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在基层,源在群众”。记者深入基层,不仅是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愿望,更是记者的职责使然。“走基层、下基层、进基层”应成为我们记者采访工作的常态。
【关键词】记者工作;走基层;常态
一、记者走基层的重要性
(1)要认识到记者的根在基层。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记者是神圣的职业。“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于记者,还有很多很具有正义感的词汇,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说到记者的社会责任时,常常用“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等。但是近幾年来,由于媒体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开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屡禁不止,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少了,作风不实不无关系。一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忘记了记者的根本,再也不愿像过去的“老记们”那样深入到群众中间,而是在网络上一搜索,一篇稿子就拼凑成了,热新闻成了“炒冷饭”,让受众觉得新闻肤浅,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马克思说:人民报刊要“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真情地去感受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写报道,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共鸣。(2)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不竭的源泉。穆青同志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应该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是革命建设事业的实践者、主力军,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人民和人民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天然的报道对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愿望,是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3)要认识到基层是记者体察民情和感知责任的课堂。作为一名记者,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进心间,才能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天职;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体会,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在走基层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们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采写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这不仅有效地转变了文风,也促进了新闻队伍作风的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报道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改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二、走基层应成为记者工作的常态
(1)要端正态度,真正迈开双脚把身子扑下去。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记者总是坐在办公室,抱着电话、打着电脑,那是永远采写不出生动的新闻稿件的。记者深入基层,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情入”,绝不能走马观花的走,必须用心去走。不管去到哪个地方,必须沉下心来跟各地的人去交流、去感受,让他们觉得你是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跟你说,这样你才能用你的镜头和语言把他们的“掏心窝子话”和真实生活反映出来。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的记者,我们本身就身处“基层”,我们离老百姓更近,我想我们更应该发挥地缘优势,迈开双脚把身子真正扑下去,勤下基层,亲临现场,多跑、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采写现场的“活”新闻,这样我们的报道才更有贴近性,老百姓才会更爱看。(2)既要“沉得下去”,同时也要“浮得上来”。沉下去就是沉下心“捉活鱼”、“捕捉细节”。记者深入基层,要做到时时留心、处处留心,成为一个有心人,要具备新闻敏感,善于发现别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浮上来就是在获得好的题材后,要能下功夫提炼主题,善于把“特写”镜头拉开成“全景”。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既有故事和细节,更有深度和广度。(3)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新闻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记者走基层往往会居无定所,食不定时,整天处于奔波之中,新闻界的行话就叫“铁腿马眼神仙肚”。(4)要严于律己,树立良好职业形象。记者下基层采访,要善于和基层的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既不能高傲自大,以“钦差大臣”自居,不把乡镇干部和群众放在眼里,说大话空话、吹牛皮;也切不可嫌贫爱富,在普通百姓家里不敢喝茶,不敢坐凳,与老百姓产生距离和隔膜。
三、结语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记者走基层,带给新闻工作者的是广阔生动的舞台,是扎实深入的作风,是清新鲜活的文风,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带给新闻媒体的,是公信力、收视率和市场影响力,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根在基层,源在群众,愿“走基层、下基层、进基层”成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常态,也成为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理念。
【关键词】记者工作;走基层;常态
一、记者走基层的重要性
(1)要认识到记者的根在基层。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记者是神圣的职业。“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于记者,还有很多很具有正义感的词汇,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说到记者的社会责任时,常常用“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等。但是近幾年来,由于媒体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开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屡禁不止,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少了,作风不实不无关系。一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忘记了记者的根本,再也不愿像过去的“老记们”那样深入到群众中间,而是在网络上一搜索,一篇稿子就拼凑成了,热新闻成了“炒冷饭”,让受众觉得新闻肤浅,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马克思说:人民报刊要“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真情地去感受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写报道,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共鸣。(2)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不竭的源泉。穆青同志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应该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是革命建设事业的实践者、主力军,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人民和人民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天然的报道对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愿望,是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3)要认识到基层是记者体察民情和感知责任的课堂。作为一名记者,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进心间,才能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天职;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体会,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在走基层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们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采写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这不仅有效地转变了文风,也促进了新闻队伍作风的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报道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改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二、走基层应成为记者工作的常态
(1)要端正态度,真正迈开双脚把身子扑下去。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记者总是坐在办公室,抱着电话、打着电脑,那是永远采写不出生动的新闻稿件的。记者深入基层,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情入”,绝不能走马观花的走,必须用心去走。不管去到哪个地方,必须沉下心来跟各地的人去交流、去感受,让他们觉得你是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跟你说,这样你才能用你的镜头和语言把他们的“掏心窝子话”和真实生活反映出来。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的记者,我们本身就身处“基层”,我们离老百姓更近,我想我们更应该发挥地缘优势,迈开双脚把身子真正扑下去,勤下基层,亲临现场,多跑、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采写现场的“活”新闻,这样我们的报道才更有贴近性,老百姓才会更爱看。(2)既要“沉得下去”,同时也要“浮得上来”。沉下去就是沉下心“捉活鱼”、“捕捉细节”。记者深入基层,要做到时时留心、处处留心,成为一个有心人,要具备新闻敏感,善于发现别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浮上来就是在获得好的题材后,要能下功夫提炼主题,善于把“特写”镜头拉开成“全景”。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既有故事和细节,更有深度和广度。(3)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新闻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记者走基层往往会居无定所,食不定时,整天处于奔波之中,新闻界的行话就叫“铁腿马眼神仙肚”。(4)要严于律己,树立良好职业形象。记者下基层采访,要善于和基层的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既不能高傲自大,以“钦差大臣”自居,不把乡镇干部和群众放在眼里,说大话空话、吹牛皮;也切不可嫌贫爱富,在普通百姓家里不敢喝茶,不敢坐凳,与老百姓产生距离和隔膜。
三、结语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记者走基层,带给新闻工作者的是广阔生动的舞台,是扎实深入的作风,是清新鲜活的文风,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带给新闻媒体的,是公信力、收视率和市场影响力,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根在基层,源在群众,愿“走基层、下基层、进基层”成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常态,也成为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