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鸡,从远古的彩陶对它进行抽象的描绘开始,到现在,大量的以鸡为题材的绘画及其它工艺品中,可以看出,鸡一直是人们喜爱和文人表现的对象。本文从鸡画题材的吉祥寓意开始,重点对古今美术史上的画鸡作品及鸡在陶瓷中的装饰美诸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健词:鸡 吉样 装饰美
引言
鸡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人们会有更多和更从容的时间对其进行观察,表现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显得生动到位,表现形式多而丰富。
一、“鸡”在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寓意
1、吉样的象征
古人将鸡看作是吉祥鸟,所以,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多画有鸡形,甚至在车饰前端也往往刻有“日鸡”的吉样印,取出入大吉大利之意。民间更将鸡视为吉样物,不但在过年时用红纸剪鸡作为窗花,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吉日)。汉代东方朔《古书》中有:“岁有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把正月初一作为“鸡”(吉)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鸡”和“吉”谐音的缘故。经过长期的演变,人们一看到鸡的形象便会想起吉祥的意味,鸡即是吉,吉即是鸡。
2、生命的象征
大公鸡一般在争夺交配权时才会激烈争斗,因为它精力旺盛,欲望强烈,有阳刚之气。正因为它有这样的性格,在古老的民间艺术中,雄鸡的形象代表了人类对生殖的渴望,因此,又是生命的象征。
3、为百姓喜爱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常常是养鸡,靠卖鸡卖鸡蛋攒些家用钱。而现代的人们喜爱鸡,不单单是因为它是餐桌上的美食。通过鸡的形象,人们总会联想到自家生活的闲适与快乐。一方面,雄鸡每天清晨日出时打鸣啼叫,日间又四处奔走,维护鸡群安宁,而母鸡那温和的性情和对小仔鸡的无限母爱,正如家庭中在外奔波的男子和对子女母爱深深的女子。另一方面,就鸡而言,天生一个鲜红的鸡冠,特别是雄鸡,其鸡冠更是硕大美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红色,鸡头上艳丽的火红,正寓意着生活的火红、家庭的兴旺、人丁兴旺。它甚至是一种符号,就是吉祥的视觉表达,由此,更成为美满人生、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4、亦非寻常的羽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话的动物。而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例如,凤的形象来源于鸡,《尔雅》郭璞注凤:“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据说,在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乌。其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这也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后来鸡形象被神化。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经被神化,有的早被看作是神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也留下了不少与鸡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5、文人眼中的鸡
古代人特别重视鸡,文人士大夫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中国有句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说法,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而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争,被誉为“人之楷模”
在我国,咏鸡诗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王风,君子于役》),“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等咏鸡的诗句。当然,这些尚不能说是咏鸡的诗篇,而只是一些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诗句。
唐诗中咏鸡的诗句与诗篇为数众多。诗题中含有“鸡”字的,共有50项与查询匹配;诗行内含有“鸡”字的,共有1073项与查询匹配。宋诗中咏鸡的诗句与诗篇超过了唐诗。诗题中含有“鸡”字的,共有275项与查询匹配;诗行内含有“鸡”字的,共有5059项与查询匹配。由此可见文人雅士对鸡的钟爱。
二、历代画鸡的优秀作品
以鸡为题材入画的作品,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由宋代的工笔到元代的墨笔兼工带写,明代再折返为工,直到近现代才使写意画鸡成熟起来。画家们从这些寻常所见的弱小生命里,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道德、品行、生活理念以及艺术情趣、生活乐趣等。
周代画鸡是为驱邪,到汉代发展为每年正月初一固定的仪式,形成年画中的门画。至南朝,鸡在一些画家的笔下失去神圣的地位,仅为一种猎物或玩物,如顾宝光画《斗鸡图》《射鸡图》,张僧繇画《梁宫人射雏图》等。《宣和画谱》中记载:“于锡,不知何许人也,善画花鸟,最长于鸡,极臻其妙,有《牡丹双鸡》、《雪梅双雉》二图。”于锡图绘《牡丹双鸡》旨在祈希事业兴盛,家人富贵。图中牡丹绮丽生动,鸡禽形质美观。雄鸡振翅延颈,伫立稳健;彩翎呈翠,雄昂至极。出生唐末、身继五代的梅行思工于画鸡,他的《子母鸡图》、《负雏鸡图》、《引雏鸡图》等传世,世人号称其艺为“梅家鸡”。五代郭乾晖,在郊居饲养禽鸟并曲尽物性之精妙,有《野鸡图》《鸡图》等。五代入宋为待诏,并得两代帝王宠信的画家黄筌,绘画的锦鸡翎毛耀辉、肥健华美,被后世尊为锦鸡宗师。
至宋代宋微宗赵佶所绘的《芙蓉锦鸡图》,用笔精细,设色工丽,画境细婉,神完韵高,创写画锦鸡图之难越巅峰。画面上,一只锦鸡飞身攀上木芙蓉树上,回首凝视两只迎花飞来的蝴蝶,打破了宁静祥和的草虫世界。锦鸡的重量压弯了枝条,花枝摇曳,颇具动感,鸡尾下的一丛白菊加强下部的重量感,使重心沉稳。鸡胸腹的红色使主体分明突出,并与朱色印玺相呼应;鸡的白颈又与白菊、白芙蓉花相辉映,在变化中求统一;山鸡周围的芙蓉枝叶均作双钩,不作细笔,用墨绿轻描淡染,衬托出锦鸡的繁密精细的斑纹;粉蝶以浓墨勾画,醒目而不刺目,给画面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活力,画幅在右上方书有宋微宗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
元代职业画工王渊绘画的《桃竹锦鸡图》,画法严谨又写实,以墨易色、渲染,造就淡雅、宁静之意境,是花鸟画在元代由设色向墨笔过渡的代表性作品。
明清以来直至百年内,各具风貌的花鸟画家使这个时代辉煌灿烂,唐伯虎、扬州八怪、八大山人、李觯等等为代表。李觯在画鸡后题诗云“凉叶飘萧处士林,霜华不畏早寒侵。画鸡欲画鸡儿叫, 唤起人间为善心。”更是借画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唐伯虎在画鸡后题诗云“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近现代的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陈大羽、徐悲鸿等画家对鸡禽的描绘生动而独具特色。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创作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雨中鸡鸣》的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正处在危难之时,徐悲鸿借鸡为“报晓的号手”,绘出一只大公鸡,骄傲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在雨中昂首挺胸,引吭高歌,号召有血气的青年,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真理而斗争的内在寓意。
三、鸡在陶瓷中的装饰美
如果我们溯源最早鸡的艺术形象,该数陶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鸡形灰陶壶,而且先民们还在器身上刻画点线纹作羽毛状,让人产生形象的联想。以鸡形作为装饰的瓷壶始于西晋,流行至唐代初年。壶的流做成鸡首状是晋代瓷器的一大特色。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很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经过东晋到南朝,原来是装饰性的实心鸡首,已经演变成为与器体相通的流,在壶体肩部的一侧塑造了一个鸡首,张嘴啼鸣;与之相应的另一侧安置了一个把手,塑造成卷曲的鸡尾形状。壶腹多为圆饱形状,象征鸡身。有的壶身上还有褐釉彩斑作为点缀,色泽晶莹均匀,自然而有层次感,形态生动,仿佛一只雍容而可爱的锦鸡立于面前,分外亲切。隋代的鸡首壶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
中国陶瓷史上最有名的品种之一的明代成化鸡缸杯,烧制水平高超,胎极精致细薄,施釉极晶莹润白。鸡缸杯在当时就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斗彩”瓷器,是在景德镇御窑经高温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画轮廓线,高温烧第一次,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等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这也是鸡缸杯身价不菲的原因之一。以鸡为题材,是家庭和睦或功名富贵的象征。鸡缸杯器型通常是撇口、敛腹、卧足,杯身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太湖石、牡丹、幽兰,色泽鲜亮而柔和。
清末民初,一批有国画修养的文人墨客进入景德镇,大大影响了当时的传统绘画,其后陶瓷绘画工作者更加注意以中国画的形式入画。如老艺术家万仁保的作品《声报三秋晓》粉彩瓷板画,中国画形式构图,画面绘一颗粗大的梧桐树,从左侧斜出伸向画外,树后一丛月季,几竿竹枝疏斜穿插。树下雄鸡,或挺胸昂立,或低头啄食,或向前奔跑,生动而富有情趣。右下角的小草坡上几块石头,几株野花,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非常仔细。画面布局下实上虚,运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质感,以横向扁笔作梧桐树干,以拓绘、彩染、勾勒、点彩等多种方法刻画公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先生,他画的鸡个个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初观之,如马之奔腾;又观之,有鹰之凶悍;再观之,见虎之王气。喙之尖锐,爪之强壮,冠之鲜红,羽之浓密,眼之明亮——在熊钢如先生那里的鸡已是志高气傲的尤物,再加上以陶瓷为作画的载体,莹润的釉色与画面相融汇,更是使作品熠熠生辉,清新明丽,给人以美的感受。
结束语
不论是国画还是陶瓷,“鸡”一直是人们喜爱和文人表现的对象,他表达人们向往红火的幸福生活的愿望,也表达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个人思想。
关健词:鸡 吉样 装饰美
引言
鸡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人们会有更多和更从容的时间对其进行观察,表现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显得生动到位,表现形式多而丰富。
一、“鸡”在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寓意
1、吉样的象征
古人将鸡看作是吉祥鸟,所以,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多画有鸡形,甚至在车饰前端也往往刻有“日鸡”的吉样印,取出入大吉大利之意。民间更将鸡视为吉样物,不但在过年时用红纸剪鸡作为窗花,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吉日)。汉代东方朔《古书》中有:“岁有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把正月初一作为“鸡”(吉)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鸡”和“吉”谐音的缘故。经过长期的演变,人们一看到鸡的形象便会想起吉祥的意味,鸡即是吉,吉即是鸡。
2、生命的象征
大公鸡一般在争夺交配权时才会激烈争斗,因为它精力旺盛,欲望强烈,有阳刚之气。正因为它有这样的性格,在古老的民间艺术中,雄鸡的形象代表了人类对生殖的渴望,因此,又是生命的象征。
3、为百姓喜爱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常常是养鸡,靠卖鸡卖鸡蛋攒些家用钱。而现代的人们喜爱鸡,不单单是因为它是餐桌上的美食。通过鸡的形象,人们总会联想到自家生活的闲适与快乐。一方面,雄鸡每天清晨日出时打鸣啼叫,日间又四处奔走,维护鸡群安宁,而母鸡那温和的性情和对小仔鸡的无限母爱,正如家庭中在外奔波的男子和对子女母爱深深的女子。另一方面,就鸡而言,天生一个鲜红的鸡冠,特别是雄鸡,其鸡冠更是硕大美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红色,鸡头上艳丽的火红,正寓意着生活的火红、家庭的兴旺、人丁兴旺。它甚至是一种符号,就是吉祥的视觉表达,由此,更成为美满人生、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4、亦非寻常的羽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话的动物。而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例如,凤的形象来源于鸡,《尔雅》郭璞注凤:“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据说,在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乌。其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这也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后来鸡形象被神化。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经被神化,有的早被看作是神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也留下了不少与鸡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5、文人眼中的鸡
古代人特别重视鸡,文人士大夫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中国有句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说法,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而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争,被誉为“人之楷模”
在我国,咏鸡诗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王风,君子于役》),“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等咏鸡的诗句。当然,这些尚不能说是咏鸡的诗篇,而只是一些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诗句。
唐诗中咏鸡的诗句与诗篇为数众多。诗题中含有“鸡”字的,共有50项与查询匹配;诗行内含有“鸡”字的,共有1073项与查询匹配。宋诗中咏鸡的诗句与诗篇超过了唐诗。诗题中含有“鸡”字的,共有275项与查询匹配;诗行内含有“鸡”字的,共有5059项与查询匹配。由此可见文人雅士对鸡的钟爱。
二、历代画鸡的优秀作品
以鸡为题材入画的作品,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由宋代的工笔到元代的墨笔兼工带写,明代再折返为工,直到近现代才使写意画鸡成熟起来。画家们从这些寻常所见的弱小生命里,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道德、品行、生活理念以及艺术情趣、生活乐趣等。
周代画鸡是为驱邪,到汉代发展为每年正月初一固定的仪式,形成年画中的门画。至南朝,鸡在一些画家的笔下失去神圣的地位,仅为一种猎物或玩物,如顾宝光画《斗鸡图》《射鸡图》,张僧繇画《梁宫人射雏图》等。《宣和画谱》中记载:“于锡,不知何许人也,善画花鸟,最长于鸡,极臻其妙,有《牡丹双鸡》、《雪梅双雉》二图。”于锡图绘《牡丹双鸡》旨在祈希事业兴盛,家人富贵。图中牡丹绮丽生动,鸡禽形质美观。雄鸡振翅延颈,伫立稳健;彩翎呈翠,雄昂至极。出生唐末、身继五代的梅行思工于画鸡,他的《子母鸡图》、《负雏鸡图》、《引雏鸡图》等传世,世人号称其艺为“梅家鸡”。五代郭乾晖,在郊居饲养禽鸟并曲尽物性之精妙,有《野鸡图》《鸡图》等。五代入宋为待诏,并得两代帝王宠信的画家黄筌,绘画的锦鸡翎毛耀辉、肥健华美,被后世尊为锦鸡宗师。
至宋代宋微宗赵佶所绘的《芙蓉锦鸡图》,用笔精细,设色工丽,画境细婉,神完韵高,创写画锦鸡图之难越巅峰。画面上,一只锦鸡飞身攀上木芙蓉树上,回首凝视两只迎花飞来的蝴蝶,打破了宁静祥和的草虫世界。锦鸡的重量压弯了枝条,花枝摇曳,颇具动感,鸡尾下的一丛白菊加强下部的重量感,使重心沉稳。鸡胸腹的红色使主体分明突出,并与朱色印玺相呼应;鸡的白颈又与白菊、白芙蓉花相辉映,在变化中求统一;山鸡周围的芙蓉枝叶均作双钩,不作细笔,用墨绿轻描淡染,衬托出锦鸡的繁密精细的斑纹;粉蝶以浓墨勾画,醒目而不刺目,给画面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活力,画幅在右上方书有宋微宗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
元代职业画工王渊绘画的《桃竹锦鸡图》,画法严谨又写实,以墨易色、渲染,造就淡雅、宁静之意境,是花鸟画在元代由设色向墨笔过渡的代表性作品。
明清以来直至百年内,各具风貌的花鸟画家使这个时代辉煌灿烂,唐伯虎、扬州八怪、八大山人、李觯等等为代表。李觯在画鸡后题诗云“凉叶飘萧处士林,霜华不畏早寒侵。画鸡欲画鸡儿叫, 唤起人间为善心。”更是借画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唐伯虎在画鸡后题诗云“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近现代的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陈大羽、徐悲鸿等画家对鸡禽的描绘生动而独具特色。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创作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雨中鸡鸣》的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正处在危难之时,徐悲鸿借鸡为“报晓的号手”,绘出一只大公鸡,骄傲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在雨中昂首挺胸,引吭高歌,号召有血气的青年,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真理而斗争的内在寓意。
三、鸡在陶瓷中的装饰美
如果我们溯源最早鸡的艺术形象,该数陶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鸡形灰陶壶,而且先民们还在器身上刻画点线纹作羽毛状,让人产生形象的联想。以鸡形作为装饰的瓷壶始于西晋,流行至唐代初年。壶的流做成鸡首状是晋代瓷器的一大特色。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很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经过东晋到南朝,原来是装饰性的实心鸡首,已经演变成为与器体相通的流,在壶体肩部的一侧塑造了一个鸡首,张嘴啼鸣;与之相应的另一侧安置了一个把手,塑造成卷曲的鸡尾形状。壶腹多为圆饱形状,象征鸡身。有的壶身上还有褐釉彩斑作为点缀,色泽晶莹均匀,自然而有层次感,形态生动,仿佛一只雍容而可爱的锦鸡立于面前,分外亲切。隋代的鸡首壶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
中国陶瓷史上最有名的品种之一的明代成化鸡缸杯,烧制水平高超,胎极精致细薄,施釉极晶莹润白。鸡缸杯在当时就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斗彩”瓷器,是在景德镇御窑经高温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画轮廓线,高温烧第一次,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等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这也是鸡缸杯身价不菲的原因之一。以鸡为题材,是家庭和睦或功名富贵的象征。鸡缸杯器型通常是撇口、敛腹、卧足,杯身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太湖石、牡丹、幽兰,色泽鲜亮而柔和。
清末民初,一批有国画修养的文人墨客进入景德镇,大大影响了当时的传统绘画,其后陶瓷绘画工作者更加注意以中国画的形式入画。如老艺术家万仁保的作品《声报三秋晓》粉彩瓷板画,中国画形式构图,画面绘一颗粗大的梧桐树,从左侧斜出伸向画外,树后一丛月季,几竿竹枝疏斜穿插。树下雄鸡,或挺胸昂立,或低头啄食,或向前奔跑,生动而富有情趣。右下角的小草坡上几块石头,几株野花,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非常仔细。画面布局下实上虚,运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质感,以横向扁笔作梧桐树干,以拓绘、彩染、勾勒、点彩等多种方法刻画公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先生,他画的鸡个个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初观之,如马之奔腾;又观之,有鹰之凶悍;再观之,见虎之王气。喙之尖锐,爪之强壮,冠之鲜红,羽之浓密,眼之明亮——在熊钢如先生那里的鸡已是志高气傲的尤物,再加上以陶瓷为作画的载体,莹润的釉色与画面相融汇,更是使作品熠熠生辉,清新明丽,给人以美的感受。
结束语
不论是国画还是陶瓷,“鸡”一直是人们喜爱和文人表现的对象,他表达人们向往红火的幸福生活的愿望,也表达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个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