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聚精会神”的学习
上课铃响之后,A老师准时走进教室。他像往常一样,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学生也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A老师开始播放课件,学生们都在奋笔疾书,A老师更加卖力地播放课件。突然,A老师一反常态地提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信息’?”环顾教室,A老师最终叫起了班里学习最刻苦的学生B,B同学一脸茫然地站起来……A老师拿起B同学的本子,上面赫然地写着:英语×××。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屡屡发生,难道信息技术课真的没有吸引力吗?
镜头二:“踊跃积极”的讨论
机房的电脑不够,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A、B、C、D、E五个小组。上机课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机房里很热闹,到处都是讨论的声音,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在积极地发表看法。走近A组,教师很欣慰地发现几位成员正在讨论怎样将已经成型的黑板报美化。教师回头看B组,笑容凝固在脸上——B组学生正在唇枪舌剑地争论下一步棋的走法。教师的目光投向C组,这一组平时安静、爱学习的女生,电脑的屏幕仍然是空白的作业。
A组学生很聪明,难道B、C、D、E组学生就是教师们口中的后进生吗?
镜头三:不辨是非的责骂
A老师:“以后上课再说话,就不要进教室了。”
B同学窘迫地说:“老师,我没有听清楚你提的问题,就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
A老师:“不要找理由了,全班就数你最笨!”
B同学满脸通红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个学生真的就该挨骂吗?通过分析这些课堂教学失效的现象,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课堂管理技巧和教学技巧的缺失。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可以是快乐的。那么,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1.善用课堂管理技巧
相互约定。有效的课堂管理者是那些能够首先防止问题产生的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面对电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因此,教师应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和学生相互约定必须遵守的课堂规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清楚地解释这些课堂规则,降低课堂管理的复杂性。如果学生没有遵守,教师应该立刻纠正他们的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约定”的认同感,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包含了很多内容,如上机座位的确定、保持电脑干净整洁、不能随意安装游戏等等,这些规范可以使学生行为规范化。
异质分组。课堂管理是从座位安排开始的,座位安排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由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不同,在安排座位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之间的特点合理地搭配。分组时,要提拔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兼顾基础薄弱的学生,将不同基础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尽量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即实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进行分组时应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性格、交流能力等等。在每个小组中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评价的效能,积极给学生反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积极的引导性的语言,避免一些否定和容易引起反感的语言,评价反馈要紧跟学生的行为。例如,课堂上有两个学生将在说话,教师在制止他们说话的同时,可以积极地表扬专心学习的学生,能够更快地使分神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正面引导不仅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
适时测试。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较少,平时练习与复习时间几乎为零,教师难以知道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利于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适当安排一些课堂自测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自觉性,也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提供参考。
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会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环境的创设,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上下工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学生尝到“摘苹果”的甜头,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就浓了,思维随之活跃起来。环境的创设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开始,我们应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地设计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进行之中,环境的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积极创设学习环境,教学会有意外收获。
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地运筹时间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课堂时间有效地运用在学习内容上,以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去地上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用绿油油的庄稼来占领这片土地”,信息技术课堂拥有一个比其他课堂更为复杂的环境,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时间,防止学生在课堂中迷失方向。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当计划并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讲到底”的方式,适当给学生留下实践、操作的时间。讲授和操作的时间如何分配也是一门学问,具体的分配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等等确定,两者分配不合理会产生非预期的效果。
2.良好的个体素养
热心助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参加中考,学校不重视,所以对教学缺乏热情。有的教师甚至在学期末都不知道班上有多少人,更谈不上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是优秀教师最忌讳的一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热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畏惧的心理,教师的热心帮助不仅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提升其学习的信心。
双重期望。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确定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特征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等等来设计教学。在目标设置上,采取“一刀切”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在综合考虑全班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而设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达成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也要有清晰的定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内容更新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基金来源: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课题编号:ZDXMZYJS073
参考文献
[1]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3.
[2]何克抗,李文光.教学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课铃响之后,A老师准时走进教室。他像往常一样,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学生也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A老师开始播放课件,学生们都在奋笔疾书,A老师更加卖力地播放课件。突然,A老师一反常态地提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信息’?”环顾教室,A老师最终叫起了班里学习最刻苦的学生B,B同学一脸茫然地站起来……A老师拿起B同学的本子,上面赫然地写着:英语×××。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屡屡发生,难道信息技术课真的没有吸引力吗?
镜头二:“踊跃积极”的讨论
机房的电脑不够,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A、B、C、D、E五个小组。上机课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机房里很热闹,到处都是讨论的声音,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在积极地发表看法。走近A组,教师很欣慰地发现几位成员正在讨论怎样将已经成型的黑板报美化。教师回头看B组,笑容凝固在脸上——B组学生正在唇枪舌剑地争论下一步棋的走法。教师的目光投向C组,这一组平时安静、爱学习的女生,电脑的屏幕仍然是空白的作业。
A组学生很聪明,难道B、C、D、E组学生就是教师们口中的后进生吗?
镜头三:不辨是非的责骂
A老师:“以后上课再说话,就不要进教室了。”
B同学窘迫地说:“老师,我没有听清楚你提的问题,就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
A老师:“不要找理由了,全班就数你最笨!”
B同学满脸通红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个学生真的就该挨骂吗?通过分析这些课堂教学失效的现象,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课堂管理技巧和教学技巧的缺失。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可以是快乐的。那么,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1.善用课堂管理技巧
相互约定。有效的课堂管理者是那些能够首先防止问题产生的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面对电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因此,教师应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和学生相互约定必须遵守的课堂规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清楚地解释这些课堂规则,降低课堂管理的复杂性。如果学生没有遵守,教师应该立刻纠正他们的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约定”的认同感,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包含了很多内容,如上机座位的确定、保持电脑干净整洁、不能随意安装游戏等等,这些规范可以使学生行为规范化。
异质分组。课堂管理是从座位安排开始的,座位安排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由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不同,在安排座位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之间的特点合理地搭配。分组时,要提拔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兼顾基础薄弱的学生,将不同基础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尽量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即实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进行分组时应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性格、交流能力等等。在每个小组中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评价的效能,积极给学生反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积极的引导性的语言,避免一些否定和容易引起反感的语言,评价反馈要紧跟学生的行为。例如,课堂上有两个学生将在说话,教师在制止他们说话的同时,可以积极地表扬专心学习的学生,能够更快地使分神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正面引导不仅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
适时测试。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较少,平时练习与复习时间几乎为零,教师难以知道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利于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适当安排一些课堂自测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自觉性,也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提供参考。
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会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环境的创设,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上下工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学生尝到“摘苹果”的甜头,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就浓了,思维随之活跃起来。环境的创设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开始,我们应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地设计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进行之中,环境的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积极创设学习环境,教学会有意外收获。
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地运筹时间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课堂时间有效地运用在学习内容上,以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去地上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用绿油油的庄稼来占领这片土地”,信息技术课堂拥有一个比其他课堂更为复杂的环境,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时间,防止学生在课堂中迷失方向。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当计划并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讲到底”的方式,适当给学生留下实践、操作的时间。讲授和操作的时间如何分配也是一门学问,具体的分配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等等确定,两者分配不合理会产生非预期的效果。
2.良好的个体素养
热心助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参加中考,学校不重视,所以对教学缺乏热情。有的教师甚至在学期末都不知道班上有多少人,更谈不上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是优秀教师最忌讳的一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热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畏惧的心理,教师的热心帮助不仅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提升其学习的信心。
双重期望。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确定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特征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等等来设计教学。在目标设置上,采取“一刀切”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在综合考虑全班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而设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达成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也要有清晰的定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内容更新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基金来源: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课题编号:ZDXMZYJS073
参考文献
[1]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3.
[2]何克抗,李文光.教学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