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弹壳》这篇小说以一场游戏为主线,穿插进欺骗、误会和巧合。不必激烈的言辞和刻板的说教,就让读者看到伤害不只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深重的是精神上的异化和心灵与情感上的挫伤。这些都是文革这场浩劫无形中带给小人物命运的巨大震荡。
【关键词】:子弹壳;姜贻斌;改姓
佛教中讲,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姜贻斌的中篇小说《子弹壳》中,以李上游、毋胜利为主的细把戏对童年时期“打弹壳”游戏的输赢过分在意,对“战利品(子弹壳)”如获至宝般的爱护与珍视,甚至不惜为博个好运势而更名改姓,表现出近乎异化的好胜心和占有欲。李上游得到表哥指点后成为游戏中的常胜将军,求胜心切的毋胜利迷信刘高潮的“姓名致胜论”而执意改姓“尹”,面对父母疑惑,又始终不肯说出真实原因,最终引起父亲毋得明的怀疑猜忌,酿成大祸,毋胜利也因为母亲改嫁而正式更名尹胜利。多年后,得知真相的尹胜利将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积聚在啤酒瓶子上,砸向李上游的头,顿时鲜血直流。
一、小说关键矛盾点分析
小说情节中最关键的矛盾生发原因应归结于毋胜利执意改姓“尹”。
说到更名改姓,这可能源于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残余,亦或是人类普遍的企图预知和掌控未来的原始心理。改名字的由头小到避嫌大到避祸,那么改名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名字不是天生的,基本都是爹妈给取的,固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其中人为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名字很大程度上起到的就是心理作用。显而易见,名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被人叫,但可能有的人心理的内在动力太弱,个人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只能靠这种外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内力,比如一个有寓意又响亮的名字,每被人叫一次,自己都感觉很不错,甚至感觉获得了什么。如果能通过改名字增强自己的自信,给自己的心理上加个推动力,而能影响到行动的改变,最终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
小说主人公毋胜利在面对游戏劲敌而屡战屡败之时,迷信了刘高潮的“姓名致胜论”,本想随母改姓常,图个“常胜利”的好彩头,但父亲强烈反对并在气头上说道:“你看哪有跟娘姓的?你随便说一个,老子就让你改”。因此,毋胜利再三思考,决心改姓“尹”,单纯幼稚的他并不知情母亲与前任尹之光的瓜葛,更无从体会父亲强烈地内心震荡和后来一系列的反常举动。从毋胜利的改姓初衷来看,他并不是有意地触及父亲的内心禁地,但却成为最后悲剧的导火索。
而毋胜利为在打弹壳游戏中取胜,后又为将名字排在忠字牌的第一位而疯狂竞争、展现出近乎异化的求胜心。无论是在名字上下足功夫,还是企图用排名来证实自己的實力,实际上都充分暴露出他迷信心理下的麻木性和主观意识中的自卑性。
在现在看来,改名字似乎早已是寻常之事,但改姓的并不常见,中国人的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香火延续和宗代传接,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占有极高地位。这就不难理解小说中的父亲毋得明为何对独生子毋胜利改姓而反映强烈,且儿子一意改与妻子前任同姓,更严重的伤害了他为父为夫的尊严,迫使他不得不心生猜忌愤恨。又因后来一系列的误会和矛盾加深,使他最终失去理智,犯下大错。
小说对毋得明这一人物的心理、行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整体命运走向的阐述都是十分细腻的。从最初岳丈心目中的佳婿、疼爱独生子的好父亲、家庭关系相对和顺的好丈夫,变成最终打骂妻儿的“暴狮”、砍伤尹之光的凶手。这期间他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对儿子改姓的不解,但出于对独生子的溺爱和不明其中缘由的困惑选择忍而不发;到经过多思多虑、胡乱联想分析,产生对妻子与前任尹之光关系的强烈怀疑,为了取得证实多次跟踪妻子;最后面对儿子对改姓原因的守口如瓶和多次误会的交织杂揉,便成为其对尹之光的无端指责和恼羞成怒后的正面冲突,最终误会酿成了不可逆的悲剧。这些心理变化和行动都合情合理却又受到了思维的左右和误会的干扰,使人物命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除了外界刺激以外,毋得明本身思想上的执拗性、感情上的狭隘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都是造成他走向极端的重要因素。
二、小说关键人物分析
小说中还有另一重要人物李上游,他受到“老练”的表哥指点,在子弹壳上动了手脚,掌握了取胜的诀窍。他作为一个后来居上者,对毋胜利的“常胜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取而代之。这是后来毋胜利为“转运取胜”做出一切行动的根本诱因。无论是最初使用特殊的子弹壳不断取胜,还是在毋胜利改姓之后故意输几粒子弹壳或是避免与他共同游戏,都体现了李上游的欺骗狡猾和主观故意。在整个大的误会和矛盾中,他是唯一清楚真相的人,也是唯一的受益者,因此他选择知而不言。虽然李上游不是主使毋胜利改姓之人,也不是砍伤尹之光的凶手,但一切因他而起,他的心知肚明而不言不语使误会升级、矛盾酝酿。他对最后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多年后,他也为当年幼稚无知也好、处心积虑也罢而造成的后果付出了代价。
除了毋胜利、毋得明、李上游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常玉香、尹之光、刘高潮、张大兴、常父、表哥……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把整个故事情节看做一场游戏比赛:那么李上游和毋胜利则是双方对手,子弹壳便是游戏道具。最终李上游靠“出老千”后来居上,成为表面上的胜利者,但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谁都不算赢家。“子弹壳”这个作废的军事武器,虽然已经丧失了杀伤性,外强中空;但却在游戏规则下的异化竞争中变成有力的杀伤性武器,造成两败俱伤的格局。
三、小说故事性分析
如果把整个故事情节看做一场凶杀:可以说是李上游“杀了”毋胜利,表哥是帮凶;可以说是毋得明“杀了”尹之光,毋胜利是诱因;可以说毋胜利“杀了”父母双亲,改姓是动机;可以说他们自己“杀了”自己,而涉事的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但说到底,谁都逃不掉,是文革这个大时代震荡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而“子弹壳”则象征着一个时代肆虐后的悲剧残余,也是证明人们切身遭受过的最有力的证据。
文革,说它是场浩劫并不为过,至今那些亲历者和熟知者讲述起来仍心有余悸。在文革集权意识形态下,人们喜好和追求的往往并非物质本身,而是物品带给所有者的某种精神体会。比如以图文来表达其意识形态意义的日用品——脸盆、毛巾、饭盒等。而利用这些物品表达情绪、态度和安全感的重要形式就是“占有”。而另一种重要形式却正好与其相反,它是“去占有”,即将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捐献”给国家、他人来以此表达更为坚定的信念、态度。而“去占有”带给人们安全感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往往能获得肯定、荣誉和嘉奖。因此,《子弹壳》中所塑造的毋胜利、李上游等心智尚未成熟的细把戏们对“子弹壳”充满了占有欲,而在铸造忠字牌的时候又以“去占有”的形式拼抢忠字牌上第一个人名的位置。这都是文革对人们普遍心理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除此之外,文革动荡其间,许多夫妻的结合并非因为感情,而是更多地考虑着家庭成分和生计。正如小说中毋胜利父母的结合,不过是因为常父的一句“天寒三年,饿不死火军头”,常父考虑生计的思想和毋得明的“好职业”促成了这对夫妻的结合,也为后来的家庭情感危机和最终的破裂结局埋下祸根。
《子弹壳》这篇小说以一场游戏为主线,穿插进欺骗、误会和巧合。不必激烈的言辞和刻板的说教,就让读者看到伤害不只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深重的是精神上的异化和心灵与情感上的挫伤。这些都是文革这场浩劫无形中带给小人物命运的巨大震荡。
【关键词】:子弹壳;姜贻斌;改姓
佛教中讲,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姜贻斌的中篇小说《子弹壳》中,以李上游、毋胜利为主的细把戏对童年时期“打弹壳”游戏的输赢过分在意,对“战利品(子弹壳)”如获至宝般的爱护与珍视,甚至不惜为博个好运势而更名改姓,表现出近乎异化的好胜心和占有欲。李上游得到表哥指点后成为游戏中的常胜将军,求胜心切的毋胜利迷信刘高潮的“姓名致胜论”而执意改姓“尹”,面对父母疑惑,又始终不肯说出真实原因,最终引起父亲毋得明的怀疑猜忌,酿成大祸,毋胜利也因为母亲改嫁而正式更名尹胜利。多年后,得知真相的尹胜利将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积聚在啤酒瓶子上,砸向李上游的头,顿时鲜血直流。
一、小说关键矛盾点分析
小说情节中最关键的矛盾生发原因应归结于毋胜利执意改姓“尹”。
说到更名改姓,这可能源于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残余,亦或是人类普遍的企图预知和掌控未来的原始心理。改名字的由头小到避嫌大到避祸,那么改名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名字不是天生的,基本都是爹妈给取的,固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其中人为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名字很大程度上起到的就是心理作用。显而易见,名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被人叫,但可能有的人心理的内在动力太弱,个人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只能靠这种外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内力,比如一个有寓意又响亮的名字,每被人叫一次,自己都感觉很不错,甚至感觉获得了什么。如果能通过改名字增强自己的自信,给自己的心理上加个推动力,而能影响到行动的改变,最终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
小说主人公毋胜利在面对游戏劲敌而屡战屡败之时,迷信了刘高潮的“姓名致胜论”,本想随母改姓常,图个“常胜利”的好彩头,但父亲强烈反对并在气头上说道:“你看哪有跟娘姓的?你随便说一个,老子就让你改”。因此,毋胜利再三思考,决心改姓“尹”,单纯幼稚的他并不知情母亲与前任尹之光的瓜葛,更无从体会父亲强烈地内心震荡和后来一系列的反常举动。从毋胜利的改姓初衷来看,他并不是有意地触及父亲的内心禁地,但却成为最后悲剧的导火索。
而毋胜利为在打弹壳游戏中取胜,后又为将名字排在忠字牌的第一位而疯狂竞争、展现出近乎异化的求胜心。无论是在名字上下足功夫,还是企图用排名来证实自己的實力,实际上都充分暴露出他迷信心理下的麻木性和主观意识中的自卑性。
在现在看来,改名字似乎早已是寻常之事,但改姓的并不常见,中国人的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香火延续和宗代传接,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占有极高地位。这就不难理解小说中的父亲毋得明为何对独生子毋胜利改姓而反映强烈,且儿子一意改与妻子前任同姓,更严重的伤害了他为父为夫的尊严,迫使他不得不心生猜忌愤恨。又因后来一系列的误会和矛盾加深,使他最终失去理智,犯下大错。
小说对毋得明这一人物的心理、行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整体命运走向的阐述都是十分细腻的。从最初岳丈心目中的佳婿、疼爱独生子的好父亲、家庭关系相对和顺的好丈夫,变成最终打骂妻儿的“暴狮”、砍伤尹之光的凶手。这期间他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对儿子改姓的不解,但出于对独生子的溺爱和不明其中缘由的困惑选择忍而不发;到经过多思多虑、胡乱联想分析,产生对妻子与前任尹之光关系的强烈怀疑,为了取得证实多次跟踪妻子;最后面对儿子对改姓原因的守口如瓶和多次误会的交织杂揉,便成为其对尹之光的无端指责和恼羞成怒后的正面冲突,最终误会酿成了不可逆的悲剧。这些心理变化和行动都合情合理却又受到了思维的左右和误会的干扰,使人物命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除了外界刺激以外,毋得明本身思想上的执拗性、感情上的狭隘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都是造成他走向极端的重要因素。
二、小说关键人物分析
小说中还有另一重要人物李上游,他受到“老练”的表哥指点,在子弹壳上动了手脚,掌握了取胜的诀窍。他作为一个后来居上者,对毋胜利的“常胜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取而代之。这是后来毋胜利为“转运取胜”做出一切行动的根本诱因。无论是最初使用特殊的子弹壳不断取胜,还是在毋胜利改姓之后故意输几粒子弹壳或是避免与他共同游戏,都体现了李上游的欺骗狡猾和主观故意。在整个大的误会和矛盾中,他是唯一清楚真相的人,也是唯一的受益者,因此他选择知而不言。虽然李上游不是主使毋胜利改姓之人,也不是砍伤尹之光的凶手,但一切因他而起,他的心知肚明而不言不语使误会升级、矛盾酝酿。他对最后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多年后,他也为当年幼稚无知也好、处心积虑也罢而造成的后果付出了代价。
除了毋胜利、毋得明、李上游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常玉香、尹之光、刘高潮、张大兴、常父、表哥……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把整个故事情节看做一场游戏比赛:那么李上游和毋胜利则是双方对手,子弹壳便是游戏道具。最终李上游靠“出老千”后来居上,成为表面上的胜利者,但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谁都不算赢家。“子弹壳”这个作废的军事武器,虽然已经丧失了杀伤性,外强中空;但却在游戏规则下的异化竞争中变成有力的杀伤性武器,造成两败俱伤的格局。
三、小说故事性分析
如果把整个故事情节看做一场凶杀:可以说是李上游“杀了”毋胜利,表哥是帮凶;可以说是毋得明“杀了”尹之光,毋胜利是诱因;可以说毋胜利“杀了”父母双亲,改姓是动机;可以说他们自己“杀了”自己,而涉事的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但说到底,谁都逃不掉,是文革这个大时代震荡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而“子弹壳”则象征着一个时代肆虐后的悲剧残余,也是证明人们切身遭受过的最有力的证据。
文革,说它是场浩劫并不为过,至今那些亲历者和熟知者讲述起来仍心有余悸。在文革集权意识形态下,人们喜好和追求的往往并非物质本身,而是物品带给所有者的某种精神体会。比如以图文来表达其意识形态意义的日用品——脸盆、毛巾、饭盒等。而利用这些物品表达情绪、态度和安全感的重要形式就是“占有”。而另一种重要形式却正好与其相反,它是“去占有”,即将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捐献”给国家、他人来以此表达更为坚定的信念、态度。而“去占有”带给人们安全感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往往能获得肯定、荣誉和嘉奖。因此,《子弹壳》中所塑造的毋胜利、李上游等心智尚未成熟的细把戏们对“子弹壳”充满了占有欲,而在铸造忠字牌的时候又以“去占有”的形式拼抢忠字牌上第一个人名的位置。这都是文革对人们普遍心理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除此之外,文革动荡其间,许多夫妻的结合并非因为感情,而是更多地考虑着家庭成分和生计。正如小说中毋胜利父母的结合,不过是因为常父的一句“天寒三年,饿不死火军头”,常父考虑生计的思想和毋得明的“好职业”促成了这对夫妻的结合,也为后来的家庭情感危机和最终的破裂结局埋下祸根。
《子弹壳》这篇小说以一场游戏为主线,穿插进欺骗、误会和巧合。不必激烈的言辞和刻板的说教,就让读者看到伤害不只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深重的是精神上的异化和心灵与情感上的挫伤。这些都是文革这场浩劫无形中带给小人物命运的巨大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