胃”的角度打量厨房的用途。实际上,厨房不仅是烟火生嚣之地,人们乐于在这里谈天说地、密实情感,甚至还隐藏着“社交功用”。
时间倒推到19世纪末,东方一个古老帝国的大厦将倾,在紫禁城的御膳房里滋生出第一道裂缝。《走向共和》里用“闪回”镜头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厨房外交:与老佛爷一顿饭100多道菜遥遥相望,日本天皇号召国民节衣缩食买军舰,自己每天只吃一个糯米团。不久后的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签署城下之盟,百年苦涩、辛酸之味,就此奠定。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现场,尼克松幽默地说:“谈谈我们厨具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赫鲁晓夫虽极力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物质主义的蔑视,但还是被西方厨房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吓了一跳。这场关乎人类社会走向的大辩论,肇始于厅堂之下的厨房,承载着东西方的价值观。
就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联袂奉献一场火辣辣的厨房社交大戏后的今天,东西方再次被厨房革命颠覆。
如今,烹饪逐渐成为生活享受的一部分,女性越来越热爱走进厨房,这里再也不是家庭主妇的“牢地”,认为厨房是主妇们在那里擦洗、烧煮的观念已过时了。在今天空间布置里,厨房正变成现代居室的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中古时代城堡里的大堂,维多利亚时代阳台的会客厅。
地产商们正在用厨房照片吸引热爱生活的人们。明星厨师用闪闪发亮的不锈钢厨具在宽敞的房间里煎炒烹炸,电视餐饮节目刺激人们把本来狭小的后厨变成了装饰着樱桃木橱柜、磨光花岗石和铮亮铝合金的世界。
从橱柜到地板越来越高档,经历了从胶板、油布到花岗岩和瓷砖的转变,厨房面积也越来越大,从1974年到2005年,美国居室厨房的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
厨房的结构越来越开放,它的家庭功用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厨房需承载更多功能——“社交厨房”的概念被提出,当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全新的生活理念结合到一起,厨房正从家庭的“伙食制造处”变为“装饰性”和“温情脉脉”的展示间。
女人是厨房的革命者,在这里维系家人,并与外界沟通
美丽的厨房成为女人的梦想。美国诗人菲利斯·麦金利在1960年的一首诗《六便士放在她的鞋里》(这是美国一种婚礼风俗),提到一种日渐明显的现象,她称之为“反烹饪”:新娘想拥有一间令朋友们嫉妒的空间,而不是自己需要操劳的厨房,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没有实际用途。
在法国学者吉雅德看来,主妇们在厨房挥舞刀铲、炝炒煎炸或慢火细炖的过程好似某种无比浪漫的书写方式,在此过程中,美味食物的秘密被藏匿在食物背后,如同好文的奥义总隐秘地躲在文字的缝隙里一样。
女人是厨房的革命者。从“煮夫”到美丽的“主妇”,女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厨房展示自己真实的魅力:作为女主人,是如何维系家人,并与外界沟通的。
厨房可以变身为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烹饪聚会、分享美味的平台。“DIY烘焙教室”“周末厨房趴”等以厨房为场景设置的社交活动也纷纷展开,有格调的厨房、拿手的厨艺似乎都象征着吸引力,不论是研究了一道新菜、厨房菜鸟想学厨艺,还是合作一顿晚餐都算是个不错的“约吗”的理由,而吃,又总是让人难以拒绝的。
厨房成为社交界的新宠,大概是因为居家自带的温馨感,和食物所带来的满足感。有人说,女人之间如果没有相互进过对方的厨房,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只有获邀进入厨房,才是真正的至交密友?
厨房确实是削弱社交尴尬的最佳场所。相约厨房,食物成了最好的借口。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中,也常出现婆婆邀儿媳进厨房的场景。或许邀Ta进自家厨房、受邀进厨房“打下手”,都象征着人际关系更进了一步。在厨房中游走、做菜时的放松,加上厨具叮咚作响的伴奏,冷场的几率自然减少。若真的社交失败,好歹还有美食充当下坡台阶不是?
重构现代“家屋”文化:没有故事的厨房不是好厨房
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嘻嘻哈哈,无论大事小事,随性而不拘小节,但在厨房的设计中却一点都不马虎。在厨房的造价和用材上,美国人最舍得投入,一个考究先进的厨房是人见人羡的事情。
厨房的空间及功能齐全,每家每户都有许多大小迥异的锅和盆,用来煎肉排、煮土豆、煮汤、煮菜汁等,不同的饭菜用不同的锅。因为崇尚天然,有不少家庭干脆把各种锅和大大小小的勺子挂满屋顶或者一面墙,开阔而一目了然,并且抓过来就能立即行动,不须翻箱倒柜去找。
抽屉内的隔断多而有秩序,淀粉格、面粉格、麦片格、鱼料格、意大利面条格、米格、布丁格、点心配料格简直应有尽有。盐和糖都有专门的瓷罐盛放,其他的厨房必备品也都有妥帖的存放处,美国人讲究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里创造美味佳肴。
一般大的厨房里,中央放一个圆桌,一家人在垂下来的低吊灯下用餐,恬静温馨。小一些的厨房,桌子会面对通向花园的玻璃门而设立,吃饭的时候能同时享受到花团锦簇的美景。大部分美国人都梦想在厨房里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一家人舒坦地用餐,还可以靠在那里看报纸。谁都知道,吃早饭时看看报纸、关心时政是美国男人的传统。
这是敞开式厨房的原型,也是设计师们追崇的厨房格局。
打造一间高品质的厨房,代表着拥有者的品位和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2013年,全球顶级厨房电器品牌——斐雪派克组织了一场社交厨房设计大赛,倡导“社交厨房”理念,让厨房变成情感交流的烹饪空间。
参赛者——台湾玄武设计总设计师黄书恒先生说,对于重视饮食的中国人而言,“厨房设计”是住宅设计中最需要智慧的地方──如何将抽象的文化习惯化为有形的空间设备,是厨房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
他认为,厨房必须有效呈现三个面向──现代家电设备、使用机能与生活行为的完美整合,而非漂亮的系统柜、新潮的电器设备、呈现绚烂效果就能作数。最理想的情况是,设计者平常也是热爱烹调的使用者,他了解各国饮食文化,自然对于厨房动线、机能与工具自有一套诠释,故可“身历其境”,将使用者的背景、习性、甚至交友情况融入设计,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空间蕴含的内敛韵味,更让人流连忘返。
重构现代“家屋”的图象,黄书恒说,“我希望创造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烹饪空间,大家可以享受乐趣、创造情趣,试想厨房一隅,夫妻和儿女们合作无间,挤奶油、把巧克力捏成可爱造型,香气逼人的饼干在烤箱里等待出炉;另一边,奶奶拿着汤勺搅拌肉汤,调味料溢出清淡的香气,爷爷掀开蒸笼,看见热气中的包子饱满诱人。让看似毫不相关的饮食文化,能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并存,创造家庭关系的崭新模式,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当厨房真的变成家庭中心,家的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社交厨房的设计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厨房的时代进化:
从家庭的“伙食制造处”到厨房社交大戏
传统的厨房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枢纽。
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台湾中国菜大师老朱退休后,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将三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们齐齐拉到饭桌前,以此维系一家人的“团圆”。原本极为厌恶“团圆共餐”的三位女儿,在经历谈恋爱成家等一系列变故后,觉到了“餐桌团圆”的情深意长,复又维系着父亲的传统,只是做菜的是曾经最叛逆的二姐。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围绕“厨房”这一生活空间展开,赋予厨房三重含义:厨房作为“家”的象征,使两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找到了家的温馨;同时也成为他们摆脱过去走向未来的疗伤良药;两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慢慢走向成长。
这只是从“拴住家人胃”的角度打量厨房的用途。实际上,厨房不仅是烟火生嚣之地,人们乐于在这里谈天说地、密实情感,甚至还隐藏着“社交功用”。
时间倒推到19世纪末,东方一个古老帝国的大厦将倾,在紫禁城的御膳房里滋生出第一道裂缝。《走向共和》里用“闪回”镜头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厨房外交:与老佛爷一顿饭100多道菜遥遥相望,日本天皇号召国民节衣缩食买军舰,自己每天只吃一个糯米团。不久后的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签署城下之盟,百年苦涩、辛酸之味,就此奠定。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现场,尼克松幽默地说:“谈谈我们厨具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赫鲁晓夫虽极力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物质主义的蔑视,但还是被西方厨房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吓了一跳。这场关乎人类社会走向的大辩论,肇始于厅堂之下的厨房,承载着东西方的价值观。
就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联袂奉献一场火辣辣的厨房社交大戏后的今天,东西方再次被厨房革命颠覆。
如今,烹饪逐渐成为生活享受的一部分,女性越来越热爱走进厨房,这里再也不是家庭主妇的“牢地”,认为厨房是主妇们在那里擦洗、烧煮的观念已过时了。在今天空间布置里,厨房正变成现代居室的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中古时代城堡里的大堂,维多利亚时代阳台的会客厅。
地产商们正在用厨房照片吸引热爱生活的人们。明星厨师用闪闪发亮的不锈钢厨具在宽敞的房间里煎炒烹炸,电视餐饮节目刺激人们把本来狭小的后厨变成了装饰着樱桃木橱柜、磨光花岗石和铮亮铝合金的世界。
从橱柜到地板越来越高档,经历了从胶板、油布到花岗岩和瓷砖的转变,厨房面积也越来越大,从1974年到2005年,美国居室厨房的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
厨房的结构越来越开放,它的家庭功用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厨房需承载更多功能——“社交厨房”的概念被提出,当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全新的生活理念结合到一起,厨房正从家庭的“伙食制造处”变为“装饰性”和“温情脉脉”的展示间。
女人是厨房的革命者,在这里维系家人,并与外界沟通
美丽的厨房成为女人的梦想。美国诗人菲利斯·麦金利在1960年的一首诗《六便士放在她的鞋里》(这是美国一种婚礼风俗),提到一种日渐明显的现象,她称之为“反烹饪”:新娘想拥有一间令朋友们嫉妒的空间,而不是自己需要操劳的厨房,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没有实际用途。
在法国学者吉雅德看来,主妇们在厨房挥舞刀铲、炝炒煎炸或慢火细炖的过程好似某种无比浪漫的书写方式,在此过程中,美味食物的秘密被藏匿在食物背后,如同好文的奥义总隐秘地躲在文字的缝隙里一样。
女人是厨房的革命者。从“煮夫”到美丽的“主妇”,女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厨房展示自己真实的魅力:作为女主人,是如何维系家人,并与外界沟通的。
厨房可以变身为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烹饪聚会、分享美味的平台。“DIY烘焙教室”“周末厨房趴”等以厨房为场景设置的社交活动也纷纷展开,有格调的厨房、拿手的厨艺似乎都象征着吸引力,不论是研究了一道新菜、厨房菜鸟想学厨艺,还是合作一顿晚餐都算是个不错的“约吗”的理由,而吃,又总是让人难以拒绝的。
厨房成为社交界的新宠,大概是因为居家自带的温馨感,和食物所带来的满足感。有人说,女人之间如果没有相互进过对方的厨房,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只有获邀进入厨房,才是真正的至交密友?
厨房确实是削弱社交尴尬的最佳场所。相约厨房,食物成了最好的借口。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中,也常出现婆婆邀儿媳进厨房的场景。或许邀Ta进自家厨房、受邀进厨房“打下手”,都象征着人际关系更进了一步。在厨房中游走、做菜时的放松,加上厨具叮咚作响的伴奏,冷场的几率自然减少。若真的社交失败,好歹还有美食充当下坡台阶不是?
重构现代“家屋”文化:没有故事的厨房不是好厨房
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嘻嘻哈哈,无论大事小事,随性而不拘小节,但在厨房的设计中却一点都不马虎。在厨房的造价和用材上,美国人最舍得投入,一个考究先进的厨房是人见人羡的事情。
厨房的空间及功能齐全,每家每户都有许多大小迥异的锅和盆,用来煎肉排、煮土豆、煮汤、煮菜汁等,不同的饭菜用不同的锅。因为崇尚天然,有不少家庭干脆把各种锅和大大小小的勺子挂满屋顶或者一面墙,开阔而一目了然,并且抓过来就能立即行动,不须翻箱倒柜去找。
抽屉内的隔断多而有秩序,淀粉格、面粉格、麦片格、鱼料格、意大利面条格、米格、布丁格、点心配料格简直应有尽有。盐和糖都有专门的瓷罐盛放,其他的厨房必备品也都有妥帖的存放处,美国人讲究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里创造美味佳肴。
一般大的厨房里,中央放一个圆桌,一家人在垂下来的低吊灯下用餐,恬静温馨。小一些的厨房,桌子会面对通向花园的玻璃门而设立,吃饭的时候能同时享受到花团锦簇的美景。大部分美国人都梦想在厨房里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一家人舒坦地用餐,还可以靠在那里看报纸。谁都知道,吃早饭时看看报纸、关心时政是美国男人的传统。
这是敞开式厨房的原型,也是设计师们追崇的厨房格局。
打造一间高品质的厨房,代表着拥有者的品位和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2013年,全球顶级厨房电器品牌——斐雪派克组织了一场社交厨房设计大赛,倡导“社交厨房”理念,让厨房变成情感交流的烹饪空间。
参赛者——台湾玄武设计总设计师黄书恒先生说,对于重视饮食的中国人而言,“厨房设计”是住宅设计中最需要智慧的地方──如何将抽象的文化习惯化为有形的空间设备,是厨房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
他认为,厨房必须有效呈现三个面向──现代家电设备、使用机能与生活行为的完美整合,而非漂亮的系统柜、新潮的电器设备、呈现绚烂效果就能作数。最理想的情况是,设计者平常也是热爱烹调的使用者,他了解各国饮食文化,自然对于厨房动线、机能与工具自有一套诠释,故可“身历其境”,将使用者的背景、习性、甚至交友情况融入设计,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空间蕴含的内敛韵味,更让人流连忘返。
重构现代“家屋”的图象,黄书恒说,“我希望创造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烹饪空间,大家可以享受乐趣、创造情趣,试想厨房一隅,夫妻和儿女们合作无间,挤奶油、把巧克力捏成可爱造型,香气逼人的饼干在烤箱里等待出炉;另一边,奶奶拿着汤勺搅拌肉汤,调味料溢出清淡的香气,爷爷掀开蒸笼,看见热气中的包子饱满诱人。让看似毫不相关的饮食文化,能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并存,创造家庭关系的崭新模式,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