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会认为,富油国尼日利亚的统治者近来不会太高兴。永无休止的游击战困扰着这个国家,令它的石油产量降到潜在产能的2/3。但现在,尼日利亚又在颁发它最高产的几个油田的开采许可证了。此时,冒出了一位让来自西方的石油巨头——壳牌(Royal Dutch 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道达尔(Total)——十分紧张的竞争对手,但是尼日利亚政府却十分高兴。中国最大的三家石油公司之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想要拿下部分开采权。实际上,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公司想得到这个非洲国家至少1/6的石油产量。显然,中海油不是来随便玩玩的。尼日利亚总统的经济顾问塔尼姆·雅库布(Tanimu Yakubu)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说:这家中国公司“(为获得开采权)提供的实际价格是当前开采商的数倍”。接着,他又挑逗似的补充了一句:“我们喜欢这种竞争。”
尼日利亚还有刚果(布)、巴西、哈萨克斯坦等等的石油,伊朗的天然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从本世初起,中国就开始在全球各地大肆搜寻自然资源,现在则前所未有地起劲。仅在2009年9月,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就抛出了将近10亿美元,买下了哈萨克斯坦的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JSC KazMunaiGas Exploration Production11%的股权。10月初,中投又拿出8.5亿美元,收购了香港商品交易巨头来宝集团(Noble Group)14.9%的股份。今年初夏,中国建设银行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提供了100亿美元的贷款,资助其在巴西的深海区域勘探石油。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海外收购上已经花掉了大约 1 150亿美元。由于坐拥巨额外汇资金(2.1万美元,而且还在增加),中国渴望寻找除美国国债之外的(一切)收购目标。2008年,中国海外投资翻了一番,由25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没错,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去年的海外投资达3 180亿美元。但是,从很多方面看,中国才刚刚开始,而且绝不会很快停下来。
尽管中国目前的重点仍然主要放在经济的驱动力——自然资源上面,但已经在缓慢而明确地扩大投资范围。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企,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寻找资产。中国人已经买下了外国银行、公用事业公司、半导体企业的股份。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来说,这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步。在 21 世纪头十年,中国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接下来的十年,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纽约的一家咨询公司)不久前推出了一份中国海外投资与资本研究报告,报告作者之一荣大聂(Daniel Rosen)说:“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是关键的下一步。”
有多关键?中国循环利用通过贸易顺差赚来的美元,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关键。人们都知道,中国必须这么做。它储蓄过多,消费太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眼下,国内经济的活跃——2009 年上半年增长近8%——是依靠国有银行货款的巨幅增长及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开支推动的。两者均不可持续。实际上,中国的决策者已经开始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北京在2009年的促增长手段不管从远处看多么惊人,终究是不正常的。在这一阶段的危机过后,政府别无选择,必须直面提高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的必要性。
跟其他措施一样,这一宏观调整需要有更坚挺的人民币来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值钱的货币也使外国资产更加便宜,推动中国公司作出收购的决策,对中国公司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成为世界工厂, 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差不多已经到头。正如顾问荣大聂所说,“很多中国公司在国内已经发展到头了。”中国公司不需要投资和经营向耐克(Nike)卖运动鞋、向美泰(Mattel)卖玩具或是向玛格内(Magna)卖汽车零件的工厂。用咨询顾问的术语说,他们需要向价值链的上游挺进。
中国人购买外国公司股权(或将公司买断)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很少有公司具备在美国或欧洲运营的经验。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制度和法律环境,还是审计制度、消费安全标准,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痛苦最少的切入模式自然就是直接收购。比如,2005年,计算机生产商联想收购IBM公司的PC业务,这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大陆企业高调收购美国公司的案例之一。当时,联想在国内的PC市场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海外仍鲜为人知。收购立刻改变了这一状况。自那以后,联想便努力保持国际化公司的形象,不再是一家中国本土企业了。
这一过程在中国称为“走出去”战略,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势头正在形成。以总部位于杭州(上海南面)的雄心勃勃的私有企业吉利(Geely)为例,其首席执行官桂生悦在9月份说,公司有意从福特(Ford)手中收购沃尔沃(Volvo)汽车业务。这笔交易也许不会发生(沃尔沃的管理层给吉利的想法泼了冷水),但我们不应忽视,一家渴望收购海外成熟大品牌的中国公司所表现出来的意愿。这是通向未来的路标。
房地产热
中国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看看今年全球主要对冲基金经理来北京的次数吧!他们去北京的理由和威利·萨顿(Willie Sutton)这个银行劫匪有相似之处,有记者问他为什么抢银行,他回答说:“因为钱在那里。”抢银行的理由一样。不过,他们是以跪求者的姿态来到中投总部的,渴望在这个拥有巨额盈余的地方得到投资资本。中投拥有 3 000亿美元的国家资金,现在,它已经开始把这笔钱一点点发放给形形色色的西方投资经理,因为它自身根本不具备管理这笔资金的能力,所以,9月份,中投给了洛杉矶的橡木资本管理基金(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10亿美元,该基金专门收购不良资产(去年,该领域取得了巨额收益)。
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内,还会有20亿美元拨给西方的对冲基金和资金管理公司,这仅占中投未来投资的一小部分。摩根大通(J.P.Morgan)香港公司预计,明年,北京的主权财富基金将投资500亿美元。中投官员已经和包括贝莱德(Black-Rock)、Lone Star 在内的几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经理讨论了有关在美国投资房地产的事宜。一位了解谈话内容的银行界人士说:“按揭支持债券,还有直接购买大楼,你能想到的话题,都谈过了。”
和中投高层谈过的投资顾问说,中投清楚地知道,投资银行家所说的“日本先例”是什么意思。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公司斥巨资购买金牌地产,包括洛克菲勒大厦,为其中许多地产支付了高额的溢价。中投自己在最早的一批投资中,就包括在市场崩溃之前买进了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9.9%的股份(随后该集团以每股31美元上市,现在价格为13.6美元)。一位参与中投谈话的西方银行家说:“他们在面对房产投资时表现得特别谨慎和节制。”
中国人已经从痛苦经历中知道,海外投资并不总是双赢的结局。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现实的第一次打击发生在 2005 年,中海油想收购洛杉矶的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遭到了拒绝。这个公司的举动在华盛顿引起了反对,因为它是部分国有的公司,且来自一个虽非美国敌人、但也不是美国朋友的国家。一些国会议员质疑让这样一家公司收购美国的大型石油企业是否明智。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增加对外投资,优尼科的事例估计会反复出现。前不久,澳大利亚的外资审核部门提议,外国公司不得拥有澳大利亚自然资源公司15%以上的股份。这一决定出现在中国国有铝业公司收购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20%股份失败之后,明显是冲北京来的。
在奥巴马总统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加征关税之后,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张。我们不难预见, 贸易好战派将发出这样的呼声:既然中国国有企业能够买我们的资产,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买中国的国有企业呢?
答案是不能。但这不意味美国不应接受中国的钱。华盛顿需要对中国投资确定明确的方针政策。是否限制收购总部在美国的能源公司?只能收购其中几家,还是一家也不能收购?荣大聂说:“我认为,只要中国了解规则,就会按规则行事。”
希望他是对的。因为中国人的美元已经多到不知如何处理,只有商品和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通,各经济体才能获益。美国应该将目前的经济不安全顾虑放在一边,正确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中国人想把他们手中更多的钱投入美国资产(国债除外),我们为什么不敞开口袋笑纳呢?
摘自:《财富》
尼日利亚还有刚果(布)、巴西、哈萨克斯坦等等的石油,伊朗的天然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从本世初起,中国就开始在全球各地大肆搜寻自然资源,现在则前所未有地起劲。仅在2009年9月,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就抛出了将近10亿美元,买下了哈萨克斯坦的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JSC KazMunaiGas Exploration Production11%的股权。10月初,中投又拿出8.5亿美元,收购了香港商品交易巨头来宝集团(Noble Group)14.9%的股份。今年初夏,中国建设银行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提供了100亿美元的贷款,资助其在巴西的深海区域勘探石油。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海外收购上已经花掉了大约 1 150亿美元。由于坐拥巨额外汇资金(2.1万美元,而且还在增加),中国渴望寻找除美国国债之外的(一切)收购目标。2008年,中国海外投资翻了一番,由25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没错,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去年的海外投资达3 180亿美元。但是,从很多方面看,中国才刚刚开始,而且绝不会很快停下来。
尽管中国目前的重点仍然主要放在经济的驱动力——自然资源上面,但已经在缓慢而明确地扩大投资范围。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企,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寻找资产。中国人已经买下了外国银行、公用事业公司、半导体企业的股份。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来说,这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步。在 21 世纪头十年,中国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接下来的十年,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纽约的一家咨询公司)不久前推出了一份中国海外投资与资本研究报告,报告作者之一荣大聂(Daniel Rosen)说:“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是关键的下一步。”
有多关键?中国循环利用通过贸易顺差赚来的美元,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关键。人们都知道,中国必须这么做。它储蓄过多,消费太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眼下,国内经济的活跃——2009 年上半年增长近8%——是依靠国有银行货款的巨幅增长及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开支推动的。两者均不可持续。实际上,中国的决策者已经开始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北京在2009年的促增长手段不管从远处看多么惊人,终究是不正常的。在这一阶段的危机过后,政府别无选择,必须直面提高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的必要性。
跟其他措施一样,这一宏观调整需要有更坚挺的人民币来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值钱的货币也使外国资产更加便宜,推动中国公司作出收购的决策,对中国公司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成为世界工厂, 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差不多已经到头。正如顾问荣大聂所说,“很多中国公司在国内已经发展到头了。”中国公司不需要投资和经营向耐克(Nike)卖运动鞋、向美泰(Mattel)卖玩具或是向玛格内(Magna)卖汽车零件的工厂。用咨询顾问的术语说,他们需要向价值链的上游挺进。
中国人购买外国公司股权(或将公司买断)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很少有公司具备在美国或欧洲运营的经验。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制度和法律环境,还是审计制度、消费安全标准,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痛苦最少的切入模式自然就是直接收购。比如,2005年,计算机生产商联想收购IBM公司的PC业务,这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大陆企业高调收购美国公司的案例之一。当时,联想在国内的PC市场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海外仍鲜为人知。收购立刻改变了这一状况。自那以后,联想便努力保持国际化公司的形象,不再是一家中国本土企业了。
这一过程在中国称为“走出去”战略,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势头正在形成。以总部位于杭州(上海南面)的雄心勃勃的私有企业吉利(Geely)为例,其首席执行官桂生悦在9月份说,公司有意从福特(Ford)手中收购沃尔沃(Volvo)汽车业务。这笔交易也许不会发生(沃尔沃的管理层给吉利的想法泼了冷水),但我们不应忽视,一家渴望收购海外成熟大品牌的中国公司所表现出来的意愿。这是通向未来的路标。
房地产热
中国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看看今年全球主要对冲基金经理来北京的次数吧!他们去北京的理由和威利·萨顿(Willie Sutton)这个银行劫匪有相似之处,有记者问他为什么抢银行,他回答说:“因为钱在那里。”抢银行的理由一样。不过,他们是以跪求者的姿态来到中投总部的,渴望在这个拥有巨额盈余的地方得到投资资本。中投拥有 3 000亿美元的国家资金,现在,它已经开始把这笔钱一点点发放给形形色色的西方投资经理,因为它自身根本不具备管理这笔资金的能力,所以,9月份,中投给了洛杉矶的橡木资本管理基金(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10亿美元,该基金专门收购不良资产(去年,该领域取得了巨额收益)。
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内,还会有20亿美元拨给西方的对冲基金和资金管理公司,这仅占中投未来投资的一小部分。摩根大通(J.P.Morgan)香港公司预计,明年,北京的主权财富基金将投资500亿美元。中投官员已经和包括贝莱德(Black-Rock)、Lone Star 在内的几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经理讨论了有关在美国投资房地产的事宜。一位了解谈话内容的银行界人士说:“按揭支持债券,还有直接购买大楼,你能想到的话题,都谈过了。”
和中投高层谈过的投资顾问说,中投清楚地知道,投资银行家所说的“日本先例”是什么意思。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公司斥巨资购买金牌地产,包括洛克菲勒大厦,为其中许多地产支付了高额的溢价。中投自己在最早的一批投资中,就包括在市场崩溃之前买进了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9.9%的股份(随后该集团以每股31美元上市,现在价格为13.6美元)。一位参与中投谈话的西方银行家说:“他们在面对房产投资时表现得特别谨慎和节制。”
中国人已经从痛苦经历中知道,海外投资并不总是双赢的结局。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现实的第一次打击发生在 2005 年,中海油想收购洛杉矶的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遭到了拒绝。这个公司的举动在华盛顿引起了反对,因为它是部分国有的公司,且来自一个虽非美国敌人、但也不是美国朋友的国家。一些国会议员质疑让这样一家公司收购美国的大型石油企业是否明智。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增加对外投资,优尼科的事例估计会反复出现。前不久,澳大利亚的外资审核部门提议,外国公司不得拥有澳大利亚自然资源公司15%以上的股份。这一决定出现在中国国有铝业公司收购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20%股份失败之后,明显是冲北京来的。
在奥巴马总统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加征关税之后,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张。我们不难预见, 贸易好战派将发出这样的呼声:既然中国国有企业能够买我们的资产,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买中国的国有企业呢?
答案是不能。但这不意味美国不应接受中国的钱。华盛顿需要对中国投资确定明确的方针政策。是否限制收购总部在美国的能源公司?只能收购其中几家,还是一家也不能收购?荣大聂说:“我认为,只要中国了解规则,就会按规则行事。”
希望他是对的。因为中国人的美元已经多到不知如何处理,只有商品和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通,各经济体才能获益。美国应该将目前的经济不安全顾虑放在一边,正确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中国人想把他们手中更多的钱投入美国资产(国债除外),我们为什么不敞开口袋笑纳呢?
摘自:《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