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未来10—2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巨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
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教育培训业将达到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遍地黄金”的背后乱象丛生: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培训人员鱼龙混杂、携款逃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诚信度下降……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表示。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培训业乱象丛生
各种培训机构可谓是“多如牛毛”,ABC外语培训学校、金世纪教育、博瑞教育……在北京南三环一段不到600米的路程,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比肩而立。“初高中生名师一对一辅导”、“英语速成”、“会计证考试培训”、“100%推荐就业”……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程让人眼花缭乱。一幅广告宣传语更是醒目:“今天,你培训了吗?”
有调查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平均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大约30%用于教育培训。粗略计算,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据悉,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改革开放以来,肇始于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情势之下,很多公办高等院校从培养公费出国语言类能力入手,开始了中国教育培训的起始阶段。很多中国知名高等院校成立的教育学院,以及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级网络学院,通过各种垄断的学历颁发等手段进行各种配套培训课程,也是公办教育资源涉足教育培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得很多社会机构都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其核心业务就是以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为主。但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这些学校最终拆分归口于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重新恢复的出国留学热潮,催生了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它们改变了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利益格局,并最终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急速增长。民营资本广泛进入,外资培训机构不断“攻城略地”,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不少领军企业,但另一方面,种种乱象应运而生:诚信度不足,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难言有效,恶性竞争加剧,倒闭卷款事件时有发生……
盲目扩张
“什么职业最热,相关的培训班便会闻风而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火爆起来。考证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需求。不过,资格认证考试名目繁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相当严重。
据悉,我国每年有近1亿人参加各种培训,但近八成仍是工作技能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其中,每年有近1000万人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培训,有近500万人参加英语培训。中低层次培训仍然是市场主流。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行业分工细化步伐的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张志坤同时表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化,市场则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课外辅导、网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英语培训等方面。比如英语,如今已细化为商务英语、口译、英语教辅、托福、雅思和考研英语培训等多个分支。再比如青少年课外辅导课程,也已细分为中小学课外辅导、重要考试培训、高考复读、个人素质化培训。
据一些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支柱。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已达到5万家之多;预计在未来的五六年中,婴幼儿教育市场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
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每家培训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各种培训名目随之而来。
为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各家课外辅导机构都在名校集中、交通便利、临近小区的地方设立分校,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教育培训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继2006年国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效仿:2010年,安博教育(微博)集团、环球雅思、学大教育相继融资并在海外上市。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称,“在公办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培训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追求规模的扩张,就容易产生师资和教育质量难以达到同质化的问题。融资进入可能给教育机构带来盈利等方面的压力,因为光就师资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迅速扩张和成长的。”
产业化之争
如今,“教育产业化”已在各地官员的口中喊得震天响,一些地方也已搞得如火如荼。然而,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他认为该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那么,轰轰烈烈的教育产业化,是什么力量喊起来、搞起来的?细究起来,“教育产业化”气泡之所以越吹越大,一些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功不可没”。
一份资料显示,对于教育产业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统一,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出发,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者非官方论坛上对教育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表示谨慎的赞同,认为我国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摆脱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能够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领域,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当经济学家“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言论一出,民间对此争论不休,一直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教育产业化的“浪潮”。经济学家的观点形成一边倒的强有力声势,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及学校领导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教育从此可以成为赚钱机器,成天也在大小会议上高呼“做大教育产业蛋糕”,恨不得立即把“教育产业化”列入地方人大或政府文件中。据说某些地方官员还曾产生对高中阶段教育不仅要“断奶”,而且要让学校创收,上交财政的想法。这其实是在推卸政府本来应负担的投资教育的责任。 据了解,在“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的消息披露之前,教育部虽没有一份正式文件肯定教育产业化,但好像也没有发表过明确否定教育产业化做法的言论。故而,在教育产业化思潮促使许多地方不顾实际争相大规模圈地修建大学城的今天,在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的今天,教育产业化成为各方牟利的借口。面对规模扩张和教育经费不足,部分高校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市场化策略,尤其是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开始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我国出现的最初被称之为“二级学院”、今天被称之为“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一种市场化策略。但这种市场化策略与国外大学基金会的做法有极大差异。无论是基金会还是独立学院,都与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有关,或者说,他们都在成为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一种手段。但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其彰显的意义和价值则完全不同。
那么,经济学家们当初构想的教育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好像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产业化上曾进行的成功尝试。几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
这至少说明,国际名校在推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绝没有动摇学校传播知识、追求学问的神圣地位,更不是构筑其商业地位。而我们许多地方、许多学校的教育产业化似乎恰恰相反,几乎已将产业化等同于“商业化”。而教育具有的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才应当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冲击传统
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发展不仅靠资本,更要遵循教育行业自身规律。
在专家张亚哲的眼中,教育培训市场需要解决诸多迫切的问题,培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更值得深思。教育培训的繁荣,不应当仅仅是“资本的狂欢”,或多或少担负了价值观引导等更为深广的内容。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地位和战略目标。”一位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
“选择教育培训是购买服务的过程,更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种投资。”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指出,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真正从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出发,不要夹杂着非正当的利益,甚至欺骗误导学生。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表示,既然中国的高考体系不能改变,而且改变可能确实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那教育机构就要想办法在这个框架之内如何同时变,让老师变,并由老师逐渐推动,慢慢让教育体制也跟着变。
他认为,未来几年内,教育培训行业必然经历大洗牌的过程。首先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洗牌;政府必然会出手治理民办机构和公立学校私下交易的情况,教育培训机构还要经历资本和自我革新的洗牌,才能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把教育产业做好做强。
杨志勋教授则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提高人在技能上的竞争力,是谋生。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咱们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不能只是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上延伸,而是要站在人类长远的高度上,从时代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一个人身上的教育失败了,对这个人而言,就是毁了他的一生。
巴学园的创办者李跃儿说,“这件事没有补偿的机会,所以需要在这方面有灵气、有悟性的一个人去全身心地致力于这个事情的研究和探索,并把他的经验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不要走弯路,因为教育没有弯路可走”。
在未来10—2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巨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
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教育培训业将达到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遍地黄金”的背后乱象丛生: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培训人员鱼龙混杂、携款逃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诚信度下降……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表示。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培训业乱象丛生
各种培训机构可谓是“多如牛毛”,ABC外语培训学校、金世纪教育、博瑞教育……在北京南三环一段不到600米的路程,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比肩而立。“初高中生名师一对一辅导”、“英语速成”、“会计证考试培训”、“100%推荐就业”……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程让人眼花缭乱。一幅广告宣传语更是醒目:“今天,你培训了吗?”
有调查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平均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大约30%用于教育培训。粗略计算,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据悉,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改革开放以来,肇始于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情势之下,很多公办高等院校从培养公费出国语言类能力入手,开始了中国教育培训的起始阶段。很多中国知名高等院校成立的教育学院,以及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级网络学院,通过各种垄断的学历颁发等手段进行各种配套培训课程,也是公办教育资源涉足教育培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得很多社会机构都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其核心业务就是以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为主。但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这些学校最终拆分归口于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重新恢复的出国留学热潮,催生了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它们改变了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利益格局,并最终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急速增长。民营资本广泛进入,外资培训机构不断“攻城略地”,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不少领军企业,但另一方面,种种乱象应运而生:诚信度不足,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难言有效,恶性竞争加剧,倒闭卷款事件时有发生……
盲目扩张
“什么职业最热,相关的培训班便会闻风而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火爆起来。考证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需求。不过,资格认证考试名目繁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相当严重。
据悉,我国每年有近1亿人参加各种培训,但近八成仍是工作技能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其中,每年有近1000万人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培训,有近500万人参加英语培训。中低层次培训仍然是市场主流。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行业分工细化步伐的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张志坤同时表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化,市场则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课外辅导、网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英语培训等方面。比如英语,如今已细化为商务英语、口译、英语教辅、托福、雅思和考研英语培训等多个分支。再比如青少年课外辅导课程,也已细分为中小学课外辅导、重要考试培训、高考复读、个人素质化培训。
据一些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支柱。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已达到5万家之多;预计在未来的五六年中,婴幼儿教育市场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
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每家培训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各种培训名目随之而来。
为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各家课外辅导机构都在名校集中、交通便利、临近小区的地方设立分校,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教育培训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继2006年国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效仿:2010年,安博教育(微博)集团、环球雅思、学大教育相继融资并在海外上市。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称,“在公办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培训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追求规模的扩张,就容易产生师资和教育质量难以达到同质化的问题。融资进入可能给教育机构带来盈利等方面的压力,因为光就师资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迅速扩张和成长的。”
产业化之争
如今,“教育产业化”已在各地官员的口中喊得震天响,一些地方也已搞得如火如荼。然而,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他认为该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那么,轰轰烈烈的教育产业化,是什么力量喊起来、搞起来的?细究起来,“教育产业化”气泡之所以越吹越大,一些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功不可没”。
一份资料显示,对于教育产业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统一,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出发,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者非官方论坛上对教育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表示谨慎的赞同,认为我国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摆脱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能够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领域,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当经济学家“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言论一出,民间对此争论不休,一直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教育产业化的“浪潮”。经济学家的观点形成一边倒的强有力声势,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及学校领导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教育从此可以成为赚钱机器,成天也在大小会议上高呼“做大教育产业蛋糕”,恨不得立即把“教育产业化”列入地方人大或政府文件中。据说某些地方官员还曾产生对高中阶段教育不仅要“断奶”,而且要让学校创收,上交财政的想法。这其实是在推卸政府本来应负担的投资教育的责任。 据了解,在“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的消息披露之前,教育部虽没有一份正式文件肯定教育产业化,但好像也没有发表过明确否定教育产业化做法的言论。故而,在教育产业化思潮促使许多地方不顾实际争相大规模圈地修建大学城的今天,在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的今天,教育产业化成为各方牟利的借口。面对规模扩张和教育经费不足,部分高校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市场化策略,尤其是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开始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我国出现的最初被称之为“二级学院”、今天被称之为“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一种市场化策略。但这种市场化策略与国外大学基金会的做法有极大差异。无论是基金会还是独立学院,都与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有关,或者说,他们都在成为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一种手段。但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其彰显的意义和价值则完全不同。
那么,经济学家们当初构想的教育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好像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产业化上曾进行的成功尝试。几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
这至少说明,国际名校在推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绝没有动摇学校传播知识、追求学问的神圣地位,更不是构筑其商业地位。而我们许多地方、许多学校的教育产业化似乎恰恰相反,几乎已将产业化等同于“商业化”。而教育具有的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才应当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冲击传统
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发展不仅靠资本,更要遵循教育行业自身规律。
在专家张亚哲的眼中,教育培训市场需要解决诸多迫切的问题,培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更值得深思。教育培训的繁荣,不应当仅仅是“资本的狂欢”,或多或少担负了价值观引导等更为深广的内容。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地位和战略目标。”一位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
“选择教育培训是购买服务的过程,更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种投资。”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指出,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真正从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出发,不要夹杂着非正当的利益,甚至欺骗误导学生。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表示,既然中国的高考体系不能改变,而且改变可能确实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那教育机构就要想办法在这个框架之内如何同时变,让老师变,并由老师逐渐推动,慢慢让教育体制也跟着变。
他认为,未来几年内,教育培训行业必然经历大洗牌的过程。首先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洗牌;政府必然会出手治理民办机构和公立学校私下交易的情况,教育培训机构还要经历资本和自我革新的洗牌,才能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把教育产业做好做强。
杨志勋教授则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提高人在技能上的竞争力,是谋生。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咱们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不能只是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上延伸,而是要站在人类长远的高度上,从时代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一个人身上的教育失败了,对这个人而言,就是毁了他的一生。
巴学园的创办者李跃儿说,“这件事没有补偿的机会,所以需要在这方面有灵气、有悟性的一个人去全身心地致力于这个事情的研究和探索,并把他的经验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不要走弯路,因为教育没有弯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