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思想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art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穆旦诗歌创作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现代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奇异风景。古典诗歌表现温情脉脉的美好理想,穆旦诗歌穿透美丽温情的表象,向人们展示世界赤裸残酷的真实本质。古典诗歌中诗人是群体的代表,传达普遍的愿望和理想;穆旦诗歌则强烈突出了个体内心体验,并揭示人们注定要不断痛苦挣扎的命运。
  [关键词] 穆旦;现代主义;自我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89-04
  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中,穆旦的诗歌与众不同,充满现代主义思想。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觉得新鲜奇异、尖锐深刻,刺痛着读者的灵魂,又让人觉得透彻爽快。这是他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穆旦的诗歌却与传统泾渭分明。传统文学追求意境创造,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在“相看两不厌”的欣赏中人与世界和谐统一、“万物皆备于我”、天地造化的伟大神奇也即主体精神超越的境界。“现代派诗人”穆旦却“树起了异教的神”①。他背弃了传统,走出人类的伊甸园,揭开世界的“摩耶之幕”。世界上只剩下了一个孤独的主体,像西西弗斯一样顽强而又徒劳地对抗一切,感受心灵上的颤抖战栗,痛苦哀伤。他以孤独痛苦的自我个体对抗一切,完成不可能完成的自我救赎的任务。这是现代主义的真理。现代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艺思潮,其揭示世界矛盾、丑陋、荒诞、残酷的本质,宣扬非理性主义,强调内心的真实。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接受了系统的现代主义思想,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他结合自己的现实体验,写出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诗歌,创造出一个独具特色、激荡人心的精神世界。下面,笔者从传统世界的失落、个体内心体验的凸显、痛苦挣扎的人生命运等几个方面分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思想。
  一、传统世界的失落
  穆旦诗歌给人最显著的刺激就是他展现了一个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他的眼光像锋利无比的剃刀,扫除一切浮华,穿透温润的肌肤,深入骨髓,道出其中的秘密。他把人带到了一个陌生、矛盾、危险、残酷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中。赤裸裸的真实那么刺眼,让人心惊胆寒,激发起读者生死存亡的本能欲望。他的诗歌中没有传统意境的宁静和谐可以使人在其中安歇,找到精神的归宿;没有美丽的景物、优美的旋律、温馨的情感。有的只是直面人生的冷漠、孤独、无奈和痛苦。
  在《蛇的诱惑》小序中作者说:“创世以后人住在伊甸乐园里……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这是《圣经》中的古老传说,然而作者“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这条蛇诱惑我们,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了”。上帝曾给人伊甸乐园,但人偷吃禁果有了知识,被逐出乐园来到属于自己的大地上;而现在作者却要更加深入认识自己,走出这贫苦的大地,失去任何依托,要孤独地自己生存了。“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命的命题……”在新的世界中人们将无处可逃!蛇的第一次诱惑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但还有安身立命的土地;蛇的第二次诱惑使人类又被逐出贫苦的土地,无立身之所。蛇的第一次出现是人类的自我觉醒,从虚幻的伊甸园来到现实生存的土地上;蛇的第二次出现是诗人个体的觉醒,摆脱贫苦的土地,来到现代主义的世界中,面对“阴暗的生命的命题”。
  没有了上帝,没有了乐园,甚至没有立足的大地,世界将会怎样?穆旦摆脱现实的迷惑,不再心存幻想,不再赞美爱情、讴歌生命,摒弃了温情、浪漫、理想。他看透世界、人生以及生命,深刻体验荒诞、悲剧、残忍的本质,并讲出这些真理,呈现出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1943年的《诗》中,穆旦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每人在渴求荣誉,快乐,爱情的永固,/而失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埋伏。”所以无数的奋斗、梦想、热情,都是虚假的:“这一派繁华,/虽然给年轻的血液充满野心,/在它的栋梁间却吹着疲倦的冷风!”美丽的幻想全都破灭,展现出不可理喻、冷漠无情、痛苦残酷的现实。敏感的诗人更认清人的最终归宿,他在《诗》中写道:“你啊,弃绝了一个又一个谎,你就弃绝了欢乐;还有什么/更能使你留恋的,除了走去/向着一片荒凉和悲剧的命运!”
  由于这“荒凉和悲剧的命运”,现代主义的世界便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古典主义的世界截然不同。在一般人的思想中,生命、春天、爱情、人生总是美好、幸福的,人们满怀热情、勤奋劳作就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穆旦看来却恰恰相反。在1941年的《控诉》中他写道:“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生命仿佛是一个阴谋,把人们引入苦难的陷阱。“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其实谁也无法负责这样的罪行,因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深不可测的深渊,无数的暗杀之后是无数的诞生,诞生什么呢?是无数的暗杀之后的无数的暗杀。生命充满可怕的罪恶,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这让人想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它认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包含强大而深邃的动物本能,人类虽然有文明的光彩,但更深不可测的是动物本能的黑暗深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许丙泉: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思想人们歌颂春天,陶醉在缤纷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之中,可穆旦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本质。他在1942年的《春》中写道:“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诗人在花团锦簇后面发现了生命的本质:欲望。这正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所强调的:“世界和人自己一样,彻头彻尾是意志,又彻头彻尾是表象。此外再没有剩下什么东西了。”[1]是的,美丽的花朵是生命欲望的招摇撞骗,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包藏着痛苦:“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着伸入新的组合。”诗人振聋发聩的语言揭示触目惊心的本质,让读者看清生命的痛苦和挣扎,来到欲望的无底深渊之前,战战兢兢,无限惊异、眩晕和恐惧。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给人无尽的美好幻想,是苦难人生的慰藉。穆旦的诗歌中也有燃烧的爱情,但没有缠绵和倾诉,没有希望和白日梦的幻想。在1942年《诗八章》中穆旦说:“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燃烧是什么?在许多诗人的篇章中,爱情的火焰常放射出最美的光芒,璀璨夺目,给人永恒和神圣的意味。但穆旦认为“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不过是生命发育成熟后的欲望要求,诗人说:“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爱情不过是偶然的游戏,人不过是上帝玩弄在手里的玩偶,没有一点自由,更谈不上什么永恒和神圣。没有什么“心有灵犀”,人和人之间“永远相隔如重山”。穆旦的《赠别》让人想起法国诗人龙沙的《致艾伦》、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等你老了》这两首被历代传诵的爱情诗歌。其中高尚蕴藉的深情令人感动,诗人全身心投入,献出自己,把无尽爱恋凝结成美丽的诗歌,感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但穆旦的这首爱情诗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快乐和安慰,而是惊愕和恐惧。诗人还写道:“你的美繁富,你的心变冷”,繁华富丽、热烈辉煌的表面下是变冷的心,对照之下,冷漠、残酷显得那么露骨、刺眼。爱情不再美丽和浪漫,而是无情的战争,是生死存亡的角斗,花团锦簇下面是冰冷嗜血的利刃尖刀。   在这样的世界上,人生是怎样的过程呢?诗人在1942年的《幻想的乘客》中说:“爬行在懦弱的,人和人的关系间,/化无数的恶意为自己营养,/他已开始学习做主人底尊严。”人是懦弱的,社会是充满恶意的,在这样的人世间,应该如何生存?!“人之初,性本善”,这该不是人的梦呓?但“他已开始学习做主人底尊严”,那么,这又将是怎样的主人,怎样的尊严呢?在懦弱和恶意中浸泡、吸取营养长大的人啊,那“主人的尊严”必定是更加作恶多端!
  二、个体内心体验的凸显
  世界和人生是虚幻、荒诞的,是充满痛苦的悲剧,那么人能够在哪里生存?抛弃这样的世界和人生,还剩下什么?只剩下孤独的自我。现代主义诗人将探究的目光转向自我、转向内心深处。“现代主义普遍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角色思想活动的内容,经验主体的内在、精神方面的生活。”[2]现实的世界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必须要在内心中寻找真实,寻找生存的依托,哪怕是用痛苦来对抗虚无。“这种寻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现代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3]穆旦于1940年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我》:“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永远是自己,锁在更深的绝望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诞生就是一个荒诞的悲剧,被抛到荒野上,一个绝望的世界上。孤独、残缺、荒诞、绝望,这是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思想情感。自我成为整个宇宙的中心,是生存的根基,除此之外则是虚无。所以,怎能不探索自我来寻找真实的意义?在1976年创作的《听说我老了》这首诗中,诗人这样写道:“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只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穆旦珍爱“赤裸的我”,在“深心的旷野中”,“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诗人一生都在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从自身来观照人,如1976年的《冥想》:“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在1976年《老年的梦呓》中,穆旦还在表达与众不同的声音:“生命短促得像朝霞:/你的笑脸,/他的愤怒,还有那少女的妩媚,/张眼竟被阳光燃成灰!/不,它们还活在我的心上,/等着我的心慢慢遗忘埋葬。”自己的内心即是整个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正在“慢慢遗忘埋葬”。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病去世。他是彻底的现代主义者,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远远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那些意气风发的壮志豪情,或幸福快乐的颂歌赞曲,在这样的诗句前显得何等浅薄、苍白、愚昧和虚伪。
  个人感受的凸显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穆旦的诗歌中有对个体生存的虚无、荒诞之感的直接阐述。在早期诗歌中,穆旦就认为人们正在遭遇一个新的时代,必要经历一番风雨、水火的洗礼。他在1939年的《从空虚到充实》中写道:“我知道/一个更紧的死亡追在后头,/因为我听到了洪水,随着巨风,/从远而近,在我们的心里拍打,/吞噬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死亡的洪水吞噬了古旧的世界,现在到处充满了死亡,人要永远面对着死亡,这是人的宿命,不管愿意不愿意。在1939年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甚至看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现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 无法摆脱,无处可逃,或许只有死才能让人歇息一下,获得安宁。1940年的《在旷野上》写道:“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却不断迸裂,翻转,燃烧,/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在1940年的《不幸的人们》中,穆旦指出自以为是的人类其实是“不幸的人们”。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遗忘的古代里有血肉的战争、是非和成败到今天还没有断定,/是谁的安排荒诞到让我们讽笑,/笑过了千年,千年中更大的不幸”。荒诞的命运早已注定:“诞生后我们就学习着忏悔,我们又固执得像无数的真理和牺牲。”
  “真理和牺牲”不再神圣、崇高伟大,而且因为虚伪、狂妄和欺骗,所以让人更深地低下“忏悔”的头。那么人应当怎么做呢?穆旦于1947年创作了《我歌颂肉体》,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著名民主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我歌唱那带电的肉体》,他“歌唱带电的肉体”,因为“这些不仅是肉体的构成和诗篇,也是灵魂的构成和诗篇”。惠特曼的诗歌充满了理想和激情、信心和力量,要拥抱、享受和创造世界。然而穆旦诗歌中的肉体却与黑暗、彷徨联系在一起,甚至让人哀怜: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终于找到了依托。穆旦写道:“我歌唱肉体,因为它是岩石/在我们不肯定中肯定的岛屿。”肉体是“被压迫的,和被蹂躏的”,但唯有肉体是“肯定的岛屿”,是生存的基石,“因为光明要从黑暗里出来:/你沉默而丰富的刹那,美丽的真实,我的肉体。”而“思想不过是穿破的衣裳越穿越薄弱越褪色/越不能保护它所要保护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如何拯救自己?思想其实不可靠,或许肉体能告诉我们自己的存在,肉体承受着黑暗、压迫和蹂躏。
  三、痛苦挣扎的人生命运
  人生不过是一个无奈的过程,而且永不得安歇。上帝死了,人独自支撑这个世界,尽管那么脆弱无力,孤独无援。在1941年的《潮汐》中,诗人极大地突出自我,自我成为主宰,成为神,而这个神是异教的神,与希望、梦想、安宁和幸福背道而驰:“看见到处的繁华原来是地狱,/不能够挣脱,爱情将变成仇恨,/是在自己的废墟上,以卑贱的泥土,/他们匍匐着竖起了异教的神。”颠覆了一切,但要以血肉之躯,泥土一样的身躯,承担这坍塌了的世界。这“异教的神”即是现代主义的“自我”。穆旦以自我扛起所有的一切,扛起整个世界:“他树起了异教的神”!
  宗教中的“神”给人信仰,当一切是虚幻的假象、是痛苦和失败时,唯有信仰能给人勇气和力量,给人继续生存的理由。“他树起了异教的神”,穆旦信仰的对象不是崇高伟大的上帝,而是一个真实、弱小但要求生存的自我。所以更需要信仰!信仰自我!以自我来支撑生存的世界,哪怕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他在一些诗篇中提到了上帝,如1942年的《出发》:“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的角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与许诺给人“天堂”的上帝不同,穆旦的上帝给人的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现代主义的自我!王佐良说:“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他的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打神学上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4]8这“人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不是别的,而是诗人的精神自我的对象化。   在1945年的《忆》中,诗人发出了不断的吁请:“主呵,这一刹那间,吸取我的伤感和赞美”;“当华灯初上,我黑色的生命和主结合”;“主呵,掩没了我爱的一切,你因而/放大光彩,你的笑刺过我的悲哀。”诗人呼唤“主”,其实是对自我的呼喊,因为“那一切把握不住而却站在/我的中央的,没有时间哭,没有/时间笑的消失了,在幽暗里,/在一无所有里如今却见你隐现”。只因为有了信仰,才不至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虚无中,哪怕是“你的笑刺过我的悲哀”,毕竟让诗人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在1948年的《隐现》中,穆旦大声呼喊:“主呵,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显然,诗人所崇拜的,给诗人信心和力量的,是生命,是自我,而不是上帝。生命,哪怕是充满痛苦的生命,也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所以无论如何,要“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现代主义诗人始终探索自我,咀嚼自己的痛苦。在1976年的《智慧之歌》中,诗人写道:“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诗人自己支撑着世界,自己又能怎样?1976年的《自己》是对诗人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但每小节的结束,诗人都在做这样的表白:“不知那是否确是自己。”现代主义者永远在寻找自己,却又永远找不到自己,饱尝无尽的痛苦,却绝不欺骗自己。
  对于自己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思想,穆旦有清醒自觉的认识。在1940年的《玫瑰之歌》中,他用三个小标题大致描绘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现实的洪流冲毁了桥梁,他躲在真空里”、“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吗?”他探寻新的生命,走进一个充满困惑和痛苦但真实的现代主义世界。在《玫瑰之歌》中他说:“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中死去。”他用最深刻的思想展现新的世界,用最强烈的情感激荡、震撼古老的心灵,用最坚硬沉重的语言建造了纪念碑,指引人们走向新生:“然而我有过多的无法表现的情感,一颗充满着熔岩的心/期待深沉明晰的固定。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这就是穆旦的诗歌,“他树起了异教的神”!王佐良称赞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去爬灵魂的禁人上去的山峰,一件在中国几乎完全是新的事”[4]10。穆旦的诗歌确实是高耸、险峻的山峰。这山峰白雪皑皑,寒气逼人,重云积聚,爆发刺眼的闪电和震耳的雷鸣!这山峰是让人惊异的景象,象征着激荡、悸动和战栗的现代主义思想。
  注释:
  ① 本文所引穆旦诗句,均引自李方编撰《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3.
  [2] 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M].郑羽,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58.
  [3] 丹尼尔·贝尔.文化:现代与后现代[M]//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4] 穆旦.蛇的诱惑[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夏畅兰]
其他文献
【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所阐述的关于固定资本补偿的理论,不仅揭示了社会总资本中作为固定资本部分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内在规律,而且阐明了社会化大生产下固定
【正】实践证明,推行承包责任制对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收效明显。
集合体理论,是由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构成的整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进程中的全部创新理论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是企 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
<正>李大钊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有一宗关于论述文艺美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所重视和发掘不够的。实际上,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文艺美学研究,李大钊为
设置采油厂定额造价管理机构,既实现了采油厂与分公司主管部门职能上的同口对应,发挥了厂内造价业务的综合效能,又遵守了“不相容设置”和“程序控制”两项原则。采油厂级定
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催促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代表,对于企业来说,人 才是保证企业中新鲜与活力的基础,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企业中如
【正】《理论学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发表的张宗良同志《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原因究竟是什么》(以下简称《张文》)一文,对拙作《从不同层次上研究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以下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行政法治经历了初步恢复以及发展与繁荣时期。其动力归因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行宪法的诞生与不断修订以及平稳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国行政法治存在的
本文分析考察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年份以及对应的人口数据,建立了运用线性模型、Logistic 模型充分地分析 了独生子女政策与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相关的一些问题,并用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