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伦往事》是由黑龙江省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根据东北女作家萧红早期代表作《生死场》改编创排的大型拉场戏,讲述了抗战初期黑龙江省海伦市扎音河畔一个小山村里的父老乡亲不忍屈辱、自发组织起来参加抗联队伍的故事。作品将传统地方小戏做出了撼人心魄的大气派、大格局。
关键词:拉场戏 《海伦往事》 舞台艺术
一、《海伦往事》创作手法上标新立异
萧红小说《生死场》取材于东北农村抗日前期的生活情境,故事和人物命运凝重、悲惨,编剧在剧本创作上避开了小说原著抒情性大于叙事性、写景胜于写人的局限,借助原著里的几个人物,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安排人物关系,从日寇残害前的村庄图景与日寇欺凌下村民们的奋起反抗两个层面,写出了酣畅、热闹、有戏剧冲突的拉场戏。
《海伦往事》的戏曲故事主线真实生动。屯子里的老人赵三、月英抗日态度积极,一再动员年轻人成业他们参加当地的抗日队伍。基于日本人刚刚侵略东北,伤害中国人的事件尚未发生,人们还处于当时的生活状态,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正如唱词里唱的那样:“江南榆不问江北柳,庄稼人仨瓜两个枣别无所求”。年轻人成业 “一心只想着娶媳妇儿” ,提起抗日“眼皮都不撩”,年长人二里半“紧紧拽着日本国旗,将其视作‘护身符’”。
但随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事件发生,月英被日本军犬咬死,屯里人抗日态度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成业态度最为积极,决定马上与金枝成亲后就上山参加抗日联军。而金枝的父母二里半和麻婆偷偷地把成业的猎枪藏起,生怕自己的女儿成为寡妇,说出了“谁愿抗日谁就去,反正成业不能去”。
金枝被日本人残害致死后,二里半夫妇的抗日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抗日的事情已经不是自己的身外之事,也积极投入了抗日的行列。
剧情在反思与反抗中不断递进,乡村的悲壮与之前的平静、喜庆、祥和对比反差鲜明,戏剧元素统一到了拉场戏中,拥有了标新立异的艺术效果。
二、《海伦往事》人物性格刻画准确生动
东北地方戏风格鲜明,人物性格灵活度很高,常常采用划入划出、跳出跳入、插科打诨等艺术手法。
《海伦往事》开局采用大量极富人情味的戏剧情节,融入了许多当代意识的婚恋观。成业虽然还有些孩子气,但没有歧视金枝的未婚先孕,也不顾两家先前的积怨,主动担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金枝父母二里半、麻婆知道女儿金枝因“不守妇道”怀孕后,也从又恼又悲中冷静下来,还是硬着头皮将“仇家”变亲家;憨厚的赵三没有因为王婆不能生儿育女,而埋怨过王婆一句话,反而家里的所有事情还是媳妇说了算;尤其是二里半夫妇年轻时那点“乡村风流”,老来也成了无伤大雅的、甚至带些甜蜜的谈资……
拉场戏中演员们舞台控制力强,舞台演出经验丰富,刻画人物性格把握准确,人物塑造上做到了惟妙惟肖。
成业家长王婆、赵三,金枝父母麻婆和二里半,两家人作为邻居旧日恩怨难以化解,围绕成业和金枝的婚事,两家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王婆典型的东北大烟袋,麻婆极富夸张的胯骨轴,赵三天不怕、地不怕的硬骨头,有点墨水的二里半之乎者也,增添了许多热闹与欢乐的场景,也不断产生拉场戏的戏剧效果。
最为感人的是金枝被父亲责骂后,一时羞愤交加,自己跑到与成业约会过的白桦林准备上吊自尽时,唱道:“残雪枯枝风刺骨,凄楚迷离泪已枯。世间纵有千条路,没有一条为金枝铺。还是那片白桦林,昨日欢笑今日哭……”这一唱段也体现了拉场戏戏剧语言所蕴含的魅力。
三、《海伦往事》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拉场戏《海伦往事》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东北农民的生存状况,也再现了那段屈辱、悲愤的历史。
该剧戏曲音乐创作汲取了大量二人转母体艺术的精华,以传统曲牌《月牙五更》作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风格豪放热烈又细腻委婉,唱腔悠扬、质朴,相伴的高亢唢呐不断飘荡,随人物情绪变化及剧情发展演奏,引领戏剧情境一步步直抵人心,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剧中的二里半,盲目地听信了日本人的教唆,为安全起见,将一面面日本旗分发给大家,试图以此为“护身符”。赵三是个一身血性的汉子。他家的祖坟被日军飞机炸毁,他组织民众抗日,二里半却拒绝参加,遭到了人们的斥责和冷遇,称其为汉奸。可二里半却说,我既不当汉奸也不去抗日,日本人又没点着我家的房子。
事实上二里半真的没有当汉奸,当赵三愤怒地撕毁了日本旗后,日本人将二里半抓去让他供出撕旗的人,二里半宁可遭受酷刑也没有供出他的仇家赵三。这是作者对一个懦弱、蒙昧、只求自保又不乏良知的底层百姓真实、生动的刻画。
《海伦往事》的舞台上虽然听不到炮声,见不到战火、刺刀和一兵一卒,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爪牙和觊觎的邪恶目光,却如一股股暗流,一阵阵阴风频频向观众袭来,啃噬着观众的神经、压迫着观众的心脏,最终引燃了一个民族的冲天怒火,这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钱道广,男,本科,黑龙江省北安市评剧团,二级演员,研究方向:艺术)(责任编輯 葛星星)
关键词:拉场戏 《海伦往事》 舞台艺术
一、《海伦往事》创作手法上标新立异
萧红小说《生死场》取材于东北农村抗日前期的生活情境,故事和人物命运凝重、悲惨,编剧在剧本创作上避开了小说原著抒情性大于叙事性、写景胜于写人的局限,借助原著里的几个人物,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安排人物关系,从日寇残害前的村庄图景与日寇欺凌下村民们的奋起反抗两个层面,写出了酣畅、热闹、有戏剧冲突的拉场戏。
《海伦往事》的戏曲故事主线真实生动。屯子里的老人赵三、月英抗日态度积极,一再动员年轻人成业他们参加当地的抗日队伍。基于日本人刚刚侵略东北,伤害中国人的事件尚未发生,人们还处于当时的生活状态,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正如唱词里唱的那样:“江南榆不问江北柳,庄稼人仨瓜两个枣别无所求”。年轻人成业 “一心只想着娶媳妇儿” ,提起抗日“眼皮都不撩”,年长人二里半“紧紧拽着日本国旗,将其视作‘护身符’”。
但随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事件发生,月英被日本军犬咬死,屯里人抗日态度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成业态度最为积极,决定马上与金枝成亲后就上山参加抗日联军。而金枝的父母二里半和麻婆偷偷地把成业的猎枪藏起,生怕自己的女儿成为寡妇,说出了“谁愿抗日谁就去,反正成业不能去”。
金枝被日本人残害致死后,二里半夫妇的抗日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抗日的事情已经不是自己的身外之事,也积极投入了抗日的行列。
剧情在反思与反抗中不断递进,乡村的悲壮与之前的平静、喜庆、祥和对比反差鲜明,戏剧元素统一到了拉场戏中,拥有了标新立异的艺术效果。
二、《海伦往事》人物性格刻画准确生动
东北地方戏风格鲜明,人物性格灵活度很高,常常采用划入划出、跳出跳入、插科打诨等艺术手法。
《海伦往事》开局采用大量极富人情味的戏剧情节,融入了许多当代意识的婚恋观。成业虽然还有些孩子气,但没有歧视金枝的未婚先孕,也不顾两家先前的积怨,主动担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金枝父母二里半、麻婆知道女儿金枝因“不守妇道”怀孕后,也从又恼又悲中冷静下来,还是硬着头皮将“仇家”变亲家;憨厚的赵三没有因为王婆不能生儿育女,而埋怨过王婆一句话,反而家里的所有事情还是媳妇说了算;尤其是二里半夫妇年轻时那点“乡村风流”,老来也成了无伤大雅的、甚至带些甜蜜的谈资……
拉场戏中演员们舞台控制力强,舞台演出经验丰富,刻画人物性格把握准确,人物塑造上做到了惟妙惟肖。
成业家长王婆、赵三,金枝父母麻婆和二里半,两家人作为邻居旧日恩怨难以化解,围绕成业和金枝的婚事,两家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王婆典型的东北大烟袋,麻婆极富夸张的胯骨轴,赵三天不怕、地不怕的硬骨头,有点墨水的二里半之乎者也,增添了许多热闹与欢乐的场景,也不断产生拉场戏的戏剧效果。
最为感人的是金枝被父亲责骂后,一时羞愤交加,自己跑到与成业约会过的白桦林准备上吊自尽时,唱道:“残雪枯枝风刺骨,凄楚迷离泪已枯。世间纵有千条路,没有一条为金枝铺。还是那片白桦林,昨日欢笑今日哭……”这一唱段也体现了拉场戏戏剧语言所蕴含的魅力。
三、《海伦往事》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拉场戏《海伦往事》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东北农民的生存状况,也再现了那段屈辱、悲愤的历史。
该剧戏曲音乐创作汲取了大量二人转母体艺术的精华,以传统曲牌《月牙五更》作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风格豪放热烈又细腻委婉,唱腔悠扬、质朴,相伴的高亢唢呐不断飘荡,随人物情绪变化及剧情发展演奏,引领戏剧情境一步步直抵人心,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剧中的二里半,盲目地听信了日本人的教唆,为安全起见,将一面面日本旗分发给大家,试图以此为“护身符”。赵三是个一身血性的汉子。他家的祖坟被日军飞机炸毁,他组织民众抗日,二里半却拒绝参加,遭到了人们的斥责和冷遇,称其为汉奸。可二里半却说,我既不当汉奸也不去抗日,日本人又没点着我家的房子。
事实上二里半真的没有当汉奸,当赵三愤怒地撕毁了日本旗后,日本人将二里半抓去让他供出撕旗的人,二里半宁可遭受酷刑也没有供出他的仇家赵三。这是作者对一个懦弱、蒙昧、只求自保又不乏良知的底层百姓真实、生动的刻画。
《海伦往事》的舞台上虽然听不到炮声,见不到战火、刺刀和一兵一卒,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爪牙和觊觎的邪恶目光,却如一股股暗流,一阵阵阴风频频向观众袭来,啃噬着观众的神经、压迫着观众的心脏,最终引燃了一个民族的冲天怒火,这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钱道广,男,本科,黑龙江省北安市评剧团,二级演员,研究方向:艺术)(责任编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