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皈市民社会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声作为一门市民艺术,它的复兴更多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又重新出现了市民社会。
  
  采访郭德纲的地点在前门大栅栏的一家戏园子。三九寒天的,戏园子里没有暖气,我问郭德纲,那么冷的戏园子,你却满头淌汗,是不是舞台上温度高?他说哪能啊,你上后台看看,都裹着大衣呢!他说演出的时候浑身上下都绷着劲,连十个脚趾头都抠着地,能不冒汗吗?他这话我信,舞台上与舞台下的郭德纲,精气神就是不一样。舞台下的郭德纲,整个儿一个时尚青年,还不断用手机发短信,时不时抬头冲你一笑,笑时脸颊上露一对大酒窝,在我看来还挂着点大孩子气,但绝对没有那种大腕笑星老于世故或刻意幽默的表情。台上的郭德纲可就不一样了。穿着没了脚的长袍,踱着方步,言语得体,声音浑厚磁实,小眼睛眨巴眨巴,却精光四射,肢体语言绝不滥用,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个小神伟,精气逼人,隐隐然有大宗师气象。
  谈到相声的处境,郭德纲认为拯救相声的办法就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和观众直接交流,让相声演员回到观众中来。相声创作也不要分什么歌颂相声和批评相声。相声演员要多学传统段子,郭德纲自己就会四五百个段子。“最重要的”,郭德纲强调说,“相声演员要热爱相声。不能指望着靠相声发财,靠相声沽名钓誉。我在多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想过要丢弃相声,在别的地方挣了钱,想到的还是要补贴相声。”
  我那天问他一个问题:“相声的黄金岁月是哪一段?”他想了想,说:“民国。”我问为什么?他笑了笑,没回答,反问我:“您说为什么?”我说,首先那年月的相声演员都在天桥撂摊子,在茶园和戏园子里说相声。相声本来就产生于市民社会,是最最平民化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成天混在市民当中,知晓市民的心理、生活习性和性格。相声不管从哪里取材,它最后都要回到为市民取乐这个根本点上来。相声歌颂不了英雄,相声也不能揭批坏蛋,相声就是适合说些个小市民、小人物的故事,把他们身上那些无伤大雅的人性的弱点抖落抖落,却又不至于伤了台下观众的自尊心。好的相声段子都脱不了这个“俗”。可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人为地通过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从城市中消灭了市民阶层,人都被圈到单位,成了公家人。公家人神圣得很,不再是相声里的人物,也不再有什么人性的弱点。要不就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觉悟,要不就是落后的反动的封资修思想,对前者要歌颂,对后者要批判,于是就有了歌颂相声和批判相声。相声极力想摆脱市民气,极力想脱“俗”,极力想挤进先进、高雅的艺术行列,极力想成为一个一个中心任务的便捷工具,相声当然就越来越不好玩了。还有,相声演员也都成了公家人,说相声也就成了说公家话,公家话有专门的人写,专门的人审查,相声演员背就是了,哪有什么见机行事、临场转圜、急中生智的事啊。幽默艺术所需要的自由无羁的心境荡然无存。说实话,相声能延续到今天,已经是幸运了。
  郭德纲听我把这一大段说完,表情已经很凝重了。我又说,其实你郭德纲今天的红火,固然有你郭德纲的才华和努力,但更多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又重新出现了市民社会,相声作为一门市民艺术所必需的那些社会条件正在恢复。
  上午九点半结束演出,结果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返场谢幕二十多次,加演至晚十一点半。中国相声的复兴,就是这样从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和传奇性的演出场面开始的。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还有这些观众,都已载入中国相声的史册。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段是由一群真正热爱相声的人书写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