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优秀教育家”,敬爱的朱小蔓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4天了,我的注意力仍然没有能够完全从巨大的悲痛中转移出来,耳边不断萦绕戴玉强深情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音乐旋律,缅怀、思念不尽。我不断地看她生前的视频和照片、谈话记录,整理以往的电子邮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悼念网上日益增多的哀思和留言;《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专版悼念文章,一些教育界名人微信公众号,一些网站、电子杂志等自媒体非常快地发表的系列纪念文章。
“朱老师显然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这是2019年12月27日我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我的一个认识和判断,我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家,是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生态环境的自然而然竞争、筛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朱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教育家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不应该是评出来的,甚至也不是刻意靠‘培养工程’实现的。”
我在那次朱老师抱病参加的研讨会上,阐述了加拿大许美德教授对中国教育家群体研究的权威观点和方法。许教授是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在里程碑式的研究教育家口述史专著《思想的肖像:中国10个教育家的故事》中,提出来中国教育家的选择/分析框架和界定。其分析框架涉及几个要素:
一是知名的专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朱老师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名家”之一,之前曾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被评为俄罗斯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11月,有一次她跟我谈到,“这个外籍院士完全是投票评出来的,而且被评为主席团成员,意味着这是终身荣誉。”俄罗斯国家教育科学院发来唁电,哀悼这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著名教育家。
朱老师生前把教师工作和爱学生的工作、立德树人的工作,看作是自己生命之根、活力之源。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思念》很好地表达了学生对朱老师的深厚感情和敬意、感恩。在布置朱老师家庭灵堂的时候,我和杨茜师妹等代表弟子们的心声,撰写挽联“一生奉献,不说拒绝”“倾真情做教育,创立情感教育,学者本色,亲切亲和,同歌同泣;尽爱心为师表,关怀道德心灵,人格魅力,勇当勇为,念恩念慈”。
二是这个专家跟一所学校或一个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有重要关系。这个与“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所谓也”观点相似。朱老师一生的学术生涯与南京师范大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她在这里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曾经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首任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分管教学等工作的副校长。2002年,被教育部调到中央教科所工作以后,她还兼任一段时间所长。她较早提出在我国建立小学本科专业,对高校的教师教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身体力行。一位朱老師的生前同事网上悼念留言说,“以情感教育著称的朱小蔓老师8月10日病逝,今天南京大场面‘ 送三’,哀荣备至。”一位年过八旬的老领导、朱老师生前的好友指出,疫情尚在,夏日炎炎,仍然鲜花如林,送别者众,告别仪式视频点看人数已近5万,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现任主要领导和一些离任的主要领导也到场送别,这确实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少见的盛况。
朱老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四五年,担任党政一把手,对教育部下属的这个研究所整体风气的改变,确立科研立所方针,开创招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较为开明的管理方式,开拓国际合作,建立与地方教科研联盟的关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地方教育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努力,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正如毕诚研究员指出的,“教育家朱小蔓担任中央教科所所长,谱写了中国教育科学发展史的辉煌一页。她也给我们书写了一页辉煌而骄傲的历史!”
三是这个专家跟一个学科或者学科群的发展紧密相关,产生了波及一个时代的影响力。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在告别仪式的发言中指出的,朱老师对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研究所及德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奠基了我国的情感教育理论,并且强调将情感文明、情感文化,落实在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工作当中,渗透在课堂文化、师生交流和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朱老师曾经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0周年题词,“为提高国人的人文性、精神性素养而奋斗”。这个出版社的老社长张纯一教授指出,“先生的人品、学养、人格魅力的影响,在学界乃至政界已深入人心,这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我近日给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院长和后备干部的报告中指出,就目前国际局势、中美关系来看,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链条关系;领会和醒悟任正非创办国际少年大学,施一公创西湖大学,南京大学与南京市合作,创金陵系基础教育新高地等,才能真正大力提升我国的科技、金融、军事、教育。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贡献,是反对唯知识、片面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灵发展和成长,培养真正的崇尚创新、奉献、公益精神的“贵族精神”和气质,包括被长期忽视的人的内在世界的发育、独特性,特别是情感、道德、生命潜能对一个人创新、奉献的人生有着终极意义(影响人一生的内驱力、方向性、个性倾向)。
朱老师的同事蒋老师也指出,她提倡创立教育学派,是鲁门弟子的最卓越代表。她开创了中国情感教育流派,这也是她两次修订《情感教育论纲》的良苦用心。
2013年,我在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报告—对话”会上,曾经总结发言指出:先生每次报告,都是花时间备课,不喜欢讲重复的内容,注重演讲、对话、互动的效果。先生一直强调校长、所长、会长不是什么官,首先是一个教师。她真正是一个好老师。我提出了她在一场报告中的七个方面的启发和价值:第一,在理论上,有深度,有创新;第二,在教育政策上,进行清醒的调整的反思,提出实事求是的主张;第三,洞察学科前沿的新发展,关注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与人的认知结构、性向的融合、“再建构”;第四,在大学教学及其研究上,强调激发式学习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创造性;第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诠释“意义世界” ,自信人的“性向”能量的人生精彩;第六,在德育上,强调唤醒、充盈人的心灵世界的情感德育理念;第七,在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上,强调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建构的愿景可以实现。它们对工作、专业、健康的关系的认识,是很特别的,理解非常深刻、透彻。 在朱老师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名家”之一的时候,媒体公布的对朱老师的评价有几点概括得非常好:
第一,有国际影响和知名度的著名学者。
第二,有原创理论建构和创新。朱老师是教育家,且是建构型教育家,不是验证型教育家,也不是完善型教育家。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先生,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是建构派的经济学家,而后来一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有的是属于完善型的经济学家。朱小蔓老师的情感教育理论,还有未完成的情感文明、情感文化的理论建构,显然是建构型的,她是创立者。她的胞弟朱小棣先生曾经指出,如果当年姐姐有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和国际论坛交流,她的情感教育理论的影响力不亚于后来的加德纳的情商理论。朱老师是一个非常低调、谦虚的人。在她的许多著作的自序或者后记中,都非常谦虚地指出自己思考问题和学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她不是浮光掠影地说一句“不足”,而是比较实在、具体地说出一些方面的不够。像她这样的教育家、理论家,如此谦逊、有自知之明的,比较少见。
第三,是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价值。朱老师“从小学校长做到大学校长”,兼任过许多学校的校长职务,包括无锡南洋国际学校校长,分管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镇江崇实女中名誉校长等,她切切实实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这些学校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她针对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江苏的许多小学开展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的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五爱小学、江阴实验小学、南通师范二附小、丹阳师范附小等,还有南通田家炳中学,帮助和指导、提炼出非常重要的教育特色或者模式。她对国家“三科”教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力呼吁和推动用情感、道德、生命之眼,编写教材,为新课改提供政策支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的反响。她说:“建设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走向。”
中国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很不容易,既要有行政赋予的做事的平台,又要有行政与学术人之间寻求平衡点的修养和智慧。朱老师强调,有为才有位,有位必然有所为,她一贯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精神、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大爱情怀。新时代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用真心做教育,用爱心做老师”的教育家,需要教育家辦学。
教育理论界知名学者顾明远、鲁洁、林崇德、班华、董奇、吴康宁、周洪宇、王嘉毅等教授以不同方式悼念她;朱老师生前好友、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第一时间做诗发文痛悼大姐,“教坛痛失巨擘,真情文章毓大家。”
非常尊重和懂得朱老师的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说:“朱小蔓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学养深厚,道德纯粹,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工作执着奉献的精神令人尊敬,让人感动。她是为教育而生的。”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老师显然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这是2019年12月27日我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我的一个认识和判断,我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家,是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生态环境的自然而然竞争、筛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朱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教育家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不应该是评出来的,甚至也不是刻意靠‘培养工程’实现的。”
我在那次朱老师抱病参加的研讨会上,阐述了加拿大许美德教授对中国教育家群体研究的权威观点和方法。许教授是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在里程碑式的研究教育家口述史专著《思想的肖像:中国10个教育家的故事》中,提出来中国教育家的选择/分析框架和界定。其分析框架涉及几个要素:
一是知名的专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朱老师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名家”之一,之前曾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被评为俄罗斯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11月,有一次她跟我谈到,“这个外籍院士完全是投票评出来的,而且被评为主席团成员,意味着这是终身荣誉。”俄罗斯国家教育科学院发来唁电,哀悼这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著名教育家。
朱老师生前把教师工作和爱学生的工作、立德树人的工作,看作是自己生命之根、活力之源。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思念》很好地表达了学生对朱老师的深厚感情和敬意、感恩。在布置朱老师家庭灵堂的时候,我和杨茜师妹等代表弟子们的心声,撰写挽联“一生奉献,不说拒绝”“倾真情做教育,创立情感教育,学者本色,亲切亲和,同歌同泣;尽爱心为师表,关怀道德心灵,人格魅力,勇当勇为,念恩念慈”。
二是这个专家跟一所学校或一个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有重要关系。这个与“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所谓也”观点相似。朱老师一生的学术生涯与南京师范大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她在这里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曾经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首任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分管教学等工作的副校长。2002年,被教育部调到中央教科所工作以后,她还兼任一段时间所长。她较早提出在我国建立小学本科专业,对高校的教师教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身体力行。一位朱老師的生前同事网上悼念留言说,“以情感教育著称的朱小蔓老师8月10日病逝,今天南京大场面‘ 送三’,哀荣备至。”一位年过八旬的老领导、朱老师生前的好友指出,疫情尚在,夏日炎炎,仍然鲜花如林,送别者众,告别仪式视频点看人数已近5万,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现任主要领导和一些离任的主要领导也到场送别,这确实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少见的盛况。
朱老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四五年,担任党政一把手,对教育部下属的这个研究所整体风气的改变,确立科研立所方针,开创招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较为开明的管理方式,开拓国际合作,建立与地方教科研联盟的关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地方教育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努力,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正如毕诚研究员指出的,“教育家朱小蔓担任中央教科所所长,谱写了中国教育科学发展史的辉煌一页。她也给我们书写了一页辉煌而骄傲的历史!”
三是这个专家跟一个学科或者学科群的发展紧密相关,产生了波及一个时代的影响力。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在告别仪式的发言中指出的,朱老师对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研究所及德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奠基了我国的情感教育理论,并且强调将情感文明、情感文化,落实在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工作当中,渗透在课堂文化、师生交流和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朱老师曾经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0周年题词,“为提高国人的人文性、精神性素养而奋斗”。这个出版社的老社长张纯一教授指出,“先生的人品、学养、人格魅力的影响,在学界乃至政界已深入人心,这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我近日给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院长和后备干部的报告中指出,就目前国际局势、中美关系来看,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链条关系;领会和醒悟任正非创办国际少年大学,施一公创西湖大学,南京大学与南京市合作,创金陵系基础教育新高地等,才能真正大力提升我国的科技、金融、军事、教育。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贡献,是反对唯知识、片面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灵发展和成长,培养真正的崇尚创新、奉献、公益精神的“贵族精神”和气质,包括被长期忽视的人的内在世界的发育、独特性,特别是情感、道德、生命潜能对一个人创新、奉献的人生有着终极意义(影响人一生的内驱力、方向性、个性倾向)。
朱老师的同事蒋老师也指出,她提倡创立教育学派,是鲁门弟子的最卓越代表。她开创了中国情感教育流派,这也是她两次修订《情感教育论纲》的良苦用心。
2013年,我在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报告—对话”会上,曾经总结发言指出:先生每次报告,都是花时间备课,不喜欢讲重复的内容,注重演讲、对话、互动的效果。先生一直强调校长、所长、会长不是什么官,首先是一个教师。她真正是一个好老师。我提出了她在一场报告中的七个方面的启发和价值:第一,在理论上,有深度,有创新;第二,在教育政策上,进行清醒的调整的反思,提出实事求是的主张;第三,洞察学科前沿的新发展,关注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与人的认知结构、性向的融合、“再建构”;第四,在大学教学及其研究上,强调激发式学习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创造性;第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诠释“意义世界” ,自信人的“性向”能量的人生精彩;第六,在德育上,强调唤醒、充盈人的心灵世界的情感德育理念;第七,在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上,强调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建构的愿景可以实现。它们对工作、专业、健康的关系的认识,是很特别的,理解非常深刻、透彻。 在朱老师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名家”之一的时候,媒体公布的对朱老师的评价有几点概括得非常好:
第一,有国际影响和知名度的著名学者。
第二,有原创理论建构和创新。朱老师是教育家,且是建构型教育家,不是验证型教育家,也不是完善型教育家。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先生,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是建构派的经济学家,而后来一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有的是属于完善型的经济学家。朱小蔓老师的情感教育理论,还有未完成的情感文明、情感文化的理论建构,显然是建构型的,她是创立者。她的胞弟朱小棣先生曾经指出,如果当年姐姐有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和国际论坛交流,她的情感教育理论的影响力不亚于后来的加德纳的情商理论。朱老师是一个非常低调、谦虚的人。在她的许多著作的自序或者后记中,都非常谦虚地指出自己思考问题和学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她不是浮光掠影地说一句“不足”,而是比较实在、具体地说出一些方面的不够。像她这样的教育家、理论家,如此谦逊、有自知之明的,比较少见。
第三,是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价值。朱老师“从小学校长做到大学校长”,兼任过许多学校的校长职务,包括无锡南洋国际学校校长,分管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镇江崇实女中名誉校长等,她切切实实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这些学校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她针对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江苏的许多小学开展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的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五爱小学、江阴实验小学、南通师范二附小、丹阳师范附小等,还有南通田家炳中学,帮助和指导、提炼出非常重要的教育特色或者模式。她对国家“三科”教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力呼吁和推动用情感、道德、生命之眼,编写教材,为新课改提供政策支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的反响。她说:“建设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走向。”
中国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很不容易,既要有行政赋予的做事的平台,又要有行政与学术人之间寻求平衡点的修养和智慧。朱老师强调,有为才有位,有位必然有所为,她一贯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精神、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大爱情怀。新时代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用真心做教育,用爱心做老师”的教育家,需要教育家辦学。
教育理论界知名学者顾明远、鲁洁、林崇德、班华、董奇、吴康宁、周洪宇、王嘉毅等教授以不同方式悼念她;朱老师生前好友、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第一时间做诗发文痛悼大姐,“教坛痛失巨擘,真情文章毓大家。”
非常尊重和懂得朱老师的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说:“朱小蔓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学养深厚,道德纯粹,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工作执着奉献的精神令人尊敬,让人感动。她是为教育而生的。”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