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音乐教育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中国音乐教育现状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下的整体轮廓。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教育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伍雍谊,1999)和《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新版)》(姚思源,1999)阐述了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国情有所改变,许多音乐教育方式发生改变,但也有一些桎梏需要改进。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政策环境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曾为中国音乐教育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进入二十世纪,“学堂乐歌”悄然兴起,虽然曲调多来自日本、欧洲等国,但内容上都是以“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为中心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社会背景对音乐教育中心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1935年之后的学生音乐课程多以救国救民、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也极大激发了全民的反日爱国热情。建国之后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将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演绎得最为彻底,当时的口号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的学生扭曲了审美,更谈不上美育的渗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音乐教育逐渐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逐步贴近以审美艺术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思想。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思想的逐渐开放,音乐作品中的政治色彩虽有减轻,但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作为政治教育手段理念的延续,使政治教育仍把持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仍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社会对教育普遍存在功利进取心态,与接受艺术熏陶相比,人民群众更重视音乐教育的技术提高功能。有些青少年从未系统接受过音乐教育,反而执着于反复练习考试曲目以期一路考过音乐十级。这些学生虽然谙熟考试曲目的演奏,面对考试外的曲目却演奏得磕磕绊绊,究其原因是面对考级过于急躁功利而疏于基础练习的加强。还有些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名各种比赛,孩子无法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只能通过不断比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本末倒置的艺术繁荣和揠苗助长的教育结果与全社会的功利心态不无关系。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可分为实体人文环境和虚体人文环境。实体人文环境是指足够数量的教学楼、辅助学习的多媒体设备、供学生练习的琴房、为演出提供场所的剧院、音乐厅等;虚体人文环境则主要指意识形态、理念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在我国两种人文环境都不够稳定完善,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大众普及音乐匮乏,全民音乐素养贫瘠,利于人民大众学习音乐娱乐的场所匮乏。同时,高精尖专业人才享受着最高端的实体环境,但所学的内容偏离大众审美,不易被接受和欣赏,更难以传播。
我国近代历史曲折,人民首先要满足温饱才有余力享受艺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我国,文化需求的满足总是次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平民大众的意识中,享受音乐教育是有钱人的特权,多数人不重视音乐教育,不注重艺术熏陶,既没有音乐学习意识,又不爱为音乐投入过多精力财力,导致全民音乐素养基础很低。国家虽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鼓励提高音乐艺术教育质量,但经费和政策还是难以全面覆盖,这就导致了许多偏远地区音乐课堂上缺少必备的音乐教学课件,哪怕是在大中城市,专门为青少年建立的音乐活动场所也寥寥无几。音乐学习意识差、音乐教学设备不普及是造成今天我国音乐教育人文环境畸形的主要原因。在畸形的人文环境之下,尽管也会培养出一些艺术素养较高的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但扭曲的价值观易使他们过于追求小众音乐或不符国情的国际主流音乐。肩负传播音乐艺术和基础音乐教育的 高精尖人才失去了对平民审美的感知,不利于全面音乐教育的实施,也很难做到引导大众热爱音乐。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
首先是以攻克高考为教学目标的教育体制轻视了音乐普及教育,在高考面前,音乐教育需为其他教育让道。学校内的普及音乐教育粗浅且缺乏美育教育,大多数深入一些的普及教育都是在课外培训机构完成的。但国家没有具体监管、组织课外音乐学习的政策,无法为普及教育铺平道路;课外补习班办学资质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可能性。在中国,普及音乐教育就已困难重重。其次在中国以高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面前,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已谈不到兴趣培养,扼杀了学习者的创造性。面对考级、艺考,教育不注重对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一味强调“熟能生巧”,学生只会演奏固定曲目,不会触类旁通。许多缺乏音乐天分但怀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只有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练习,却轻视了文化课学习,妄想单靠技巧在考试中取胜。即便有天赋的学生,在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艺考也必须全面投入对音乐技巧的雕琢,无暇享受沉浸在音乐海洋的喜悦,创造力无处施展。可以说,艺考总是难以甄别学生天赋的有无。
在高等音乐教育方面,我国高等音乐学院学费高昂,学费和技术共同组成了限制学生进入的门槛。国内一些音乐艺术院校的学费能达到万元,这还不包含学生的生活费用。几年下来若没有十几万元是无法培养一个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为了继续追求音乐理想,很多学生需要课下揽私活维持生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钻研音乐的专注性和专业性。即使在专业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也难避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困境,学生的创造性再次被扼杀。
参考文献
[1]张又丹.中西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4)
[2]张茵.浅议高职音乐教育之发展[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9)
[3]丁玎玫.1980年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4]卿菁.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D].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作者简介:贾睿佳,博士,副教授,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教育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伍雍谊,1999)和《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新版)》(姚思源,1999)阐述了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国情有所改变,许多音乐教育方式发生改变,但也有一些桎梏需要改进。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政策环境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曾为中国音乐教育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进入二十世纪,“学堂乐歌”悄然兴起,虽然曲调多来自日本、欧洲等国,但内容上都是以“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为中心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社会背景对音乐教育中心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1935年之后的学生音乐课程多以救国救民、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也极大激发了全民的反日爱国热情。建国之后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将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演绎得最为彻底,当时的口号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的学生扭曲了审美,更谈不上美育的渗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音乐教育逐渐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逐步贴近以审美艺术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思想。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思想的逐渐开放,音乐作品中的政治色彩虽有减轻,但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作为政治教育手段理念的延续,使政治教育仍把持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仍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社会对教育普遍存在功利进取心态,与接受艺术熏陶相比,人民群众更重视音乐教育的技术提高功能。有些青少年从未系统接受过音乐教育,反而执着于反复练习考试曲目以期一路考过音乐十级。这些学生虽然谙熟考试曲目的演奏,面对考试外的曲目却演奏得磕磕绊绊,究其原因是面对考级过于急躁功利而疏于基础练习的加强。还有些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名各种比赛,孩子无法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只能通过不断比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本末倒置的艺术繁荣和揠苗助长的教育结果与全社会的功利心态不无关系。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可分为实体人文环境和虚体人文环境。实体人文环境是指足够数量的教学楼、辅助学习的多媒体设备、供学生练习的琴房、为演出提供场所的剧院、音乐厅等;虚体人文环境则主要指意识形态、理念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在我国两种人文环境都不够稳定完善,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大众普及音乐匮乏,全民音乐素养贫瘠,利于人民大众学习音乐娱乐的场所匮乏。同时,高精尖专业人才享受着最高端的实体环境,但所学的内容偏离大众审美,不易被接受和欣赏,更难以传播。
我国近代历史曲折,人民首先要满足温饱才有余力享受艺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我国,文化需求的满足总是次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平民大众的意识中,享受音乐教育是有钱人的特权,多数人不重视音乐教育,不注重艺术熏陶,既没有音乐学习意识,又不爱为音乐投入过多精力财力,导致全民音乐素养基础很低。国家虽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鼓励提高音乐艺术教育质量,但经费和政策还是难以全面覆盖,这就导致了许多偏远地区音乐课堂上缺少必备的音乐教学课件,哪怕是在大中城市,专门为青少年建立的音乐活动场所也寥寥无几。音乐学习意识差、音乐教学设备不普及是造成今天我国音乐教育人文环境畸形的主要原因。在畸形的人文环境之下,尽管也会培养出一些艺术素养较高的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但扭曲的价值观易使他们过于追求小众音乐或不符国情的国际主流音乐。肩负传播音乐艺术和基础音乐教育的 高精尖人才失去了对平民审美的感知,不利于全面音乐教育的实施,也很难做到引导大众热爱音乐。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
首先是以攻克高考为教学目标的教育体制轻视了音乐普及教育,在高考面前,音乐教育需为其他教育让道。学校内的普及音乐教育粗浅且缺乏美育教育,大多数深入一些的普及教育都是在课外培训机构完成的。但国家没有具体监管、组织课外音乐学习的政策,无法为普及教育铺平道路;课外补习班办学资质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可能性。在中国,普及音乐教育就已困难重重。其次在中国以高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面前,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已谈不到兴趣培养,扼杀了学习者的创造性。面对考级、艺考,教育不注重对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一味强调“熟能生巧”,学生只会演奏固定曲目,不会触类旁通。许多缺乏音乐天分但怀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只有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练习,却轻视了文化课学习,妄想单靠技巧在考试中取胜。即便有天赋的学生,在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艺考也必须全面投入对音乐技巧的雕琢,无暇享受沉浸在音乐海洋的喜悦,创造力无处施展。可以说,艺考总是难以甄别学生天赋的有无。
在高等音乐教育方面,我国高等音乐学院学费高昂,学费和技术共同组成了限制学生进入的门槛。国内一些音乐艺术院校的学费能达到万元,这还不包含学生的生活费用。几年下来若没有十几万元是无法培养一个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为了继续追求音乐理想,很多学生需要课下揽私活维持生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钻研音乐的专注性和专业性。即使在专业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也难避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困境,学生的创造性再次被扼杀。
参考文献
[1]张又丹.中西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4)
[2]张茵.浅议高职音乐教育之发展[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9)
[3]丁玎玫.1980年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4]卿菁.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D].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作者简介:贾睿佳,博士,副教授,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