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与土壤,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根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大一统”包含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意蕴,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叠加。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价值追求;“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经略四海”的生动实践使“大一统”成为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一统”思想为积淀,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彰显。从历史逻辑看,“大一统”既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底色,共同的记忆激发了文化主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形成了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价值遵循与思想指导。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开掘“大一统”之精髓,继承“大一统”之传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其他文献
思政课作为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需要的是抓住思政课程的学科优势,依据理想信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发挥理念信念引领学生成长的作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助推理想信念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经由初期探索转入了实践建设阶段。长期以来,学界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对其社会支撑则有所忽视。实际上,政治根基与社会支撑,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个重要路径,政治根基供给多民族国家建构,社会支撑供给各民族美好生活,二者是一种互嵌互构关系。通过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等多源数据分析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并购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青睐,但对绿色并购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有待深化。本文基于2012—2020年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发生过并购交易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绿色并购与企业环境绩效间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绿色并购能改善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绿色技术创新在这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和低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研发投入强度企业实施绿
<正>历史的车辙一路辗转向前,碾不碎一本巨著的真理之光。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跨越世纪,飞跃山海,始终吸引着国内外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宣言》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又言:“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总结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与经验:抓实党的领导不动摇,夯实政治基础;抓实经济发展不放松,夯实物质基础;抓实文化认同不懈怠,夯实思想基础;抓实依法治理不手软,夯实法治基础;抓实民族交融不停步,夯实社会基础。同时,研究分析了当前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脱贫攻坚战打赢后保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国内
民族信任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及彼此信赖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关系状况,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认知本质是知识系统,情感本质是感受系统,意志本质是动力系统,行为本质是执行系统。结合上述内容,积极探索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路径,以期能有效
<正>申请公布号:CN 105862491 A发明人:刘智聂青李锦刚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现有的烧烤纸由于所耐的温度只有230℃,时间为20min。当温度高于230℃时,很快就会变脆、焦黑,必须频繁更换。提供一种高耐温烧烤纸及其制造方法,这种烧烤纸能耐240℃以上高温,使用时间超过30min,完全满足烧烤需要,解决了烧烤店频繁更换烧烤纸和用纸量大的问题,可以节省劳力和用料成本。如图1所示,该种高耐温
期刊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是指导着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的学说。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阶级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很大争议,使阶级理论在一段时间内被错误化、边缘化。想要获得阶级理论的科学认识需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探求他的本真含义对错误思想进行合理的驳斥。马克思点明阶级伴生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阶级的划分是由生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