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情境到抽象知识的演绎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呈现了教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课的过程,然后从教后的得与失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从实际生活到抽象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位置;第几列;第几行;数对
  一、教学
  1.出示教材第19页的情境图。
  2.导入:大家来看,这是五年级某班在上课,张亮就在这个班,谁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在哪儿?
  生1:第2竖排的第3个。
  生2:第5竖排的第3个。
  生3:第3横排(可能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的第2个。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都需要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
  3.掲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4.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表示张亮位置的方法,显得有些乱,看来我们得规定一下。明确:大家所说的第几“排”,在数学上竖着的排叫做“列”,横着的排叫做“行”。
  (教师板书:竖排→列横排→行)
  按照习惯,数列的时候从左往右数,数行的时候从前往后数。要求学生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都按顺序标上序号,让同座的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说物体的位置时先说第几列,再说第几行。
  让同学们用我们规定的方法描述一下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
  张亮:(第2列,第3行)
  5.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吗?(如王艳、赵雪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同桌一人随便指一指情境图上的某位学生,另一人说一说这位学生的位置,然后交换练习。
  师:你们知道吗?张亮的位置还可以简单地用数对(2,3)来表示,表示张亮在第2列、第3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6.提问:根据人们日常描述的习惯,大家猜一猜括号里的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向学生明确并强调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让大家试着用数对这种方法来表示一下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如王艳、赵雪等)
  生:王艳的位置是(3,4),赵雪的位置是(4,3)。
  讨论: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有什么异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都是用数字3和4来表示,不同的是它们的顺序不一样。
  生2: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第几列和第几行弄反了。
  7.师引导:现在我们回到现实情境,说一说咱们班里,哪一竖排是第一列,哪一横排是第一行,并且学着用数对的方法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
  可以多叫几名学生回答,以加强练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8.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并思考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的相同(在同一列),表示左右邻居的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的相同(在同一行)。
  9.游戏活动:指一生说数对,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同学。
  10.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分组讨论,再指生全班说一说。
  11.练习巩固:
  (1)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2)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4题。
  12.师: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用数对来表示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2:我知道了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同学们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二、反思
  从具体的现实情境入手,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为设置矛盾、激发兴趣做了铺垫。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通过描述张亮的位置,来感受描述方法的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会到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从而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描述方法,为学生理解“数对”这一抽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在未引入“数对”概念之前,应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充分地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达物体的位置。这样可以为学生引入、理解“数对”概念做好有益的铺垫。
  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开始显得有些迟疑。当时我立刻感觉到,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老师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学生是被观察者,老师是观察者。我当时提醒学生应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述说。课后,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他们听课老师也是观察者,应告诉学生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观察述说。我同意他们的说法。
  在做巩固练习时,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让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另一方面反过来让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说一说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对应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对”。
  在最后总结时,应再次特别强调: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是不能颠倒的。因为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其含义不同。
  参考文献:
  [1]数学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
  [2]教学参考(数学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上沟小学)
其他文献
一、音乐教育中艺术实践的界定与分类  音乐教育由于其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其他教育,除了基本的传授知识,还包括内涵表现、技能培训、审美感知等多个方面。此外,音乐教育还需与艺术实践相互配合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在音乐院校中,“以教学为中心”的艺术实践意在巩固教学、锻炼实践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扩大艺术视野。音乐院校的“艺术实践”主要指在学校课堂教学外,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运用专
期刊
摘 要:高校的党校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党校建设的重要部分,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党校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我国边疆民族地方高校党校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措施。  关键词:边疆名族;党校建设;地方高校  在高校建设党校的目的是对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中的党员进行党性教育以及党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明代海南方志《正德琼台志》载录的海防材料为例,探讨了海防类地方古籍文献在军事教育、文化传承、爱国精神培养等方面具有的教育价值,认为对海防类古籍材料整理和开发,是教育资源建设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海防;古籍;教育;价值  古籍文献,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含量大,有极高实用价值。海南地处我国海疆南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海防体系和海疆文化,这都载录在以海南地方志为主
期刊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结合,并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通常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来关注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ITtools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本文将浅论以教学辅助平台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创新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近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日益复杂,原有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凸显其滞后性。为了适应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实际,深度分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在教学对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多层面进行配套改革,少数民族预科深度分层教学改革才能有序地运转起来。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教学改革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特殊而重要的
期刊
摘 要:克里奥尔一词源于西班牙语Criollo,原意为“血统和文化混血”。目前欧美学界对克里奥尔有两种不同的理解。criollo指的是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接近土话和“民族语言”,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破碎的或近似系统的语言。Criollo通常用于指出生在加勒比地区的欧洲人后裔,对这些人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克里奥尔人、欧洲克里奥尔人、“红腿子”等。埃拉.柏林用“大西洋克里奥尔”这个词指称“那些凭借出生、
期刊
一、引言:西西弗斯的简介  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而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太重了,每次未到山顶石头就滚下去了,前功尽弃。于是,西西弗斯每天重复推石头这件事情。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在生活中,有人也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一些事情,明知无效,但无法控制,情绪非常无助,这种情况称为强迫症。  二、基本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萧军,男,20岁,高三
期刊
摘 要:将多元思维应用于化学学习是思维发展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思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处于尝试阶段,本文是以有机化学为主要对象,提出用开放式习题的方法兼顾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综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概念思维,判断思维和形象思维等,达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多元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多元思维;有机化学;开放式习题  以“创新型人才”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多方位的对学生实施评价,实现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设计一体化。本文以新课标为依据,从即时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书面纸质测验四个方面介绍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评价;评价方法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目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通常是教师通过期末测验,直接给出学生等第,评价形式单一,以
期刊
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提问及处理作为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对激发学生主动并有效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及处理的艺术性,注意掌握课堂提问技能与时机,让教学课堂这一池春水不断泛起涟漪,让小学生们在数学海洋畅游时增添更多的乐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提问似口头禅,过渡使用“是不是”、“好不好”、“
期刊