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运用初期坝区泥沙淤积与模型试验成果分析研究

来源 :泥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初期2003年6月-2006年10月坝区河段实测水文及地形资料,对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进行了泥沙淤积验证,分析了模型试验成果与原形实测资料间产生偏差的原因,认为三峡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结果与原型实测资料基本一致,模型的泥沙淤积规律和淤积分布与原型基本相同,定量预报具有一定精度;造成原型与模型淤积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沙的相似性、模型含沙量比尺和冲淤时间比尺的适应性、模型异重流运动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三峡坝区泥沙问题研究和适当调整模型部分比尺的建议。
其他文献
对“加鳃”与“未加鳃”两装置中在静水中细颗粒泥沙沉降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悬锥鳃片在静态浑水中能起到加速泥沙沉降的作用。从试验现象及分析来看,“加鳃”装置在泥沙沉降过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资料,研究了北槽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来水来沙、河槽地形的关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航道年淤积强度明显下降,
本文要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类型的基础上,对各类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以1983年-2005年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对洪泽湖的入湖、出湖水沙进行分析。得出23年内洪泽湖多年平均来沙653万t,出沙326万t,多年平均淤积327万t,淤积率50.1%。淮河干流来水来
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泥沙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着重评述了黄河泥沙的吸附效应对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