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是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题,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参差不齐又是制约教学整体成效提升的重要障碍,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效突破。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尝试,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量体裁衣”
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兼顾到这一方面的状况,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习惯于“一刀切”的方式,结果造成了“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这样的状况,反而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设计要求方面入手,对不同能力与基础的学生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确保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与制定的目标相适应,或者稍微高于学生的能力基础,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于优秀生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进一步提高难度系数,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体现在教学提问、考核练习等方面,始终让他们保持向上的学习状态与势头,防止出现自满的情绪。在对待中等生的教学要求上,保持正常的状态,对于学困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降低要求,侧重于基础性内容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具有与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地开展。
二、分层开展师生互动,确保学生“人尽其才”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提升教学成效应当抓住这一重点。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分层次地组织这一活动,保证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与平台。首先,笔者在教学提问的难度方面分层设计,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最为直接的形式,笔者既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深奥问题,针对优秀生进行提问,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是专门为学困生课堂回答问题准备的。其次,笔者在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小组成员的安排以及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考虑到分层因素。在人员的安排上,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中,都相对均衡地分布有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帮带效应。在探究题中设计一些难度降低的类型,便于小组成员学习时的分工面。另外,在课堂朗读、师生角色反串(主要是复习教学中安排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解)等环节,也专门为各个层面的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热情参与,长足发展。
三、分层实施教学考核,确保学生“动力提升”
教学考核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承担着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评价的功能,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方面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没有采用分层模式,全部的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标准、试卷进行检查考核,分数较低、位置滞后的永远是班级语文学困生,一次考试之后,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中后位置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再加上部分教师“分数论英雄”的狭隘教学理念,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考核的模式改革入手,首先调整教学考核的内容与难度,实行“AB卷”的考核方式,中等以上学生采用A卷,难度系数较高,学困生采取B卷,难度系数较低,基本上属于基础性内容。考核试卷难度系数与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相一致,保证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模式能够摆脱学困生永远处于班级后列的境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考核中采用“态度+分数”的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估环节,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将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也作为重要依据,以等第形式进行表现,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外,笔者在考试考核中,还按照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活动,让处于同一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相互比赛,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状态。
四、分层组织拓展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将课外延伸与拓展作为提升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中,注重体现分层原则,吸纳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外兴趣小组的目标与活动措施上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发展。如笔者组织了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同样的组织内,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一个层面是作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这一群体在组织活动中侧重于提高性训练指导,另一个层面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这一群体采取的活动原则是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拓展要求。其次,在拓展活动中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任务。如参观展览、慰问服务等活动中,笔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搜集素材的要求,服务于自己的作文学习活动。另外,笔者结合教学进度安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如背诵竞赛、古诗文翻译竞赛、文学常识记忆竞赛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竞赛内容以及对象都不一样,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以及与相似群体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
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量体裁衣”
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兼顾到这一方面的状况,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习惯于“一刀切”的方式,结果造成了“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这样的状况,反而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设计要求方面入手,对不同能力与基础的学生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确保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与制定的目标相适应,或者稍微高于学生的能力基础,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于优秀生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进一步提高难度系数,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体现在教学提问、考核练习等方面,始终让他们保持向上的学习状态与势头,防止出现自满的情绪。在对待中等生的教学要求上,保持正常的状态,对于学困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降低要求,侧重于基础性内容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具有与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地开展。
二、分层开展师生互动,确保学生“人尽其才”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提升教学成效应当抓住这一重点。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分层次地组织这一活动,保证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与平台。首先,笔者在教学提问的难度方面分层设计,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最为直接的形式,笔者既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深奥问题,针对优秀生进行提问,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是专门为学困生课堂回答问题准备的。其次,笔者在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小组成员的安排以及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考虑到分层因素。在人员的安排上,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中,都相对均衡地分布有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帮带效应。在探究题中设计一些难度降低的类型,便于小组成员学习时的分工面。另外,在课堂朗读、师生角色反串(主要是复习教学中安排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解)等环节,也专门为各个层面的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热情参与,长足发展。
三、分层实施教学考核,确保学生“动力提升”
教学考核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承担着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评价的功能,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方面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没有采用分层模式,全部的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标准、试卷进行检查考核,分数较低、位置滞后的永远是班级语文学困生,一次考试之后,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中后位置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再加上部分教师“分数论英雄”的狭隘教学理念,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考核的模式改革入手,首先调整教学考核的内容与难度,实行“AB卷”的考核方式,中等以上学生采用A卷,难度系数较高,学困生采取B卷,难度系数较低,基本上属于基础性内容。考核试卷难度系数与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相一致,保证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模式能够摆脱学困生永远处于班级后列的境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考核中采用“态度+分数”的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估环节,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将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也作为重要依据,以等第形式进行表现,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外,笔者在考试考核中,还按照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活动,让处于同一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相互比赛,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状态。
四、分层组织拓展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将课外延伸与拓展作为提升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中,注重体现分层原则,吸纳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外兴趣小组的目标与活动措施上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发展。如笔者组织了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同样的组织内,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一个层面是作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这一群体在组织活动中侧重于提高性训练指导,另一个层面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这一群体采取的活动原则是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拓展要求。其次,在拓展活动中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任务。如参观展览、慰问服务等活动中,笔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搜集素材的要求,服务于自己的作文学习活动。另外,笔者结合教学进度安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如背诵竞赛、古诗文翻译竞赛、文学常识记忆竞赛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竞赛内容以及对象都不一样,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以及与相似群体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